1.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小題1:(端正好)(1分):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2分,錯一處扣一分,錯二處無分)
小題1:“山映斜陽天接水”(1分)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在結構上的作用:由上片的寫景轉入下片的抒情,承上啟下(或過渡。)(1分)“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在內容上的作用:以芳草無情反襯人之有情。(1分)
小題1:答案要點:從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寫中暗暗透出鄉思離愁;“黯鄉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飄泊異鄉之久,與鄉思離情之深自見;從“斜陽”到“明月”顯出時間的推移,而主人公所處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樓,足見鄉思離愁之深重;從“酒入愁腸”句可看出,詩人借酒澆愁,但愁情難遣,足見鄉思之纏綿。(答足三點給滿分)
小題1: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正宮端正好〕一折所本。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小題2:碧云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 “秋色連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 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上闋皆為景語,由上片的寫景轉入下片的抒情,承上啟下;內容上以芳草無情反襯人之有情。
小題3:下闋直揭主旨,因“芳草無情”導入離愁和相思。“黯鄉魂,追旅思”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于是發出“休獨倚”之嘆。“酒入愁腸”兩句,極寫愁思難遣的苦悶。
此詞以低徊婉轉、沉雄清剛的筆觸,抒寫了羈旅相思的情懷。詞的上片寫景,景中含情,寫秾麗闊遠的秋景,暗透鄉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鄉情懷。
2. 蘇幕遮 閱讀答案
蘇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注釋】①此調原為西域傳入唐教坊曲。“蘇幕遮”是當時高昌國語之音譯。
宋代詞家 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
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②黯:形容心情憂郁。
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 ③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
旅思(sì):羈旅之思。8、這首寫羈旅鄉愁的詞,意境壯闊,“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
上片描寫了一幅怎樣的景象?(2分)9、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參考答案:8、碧云,黃葉,綠波,翠煙,在作者的筆下入木三分,淋漓盡致,構成了一幅肅颯悲涼的“黃昏秋色圖”,(1分)“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1分)9、以秋景寫秋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分)表達了詩人心頭索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1分)。
3.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
1.“山映”三句:傍晚,夕陽映照在遠處的山巒,碧色的遙天連著秋水綠波,凄凄芳草,一直先遠處延伸,隱沒在斜陽照映不到的天邊,表達出鄉思離情。
“風柔日薄春猶早”:春天剛到,雖然陽光還較微弱,但風已變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樣剛猛,天氣已經漸漸暖和起來,使人心情愉悅。 抒發了欣喜之情。
2.兩首詞的主題相同,都抒發了鄉思離情。但范詞的抒情比較直接,(結合賞析)李詞的抒情是委婉含蓄。
(結合賞析)賞析:[范詞: “黯鄉魂”二句,直接托出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 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于是不由得發出“休獨倚”之嘆。
李詞:早春又是乍暖還寒時節,小睡起來,微寒侵膚,剛才插到鬢上的梅花也已枯凋。詞人不說心情的轉變,只用天氣的輕寒和梅花的凋殘,暗示其意識流程。
詞人沒有說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長醉不復醒的醉夢中,只說醉臥時所燒的沉香早已爐滅香消,而詞人還宿酲未解。而醉醒時鄉思的凄苦,盡于言外可見。
4.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小題1:“嫩”突出了草色的嫩綠和生機勃勃,(1分)與袍色互相輝映,襯托出臣游少年的春風得意。(1分)“老”寫出了晚煙迷蒙,殘春遲暮的景象。(1分)表現了詞人傷春嘆老,倦游思歸的苦悶心情。(1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2:①寓情于物:將初入仕途的年輕人躊躇滿志,英姿勃發的風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將倦于宦游,春末思歸的苦悶情緒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涼衰敗之中。②對比:將初春之草的生機逼人與暮春之草的凄涼衰敗形成強烈對比,暗含傷春之意。③襯托: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臣游少年的春風得意。(4分,答出2條即可。其中手法確認、分析說明各2分)
小題1:
試題分析:此類是屬于考查煉字的題,分析時可以從以下幾步入手:①理解該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運用了修辭手法;③看該字的運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結合著詩歌的具體語境進行理解。如,“嫩”,指顏色淡、淺,突出了草色的嫩綠和生機勃勃的特點,運用襯托的手法,襯托出臣游少年的春風得意。“老”在文中是殘春遲暮的意思,寫出了晚煙迷蒙,殘春遲暮的景象,表現了詞人傷春嘆老,倦游思歸的苦悶心情。
小題2:
試題分析:一些常用的詩歌表現手法,如想象、聯想、類比、象征、烘托、對比、渲染、修辭手法、借景抒情、襯托等等。在答題時,要反復品讀詞,整體感悟詞的意境,找到一些關鍵詞來理解表現手法的運用技巧。古代詩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是復雜多樣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多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現手法上,多用比興、對比、象征、虛實結合、動靜相襯等;此外,還有修辭手法的運用,如比喻、襯托(以樂襯哀、以哀襯樂、以靜寫動、以動寫靜、欲揚先抑、欲揚先抑。)答題時,要結合著詞句內容及具體的語境來分析運用的表現手法,如寓情于物、對比、襯托等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