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是不是愛國的詩
是的。
《出塞曲》【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塞下曲是什么詩
邊塞詩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六首詩借用唐代流行的樂府題目而寫時事與心聲,主要敘述了漢武帝平定匈奴侵擾的史實,以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
塞下曲表現了詩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塞下曲》是古時邊塞地區的一種軍歌。唐朝很多詩人尤其是邊塞詩人用過此題寫詩,比較著名的有王昌齡、高適、李白、盧綸、李益、許渾等人的詩歌。
您說的是哪個呢
其中盧綸的較出名。這個是盧綸的。
盧綸《塞下曲》共六首一組,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因為是和張仆射之作(詩題一作“和張仆射塞下曲”),語多贊美之意。
此為組詩的第二首,寫將軍夜獵,見林深處風吹草動,以為是虎,便彎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進一塊石頭中去了。通過這一典型情節,表現了將軍的勇武。詩的取材,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據載,漢代名將李廣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就有這樣一次富于戲劇性的經歷:“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深林;當時天色已晚,一陣陣疾風刮來,草木為之紛披。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制造了一種氣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區,深山密林是百獸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黃昏夜分出山,“林暗草驚風”,著一“驚”字,就不僅令人自然聯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次句即續寫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這不僅是因為詩要押韻的緣故,而且因為 “引”是“發”的準備動作,這樣寫能啟示讀者從中想象、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在一“驚”之后,將軍隨即搭箭開弓,動作敏捷有力而不倉皇,既具氣勢,而形象也益鮮明。
后二句寫“沒石飲羽”的奇跡,把時間推遲到翌日清晨(“平明”),將軍搜尋獵物,發現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讀之,始而驚異,既而嗟嘆,原來箭桿尾部裝置著白色羽毛的箭,竟“沒在石棱中”,入石三分。這樣寫不僅更為曲折,有時間、場景變化,而且富于戲劇性。“石棱”為石的突起部分,箭頭要鉆入殊不可想象。神話般的夸張,為詩歌形象涂上一層浪漫色彩,讀來特別盡情夠味,只覺其妙,不以為非。
塞下曲 李廣是不是愛國詩
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塞下曲是不是愛國詩,出塞曲是不是愛國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