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十二品指哪十二品
“龍門二十品”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 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稱呼最早見于清代康有為所著的《廣藝舟雙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隨筆》。內容一般是表達造像者祈福消災的。。它的書法藝術是在漢隸和晉楷的基礎上發展演化,從而形成了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兼隸書格調,又孕楷書因素的獨特風格,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魏碑”體的代表。 “龍門二十品”計有:《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撅造像記》、《步轝郎張元祖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北海王元詳造像記》、《司馬解伯達造像記》、《云陽伯鄭長猷為亡父等造像記》、《新城縣功曹孫秋生二百人等造像記》、《邑主高樹和維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記》、《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像記》、《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卅四人為皇帝造像記》、《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幼孫造像記》、《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記》、《北海王國太妃高為亡孫保造像記》、《比丘道匠為師僧父母造像記》、《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陸渾縣功曹魏靈藏造像記》、《安定王元燮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記》、《齊郡王元佑造像記》、《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
對聯 上聯:龍門勝概 下聯:伊闕云連
龍門勝概;
伊闕云連。
陸潤庠題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市南十三公里的伊河兩岸,與香山對峙,又名伊闕,是世界文明的藝術寶庫。從北魏至北宋年間,共開鑿大小洞龕2100多處,佛像十幾萬尊,代表性洞窟有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萬福洞、看經寺等。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
龍門石窟對聯
洛陽龍門石窟的對聯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論定:“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位于洛陽南12公里,古時稱為“伊闕”。“闕”就是大門,不僅是鮮卑人入主中原的大門,也是佛教進入中原的大門。
佛學原本是教育人如何對待人生的學派,并不主張崇拜偶像。后來宗教化以后,開始在石山中鑿洞,樹立佛陀及其弟子、天神等形象。特別是佛學東漸以后,從西域開始,不斷開窟鑿洞,經克孜爾、敦煌,沿陰山東進,留下了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佛陀被北魏鮮卑人奉為至尊。鮮卑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動漢化的少數民族。從公元5世紀孝文帝掌權開始,便以行政手段推行漢化,學漢語,穿漢服,習漢人禮節,當然更要學習儒家經典,同時也接受佛教信仰,在首都大同開鑿了云岡石窟;遷都洛陽后,又在洛陽伊水河畔、龍門山上繼續營造,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包含好幾個政權)、宋等多個朝代的連續斧鑿,留下了讓世界人矚目的洞窟大觀。這里有副對聯,曰:
九朝不改青山色;
百洞斧鑿佛像尊。
這是對工程時間之“長”和規模之“大”進行概括。平淡語中卻感覺出整個工程的艱辛。
龍門石窟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雨剝蝕,戰爭破壞,至今仍留下了大小窟龕2100多個,佛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多座,造像題記和碑碣3600多處。這綿延一公里長的龍門就是中國佛教史的博物館,人類文化的寶庫。
龍門石窟在東方美術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云岡石窟中,人們看到的雕像大多是頭大身短,不成比例,強調的是意象;而到龍門石窟時期,很明顯人物雕象趨向現實,頭與身體的比例較為適中。到了唐、遼時期,已經完全找到最佳比例。現存石窟中最引入注意的盧舍那佛就是完美的形象。傳說這是武則天當政時期按照她的面目塑造的,確實是成功的范例。所以在龍門石窟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九朝”發展的軌跡,因此而具有世界意義。。
如何用楹聯來概括龍門石窟的偉大呢?用了兩個在中華文化中表示最大的數字:“九”與“百”。“九朝”表示時間之長,“百洞”表示規模之大。原本夸大形容之詞,結果反而不及實際的多,可見想象之局限。然而這是文學上通用的手法。
上聯可以理解為,時光荏苒,青山依舊,周圍景色不變;由于其將“青山色”與“佛像尊”相對,故也可以理解成:“九朝”中,不管佛教如何深入中原,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始終不變。
對聯中的中腰部分“不改”與“斧鑿”,初看似乎對的不夠工整。其實,主要是動詞“鑿”與“改”對,而“斧”與“不”都是用以修飾后面動詞的,雖不規矩,也不算錯。
龍門十二品共計多少字
《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記》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楷書。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為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1744-1801)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康有為稱龍門石刻“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規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北魏龍門十二品對聯,龍門十二品指哪十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