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教材愣是沒看懂,不明白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概念。
不是看不懂。因為股票、債券、基金我們接觸得不多,沒有形成一個實物形態的概念。
從業資格基本不涉及交易性金融資產,做個初步了解就夠了。會計準則把金融資產分為四類,其中交易性金融資產屬于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這一類,計量時以公允價值計量,交易費用記投資收益,現金股利和利息記應收項目。資產負債表日按公允價值計量,其變動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處置時,售價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投資收益。
1.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購買)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投資收益(交易費用)
應收股利
應收利息
貸:銀行存款
2.持有期間的股利或利息
借:應收股利
應收利息
貸:投資收益
3.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變動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以上的公允價值上升的情況,如下降,只需將記賬方向調換即可)
4.處置(出售)
借:銀行存款(價款扣手續費)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
投資收益(差額,也可能在借方)
同時,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持有期間)
貸:投資收益
(或者對調)
注會考試 會計科目 難點章節是什么 我學到第二章金融資產時感覺很吃力 信心十分不足呀。。。
重點是: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收入費用和利潤、所得稅、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企業合并、合并財務報表。
難點是:總論、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財務報告、股份支付、所得稅、外幣折算、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企業合并、合并財務報表。
金融資產確實是CPA考試會計科目中的難點,其四種方式確認和計量不同,計算方法多,理解困難。但這也是CPA所必須掌握的,而且更是將來體現價值的。如果要學好這一章,需要反復學習,精讀每一個字,對于任何不懂的名詞要搞清楚,達到心中有數,同時要做大量練習題。否則很難學好。
我也是CPA考試者之一,金融資產已熟練掌握,希望我的解答能為你排憂。
會計職稱備考之如何區分三大金融資產
1、持有的目的不同
此項區別是劃定金融資產類型的基礎:
交易性金融資產:是為了短期持有,隨時準備轉讓或出售的;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賺取差價,獲取短期收益。所以此類金融資產持有期限是最不確定的。
持有至到期投資:此類金融資產的持有目的是為了獲取長期穩定的回報且承擔較低風險。并不是為了賺取差價,而要將金融資產(債券)持有至到期。這類資產的期限是固定的,回報是可以預見的。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此類金融資產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間,持有目的不是準備隨時出售,也不是準備持有至到期或企業沒有能力或意圖要持有至到期的。但持有時間相對是較長的(一般是要超過一年的),這種資產的特點也是沒有固定的期限與可預見的回報的。
一項金融資產具體劃分成哪一類,是管理層的決定。
2、對象不同
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對象工具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債券。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對象工具則必須是債券,不可是股票。【較為特別】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對象工具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債券。
3、初始確認核算不同
三項金融資產的初始確認均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但交易費用的處理不盡相同。
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時所發生的交易費用記入到當期損益(投資收益);而持有至到期投資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時發生的交易費用是記入到所取得的金融資產的初始入賬價值當中。
4、后續計量原則不同
交易性金融資產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且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到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后續計量是采用攤余成本,并利用實際利率計算投資收益。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后續計量原則是兩種方法相結合,當為股票時處理類似于交易性金融資產,當為債券時處理類似于持有至到期投資。
5、減值的計提與轉回不同
交易性金融資產是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因此并需要不計提減值準備。
持有至到期投資需要計提減值準備,且減值恢復時可以金額內轉回。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也需要計提減值準備,股票與債券計提減值處理相同,但相比較其他計提減值的處理稍顯特殊,需要將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額進行結轉。減值恢復時也可以轉回,但轉回的處理股票和債券不同。
注冊會計,會計的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理解很困難,有沒有一些講義,方便理解的?
一、金融資產
本章闡述金融資產的分類、確認、計量和記錄問題。雖然其獨立性較強,但仍可和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差錯更正等內容結合出題。近3年考題為客觀題和計算分析題,分數較高,屬于重要章節。
應關注的主要內容有:(1)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2)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3)貸款和應收款項的會計處理;(4)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5)金融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等。
應注意的問題:(1)掌握各類金融資產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及其主要區別;(2)掌握金融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等。
第一節 金融資產的定義和分類
一、金融資產的概念
金融資產主要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其他應收款項、股權投資、債權投資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資產等。
【提示】雖然長期股權投資的確認和計量沒有在《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準則規范,但長期股權投資屬于金融資產。
二、金融資產的分類
金融資產的分類與金融資產的計量密切相關,企業應當在初始確認金融資產時,將其劃分為下列四類:(1)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2)持有至到期投資;(3)貸款和應收款項;(4)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金融資產的分類一旦確定,不得隨意改變。
第二節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一、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概述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可以進一步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一)交易性金融資產
金融資產滿足以下條件之一的,應當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
1.取得該金融資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近期內出售。
2.屬于進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認金融工具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觀證據表明企業近期采用短期獲利方式對該組合進行管理。
3.屬于衍生工具。但是,被指定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屬于財務擔保合同的衍生工具、與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且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投資掛鉤并須通過交付該權益工具結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二)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1.該指定可以消除或明顯減少由于該金融資產的計量基礎不同而導致的相關利得或損失在確認和計量方面不一致的情況。
2.企業風險管理或投資策略的正式書面文件已載明,該金融資產組合、該金融負債組合或該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組合,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管理、評價并向關鍵管理人員報告。
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
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 初始計量 按公允價值計量相關交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投資收益)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應當確認為應收項目后續計量資產負債表日按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處置處置時,售價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投資收益將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期間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入投資收益
(一)企業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公允價值)
投資收益(發生的交易費用)
應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
應收利息(實際支付的款項中含有的利息)
貸:銀行存款等
(二)持有期間的股利或利息
借:應收股利(被投資單位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投資持股比例)
應收利息(資產負債表日計算的應收利息)
貸:投資收益
(三)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變動
1.公允價值上升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2.公允價值下降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四)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
借:銀行存款(價款扣除手續費)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
投資收益(差額,也可能在借方)
同時: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原計入該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
貸:投資收益
或:
借:投資收益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提示】為了保證“投資收益”的數字正確,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時,要將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形成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入“投資收益”。
第三節 持有至到期投資
一、持有至到期投資概述
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且企業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資產。通常情況下,企業持有的、在活躍市場上有公開報價的國債、企業債券、金融債券等,可以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特征:
(一)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
(二)有明確意圖持有至到期
存在下列情況之一的,表明企業沒有明確意圖將該金融資產投資持有至到期:
1.持有該金融資產的期限不確定;
2.發生市場利率變化、流動性需要變化、替代投資機會及其投資收益率變化、融資來源和條件變化、外匯風險變化等情況時,將出售該金融資產;
3.該金融資產的發行方可以按照明顯低于其攤余成本的金額計量;
4.其他表明企業沒有明確意圖將該金融資產投資持有至到期。
(三)有能力持有至到期
“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是指企業有足夠的財務資源,并不受外部因素影響將投資持有至到期。
存在下列情況之一的,表明企業沒有能力將具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資產投資持有至到期:
1.沒有可利用的財務資源持續地為該金融資產投資提供資金支持,以使該金融資產投資持有至到期;
2.受法律、行政法規的限制,使企業難以將該金融資產投資持有至到期;
3.其他表明企業沒有能力將具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資產投資持有至到期的情況。
到期前處置或重分類對所持有剩余非衍生金融資產的影響:企業將持有至到期投資在到期前處置或重分類,通常表明其違背了將投資持有到期的最初意圖。如果處置或重分類為其他類金融資產的金額相對于該類投資(即企業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資)在出售或重分類前的總額較大,則企業在處置或重分類后應立即將其剩余的持有至到期投資(即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資扣除已處置或重分類的部分)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且在本年度及以后兩個完整的會計年度內不得再將該金融資產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例如,某企業在2009年將某項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或出售了一部分,且重分類或出售部分的金額相對于該企業沒有重分類或出售之前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資總額比例較大,那么該企業應當將剩余的其他持有至到期投資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而且在2010年和2011年兩個完整的會計年度內不能將任何金融資產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遇到以下情況時可以例外:
1.出售日或重分類日距離該項投資到期日或贖回日較近(如到期前三個月內),且市場利率變化對該項投資的公允價值沒有顯著影響;
2.根據合同約定的償付方式,企業已收回幾乎所有初始本金;
3.出售或重分類是由于企業無法控制、預期不會重復發生且難以合理預計的獨立事件所引起。
第四節 貸款和應收款項
一、貸款和應收款項概述
貸款和應收款項,是指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的非衍生金融資產。通常情況下,一般企業因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形成的應收款項、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等,由于在活躍的市場上沒有報價,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從而可以劃分為此類。
企業所持證券投資基金或類似基金,不應當劃分為貸款和應收款項。
二、貸款和應收款項的會計處理
貸款和應收款項的會計處理初始計量按公允價值和交易費用之和計量后續計量采用實際利率法,按攤余成本計量處置處置時,售價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一)貸款
1.未發生減值
(1)企業發放的貸款
借:貸款——本金(本金)
貸:吸收存款等
貸款——利息調整(差額,也可能在借方)
(2)資產負債表日
借:應收利息(按貸款的合同本金和合同利率計算確定)
貸款——利息調整(差額,也可能在貸方)
貸:利息收入(按貸款的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
合同利率與實際利率差異較小的,也可以采用合同利率計算確定利息收入。
(3)收回貸款時
借:吸收存款等
貸:貸款——本金
應收利息
利息收入(差額)
2.發生減值
(1)資產負債表日,確定貸款發生減值
借:資產減值損失
貸:貸款損失準備
同時:
借:貸款——已減值
貸:貸款(本金、利息調整)
【提示】為了區分正常貸款和不良貸款,當貸款發生減值時,要將“貸款(本金、利息調整)”轉入“貸款——已減值”,這樣做的目的便于金融業加強貸款的管理。
(2)資產負債表日確認利息收入
借:貸款損失準備(按貸款的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收入)
貸:利息收入
同時,將按合同本金和合同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利息金額進行表外登記。
(3)收回貸款
借:吸收存款等
貸款損失準備(相關貸款損失準備余額)
貸:貸款——已減值
資產減值損失(差額)
3.對于確實無法收回的貸款
借:貸款損失準備
貸:貸款——已減值
4.已確認并轉銷的貸款以后又收回
借:貸款——已減值
貸:貸款損失準備
借:吸收存款等
貸:貸款——已減值
資產減值損失(差額)
第五節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一、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概述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指初始確認時即被指定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以及沒有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通常情況下,劃分為此類的金融資產應當在活躍的市場上有報價,因此,企業從二級市場上購入的、有報價的債券投資、股票投資、基金投資等,可以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限售股權的分類:
(一)企業在股權分置改革過程中持有對被投資單位在重大影響以上的股權,應當作為長期股權投資,視對被投資單位的影響程度分別采用成本法或權益法核算;企業在股權分置改革過程中持有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股權,應當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二)企業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權且對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應當按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規定,將該限售股權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除非滿足該準則規定條件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 初始計量 債券投資 按公允價值和交易費用之和計量(其中,交易費用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科目核算)
實際支付的款項中包含的利息,應當確認為應收項目
股票投資 按公允價值和交易費用之和計量,實際支付的款項中包含的已宣告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應作為應收項目
后續計量 資產負債表日按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資本公積
處置 處置時,售價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投資收益
將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期間產生的“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轉入“投資收益”
(一)企業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1.股票投資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公允價值與交易費用之和)
應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
貸:銀行存款等
2.債券投資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面值)
應收利息(實際支付的款項中包含的利息)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差額,也可能在貸方)
貸:銀行存款等
【例題9·單選題】A公司于2010年4月5日從證券市場上購入B公司發行在外的股票200萬股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每股支付價款4元(含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0.5元),另支付相關費用12萬元,A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時的入賬價值為( )萬元。
A.700 B.800 C.712 D.812
【答案】C
【解析】交易費用計入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入賬價值=200×(4-0.5)+12=712(萬元)。
(二)資產負債表日計算利息
借:應收利息(分期付息債券按票面利率計算的利息)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計利息(到期時一次還本付息債券按票面利率計算的利息)
貸:投資收益(可供出售債券的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收入)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差額,也可能在借方)
(三)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變動
1.公允價值上升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公允價值下降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四)持有期間被投資單位宣告發放現金股利
借:應收股利
貸:投資收益
(五)將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重分類日公允價值)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差額,也可能在借方)
(六)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借:銀行存款等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投資收益(差額,也可能在借方)
同時: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從所有者權益中轉出的公允價值累計變動額,也可能在借方)
貸:投資收益
【提示】為了保證“投資收益”的數字正確,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時,要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形成的“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轉入“投資收益”。
第七節 金融資產轉移
一、金融資產轉移概述
金融資產轉移,是指企業(轉出方)將金融資產讓與或交付給該金融資產發行方以外的另一方(轉入方)。
二、金融資產轉移的確認和計量
(一)金融資產整體轉移和部分轉移的區分
企業應當將金融資產轉移區分為金融資產整體轉移和部分轉移,并分別按照會計準則有關規定處理。
(二)符合終止確認條件的情形
1.符合終止確認條件的判斷
企業已將金融資產所有權上幾乎所有風險和報酬轉移給了轉入方,應當終止確認相關金融資產。
以下情形表明企業已將金融資產所有權上幾乎所有的風險和報酬轉移給了轉入方:
(1)企業以不附追索權方式出售金融資產;(2)附回購協議的金融資產出售,回購價為回購時該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3)附重大價外看跌期權(或重大價外看漲期權)的金融資產出售。企業將金融資產出售,同時與購買方之間簽訂看跌(或看漲)期權合約,但從合約條款判斷,由于該期權為重大價外期權,致使到期時或到期前行權的可能性極小,此時可以認定企業已經轉移了該項金融資產所有權上幾乎所有的風險和報酬,因此,應當終止確認該金融資產。
2.符合終止確認條件時的計量
金融資產整體轉移的損益=因轉移收到的對價+原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公允價值變動累計利得(如為累計損失,應為減項)-所轉移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
金融資產部分轉移滿足終止確認條件的,應當將所轉移金融資產整體的賬面價值,在終止確認部分和未終止確認部分(在此種情況下,所保留的部分資產應當視同未終止確認金融資產的一部分)之間,按照各自的相對公允價值進行分攤。
(三)不符合終止確認條件的情形
1.不符合終止確認條件的判斷
企業保留了金融資產所有權上幾乎所有風險和報酬,不應當終止確認相關金融資產。
以下情形通常表明企業保留了金融資產所有權上幾乎所有的風險和報酬:
(1) 采用附追索權方式出售金融資產;
(2) 附回購協議的金融資產出售,回購價固定或是原售價加合理回報;
(3)附重大價內看跌期權(或重大價內看漲期權)的金融資產出售;
(4)將信貸資產或應收款項整體出售,同時保證對金融資產購買方可能發生的信用損失等進行全額補償;
(5) 附總回報互換的金融資產出售,該互換使市場風險又轉回給了金融資產出售方。
(四)繼續涉入的情形
1.繼續涉入的判斷
企業既沒有轉移也沒有保留金融資產所有權上幾乎所有的風險和報酬的,應當分別下列情況處理:
(1)放棄了對該金融資產控制的,應當終止確認該金融資產;
(2)未放棄對該金融資產控制的,應當按照其繼續涉入所轉移金融資產的程度確認有關金融資產,并相應確認有關金融負債。
2.繼續涉入的計量
企業通過對所轉移金融資產提供財務擔保方式繼續涉入的,應當在轉移日按照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和財務擔保金額兩者之中的較低者,確認繼續涉入形成的資產,同時按照財務擔保金額和財務擔保合同的公允價值(提供擔保而收取的費用)之和確認繼續涉入形成的負債。
本章小結:
1.掌握金融資產的分類
2.掌握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
3.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尤其是期末攤余成本和每期投資收益的計算
4.掌握貸款的期末攤余成本和減值的計算
5.掌握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
6.掌握金融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
7.掌握金融資產終止確認的判斷
二、長期股權投資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闡述長期股權投資的確認、計量和記錄等內容。近三年考試各種題型均與本章內容有關。從近三年試題來看,本章是非常重要的一章,考生應給予足夠的關注。
本章近三年考點:
(1)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及資本公積的計算;(2)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的核算;(3)對子公司投資個別報表應該采用成本法核算,合并報表采用權益法核算;(4)因追加投資持股比例成本法轉換為權益法的核算。
第一節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
本章包括:(1)企業持有的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權益性投資,即對子公司投資;(2)企業持有的能夠與其他合營方一同對被投資單位實施共同控制的權益性投資,即對合營企業投資;(3)企業持有的能夠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的權益性投資,即對聯營企業投資;(4)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在活躍市場上沒有報價且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性投資。
【提示1】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在活躍市場上有報價、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權益性投資,應按《企業會計準則——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相關規定進行會計核算。
【提示2】對子公司、合營企業和聯營企業的投資,無論是否有公允價值,均應按長期股權投資核算。
一、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
企業合并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是指參與合并的企業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且該控制并非暫時性的。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是指參與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的合并交易,即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以外的其他企業合并。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
原則:不以公允價值計量,不確認損益。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合并方以支付現金、轉讓非現金資產或承擔債務方式作為合并對價的,應當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的份額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與支付的現金、轉讓的非現金資產以及所承擔債務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
【提示】這里調整的是“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而不是“資本公積”的全部。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購買方在購買日應當區別下列情況確定合并成本,并將其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
合并成本為購買方在購買日為取得對被購買方的控制權而付出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以及發行的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
購買方為進行企業合并發生的各項直接相關費用應當計入當期損益,該直接相關費用不包括為企業合并發行的債券或承擔其他債務支付的手續費、傭金等,也不包括企業合并中發行權益性證券發生的手續費、傭金等費用。
【提示】企業合并發行的債券或承擔其他債務支付的手續費、傭金計入負債初始確認金額;發行權益性證券發生的手續費、傭金等費用沖減資本公積(股本溢價),資本公積(股本溢價)不足沖減的,沖減留存收益。
注:解釋公告四和教材有不同,老師按照解釋公告四即新規定進行的講解。
無論是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實際支付的價款或對價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應作為應收項目處理。
會計處理如下: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投出資產為非貨幣性資產時,投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應分不同資產進行會計處理:
(1)投出資產為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其差額計入營業外收入或營業外支出。
(2)投出資產為存貨,按其公允價值確認主營業務收入或其他業務收入,按其成本結轉主營業務成本或其他業務成本。
(3)投出資產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投資的,其差額計入投資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應一并轉入投資收益。
二、除企業合并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
除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以外,以其他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下列規定確定其初始投資成本:
(一)以支付現金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實際支付的購買價款作為初始投資成本。初始投資成本包括與取得長期股權投資直接相關的費用、稅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企業取得長期股權投資,實際支付的價款或對價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應作為應收項目處理。
(三)投資者投入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作為初始投資成本,但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
(四)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其初始投資成本應當參照本書“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有關規定處理;通過債務重組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其初始投資成本參照本書“債務重組”有關規定確定。
三、投資成本中包含的已宣告尚未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的處理
企業無論是以何種方式取得長期股權投資,取得投資時,對于支付的對價中包含的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已經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應確認為應收項目,不構成取得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
第二節 后續計量
一、成本法及權益法核算的范圍
相關概念
1.控制
控制是指有權決定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并能據以從該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獲取利益。控股合并的控制形成母子公司。
2.共同控制
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約定對某項經濟活動所共有的控制。共同控制與合營企業相聯系。
3.重大影響
重大影響,是指對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有參與決策的權力。重大影響與聯營企業相聯系。
二、成本法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除取得投資時實際支付的價款或對價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外,投資企業應當按照享有被投資單位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確認投資收益,不再劃分是否屬于投資前和投資后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利潤。
企業按照上述規定確認自被投資單位應分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潤后,應當考慮長期股權投資是否發生減值。在判斷該類長期股權投資是否存在減值跡象時,應當關注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是否大于享有被投資單位凈資產(包括相關商譽)賬面價值的份額等類似情況。出現類似情況時,企業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減值測試,可收回金額低于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的,應當計提減值準備。
三、長期股權投資的權益法
(一)初始投資成本的調整
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應按其差額,借記“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
第二節 長期股權的后續計量
三、長期股權投資的權益法
(字數限制,寫不了了)
會計科目中的資產類和負債類包括哪些
屬于資產類的科目如:銀行存款、現金、存貨、應收帳款等。(具體是哪些會計臘者書里的表有),記在借方是表示增加,記在貸方表示減少。
例:公司收到一筆貨款10000元存入了銀行,那就是銀行存款增加了,因為銀行存款是屬資產類,所以在借方記10000元。(如果是付款給別人,則在貸方記10000元)
而負債類的科目正相反。增加是記貸方,減少是記借方。
如:應付帳款
你有一筆錢,必須付給a公司但還沒有付的。這時要記在貸氏襪方(表示增加了一筆債務)。以后你把這筆錢付了,就記在借方(表示應付給別人的錢已還了,即減少了這一筆債務,負債類減少記借方)。
這樣,以后結帳時,應付帳款的余額就是0,也就是你沒有欠別人錢了。(當然這里的舉例是假定只存在一筆債務的情況下。有多筆債務時,如果余額在貸方,表示你還有錢沒有還給別人,如果余額在借方,那則有可能是還多了或其它特殊情況)
因為每一筆賬務至少會涉及2個科目,且必定借、貸方都會殲局激記到。
所以才能在以后試算平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2023注冊會計師考試《會計》考點:金融資產的定義和分類,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教材愣是沒看懂,不明白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