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讀書筆記
一、作者: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年出生于俄國伏爾加河沿岸的一個城市(后被稱為高爾基市)。
外祖母給他講的民間故事和神化故事對他影響很大,最終使他在19世紀90年代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
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自傳體三部曲,長篇小說《母親》、《底層》等。
他是第一位描寫工廠里無產階級斗爭的俄國作家,被稱為“蘇聯文學之父”。
他于1936年去世。
“馬克西姆”是他父親的名字,表示對父親的懷念;“高爾基”是他的筆名,意思是“痛苦”,以紀念他童年時的痛苦生活。
二、主人公簡介:
1、阿廖沙:
四歲喪父,跟隨母親到外祖父家,經常挨外祖父的打。
慈祥的外祖母愛護他,教他怎樣做人。
外祖父破產后,他成了流浪兒。
阿廖沙在外祖父以及周圍許多普通人的影響下,逐步成為一個不向丑惡現象屈膝、堅強而善良的人。
2、外祖父:
從小是孤兒,年輕時在伏爾加河拉纖。
幾年后當上大船的工長,后來開染房,一度當上染房行會的會長,終因放高利貸而破產,晚年淪落為乞丐。
他是一個沒有親情、專橫、貪得無厭的人。
3、外祖母:
從小也是孤兒,在母親的指導下學會織花邊,聞名全城。
長大后她成為家庭主婦,操持家務、關心和照顧親人,是一家人的精神支柱。
她慈祥、善良、勤勞、堅強,是俄羅斯文學長廊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形象之一。
4、母親:
染房主的女兒,年輕時和隔壁一個木匠戀愛,不顧父親強烈反對,兩人秘密結婚。
后丈夫因病去世,只好回娘家。
三十歲時又和一個二十歲的沒落貴族青年結婚,婚后兩人不和,最后她在貧疾交加中死去。
她是無數渴望過上幸福生活卻結局悲慘的普通人中的一個。
《寄小讀者》讀書筆記
在這個暑假里我看了冰心的《寄小讀者》。
冰心生于1900年,死于1999年。
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1913年隨父遷居北京,1918年升入女子大學理預科。
“五四”運動的爆發,冰心全身心的投入時代朝流,于1919年8月在《晨報》上發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這個筆名之后發表了許多“問題小說”。
并由《繁星》,《春水》推動了新詩初期“小詩”寫作潮流。
與小說和詩相比較,冰心在藝術上取得最大成功的,還是她的散文。
1923至1926年,作者留學美國期間,用主要精力寫作的《寄小讀者》,注定了他在現代散文中的地位。
1923年,冰心以優異的成績取得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
出國留學前后,開始陸續發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的尊基之作。
假如文學的創作,是由不可抑的靈感,則我的之中只有這一本最自由,最不思索的了。
這本書的對象,是冰心摯愛恩慈的母親。
她曾在書中說過:“我無話可說,人生就是人生!母親付與了我以靈魂和肉體,我就以我的靈肉來探索人生。
她體驗的母愛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她的愛,是排除一切,指拭一切,層層的拋開我前后左右所有蒙罩,使我成為今我的元素,而直接來愛我的自身。”
誠摯纏綿的愛國情思,是交織與《寄小讀者》中的一脈紅線。
出國前,作者有感于祖國現實的混亂,對當時“大人們”很喜歡操縱“開炮打仗”十分氣憤(通訊六);出國途中,他眼見日本侵華罪證做賊“中日戰爭紀念品”,陳列展覽與日本東京時,不禁熱血“如泉怒沸”(《通訊十八》);當她踏上大西洋彼岸,面對資本主義現代文明,她并沒有忘情禮贊“新大陸”,贊美的卻是“國內一片蒼古莊嚴,雖然有的只是剝落的宮殿,卻夠令人起一種‘仰首欲攀低手拜’之思,可愛可敬的五千年的故國呵!”(《通訊十六》)這些,是多么可貴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啊!在通訊八、通訊十四、通訊十八等都表現了冰心對祖國的依戀之情,表現了她愛國的高貴情操。
年來筆下消沉多了,然而冰心覺得那抒寫的情緒,總是不絕如縷,乙乙欲抽——一九二四年的春天,在沙穰青山的病榻上,背倚著樓欄凝望:正是山雨欲來的時候,濕風四起,風片中夾帶著新草的濃香:黑風飛聚,壓蓋的樓前的層上疊嶂,浮起了艷艷的綠光:天容如墨,而如墨的云隙中,萬縷霞光,燦穿四射,影滿大地!冰心在預覺著這場風雨后芳馨濃郁的春光!
郁達夫曾說:“冰心女士散文的清麗,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純潔,在中國還好算是獨一無二的作家了。
”冰心的散文在藝術上的成就是突出的,感情細膩澄澈,風格柔麗清爽、飄逸和諧,語言上則是在白話中糅進文言和西語,形成了一種清麗、委婉細膩的詩話的語言風格,表現了作者很高的文學修養。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筆記
《魯賓孫漂流記》講述了出生于中資產階級家庭的魯賓孫不顧海上的風險及父親的反對三次出海經商,在巴西建立了種植園。
不安分的天性促使他將種植園托付給友人,從巴西再度搭上商船前往非洲。
途中商船遭遇颶風,觸礁沉沒,船上人員悉數遇難,僅魯賓孫一人幸存。
他漂流到南美洲海上的一個荒島,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勇氣,利用破船上殘留的一切物質及工具修建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家畜,制造工具,縫制衣服,并多次伐木做舟,試圖回到大陸。
一次,他從一群吃人的土著人手中解救了一個野人,并且給他取名為“星期五”,魯賓孫教他說英語,向他傳播基督教義,使“星期五”成為他忠實的仆人及朋友。
后來他們幫助一個被叛變的水手拋棄的船長,巧施計謀,奪回了船只。
魯賓孫終于結束了他為期28年的與世隔絕的生活,重返故土。
讀過《魯賓孫漂流記》我讀到了魯賓孫的永不滿足、永不安生及永不相信命運,他是個永不言敗的行動者,他能將自己的思維活動付諸于實際行動,這是作為年輕人的我們所缺少的,現今,許多年輕人只會空談自己的理想與抱負,而付出的行動少之又少。
魯賓孫的父親常用知足常樂的哲學教育他,要他滿足現狀,不要出海,可是魯賓孫的心中卻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左右著他,使他勇于開拓,決意拋開安逸的生活出海闖天下。
魯賓孫的開拓進取的精神是當代年輕人所沒有的,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學習的。
想到“知足常樂“我想到了自己,我經常以“知足常樂”來**,讀過《魯賓孫漂流記》我深深地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時魯賓孫的精神與意志也使我堅定了以己之長補己之短的決心。
魯賓孫遭遇海難漂流到荒島上以后,沒有怨天尤人,坐嘆命運的不公,而是利用自己的雙手和頭腦讓自己過上富裕的生活。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花費很多精力與時間,但是他有耐心有毅力,從不放棄,魯賓孫的無限勇氣與堅韌不拔的實干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The secret of success is consitancy to purpose (成功的要秘在于堅持不懈地奔向目標)。
魯賓孫的這種對于目標的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是值得稱頌的。
魯賓孫在外漂泊多年。
歷經磨難,終于得到了可觀的財富,最終完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的創業歷程。
從魯賓孫的人生經歷中我體會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真正內涵,;魯賓孫的人生是充滿探險與挑戰的人生,魯賓孫的人生是勇于挑戰的人生,從魯賓孫的身上我看到了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看到了他勇于向自己的目標前進的戰斗力。
生命的可貴在于堅持不懈地向自己的目標努力,也許在通向成功的路上你會遇到無數的艱辛與困苦,象魯賓孫一樣,會有驚濤駭浪,甚至是颶風,更或許有失去生命的危險,遇到艱辛的時候再堅持一下,度過這一段前方有成功的喜悅在等待勇于探索的人們!
每個人的人生都具有兩重性,;魯賓孫也不例外。
魯賓孫在孤島上生活了17年后的一天,他在海灘上發現了一串人的腳印,他躲進自己的堡壘,惶惶不可終日。
不久,他發現海岸上有人骨并且有生過火的火堆,當他最后知曉是來自外島的野人曾在此舉行過人肉宴后的七年中,他一直保持高度警惕。
在他的充滿挑戰的一生中,魯賓孫也會有膽怯的一面,是面對陌生腳印的擔憂,是面對茫茫前路的茫然… …但是,最后魯賓孫以自己的聰慧與才智戰勝了一切的危險度過了所有的波折。
在離開家鄉后的第35個年頭,九死一生的他在歷經磨難后終于重返久別的故土。
由魯賓孫推而廣之,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抑或高興抑或憂愁之時,很多時候,一個人所取得的成績的大小只在于其自身。
我想,假若每個人都有魯賓孫的意志,那么成功對于我們而言就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讀過《魯賓孫漂流記》我又覺得他很幸運,因為他能在暴風雨中幸存下來,因為他所取得的成就。
有些時候,盡管你付出了很大努力,成功之門仍然對你緊閉,此時,有的人會心灰氣餒,放棄追求,前功盡棄;而有的人會意志堅定,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尋求新的機會,功成名就。
讓我們象魯賓孫一樣,勇于面對暴風驟雨,勇于前進,直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