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瑜
夏瑜是魯迅先生著名小說《藥》中的主人公。
他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
他家境貧寒,以致使貪婪的牢頭從他身上“榨不出一點油水”;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明確的認識,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我們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爭綱領;他意志堅定,在獄中堅持宣傳革命道理,甚至勸牢頭造反;在對敵斗爭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無畏,毫不動搖。
最后,在敵人的屠刀下慷慨就義,表現出革命者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夏瑜的革命斗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魯迅先生熱情贊揚了他為革命獻身的精神,但同時也描寫了他的斗爭的悲劇性。
他的革命主張不為廣大群眾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動沒有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甚至連他的犧牲也沒有贏得群眾的同情。
他講的革命道理,人們聽了“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封建王朝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只迎來一幫看客;甚至他母親對他為革命英勇犧牲也不理解,反而感到“羞愧”。
更可悲的是他為革命所噴灑的熱血,竟成了華老栓給兒子治病的“藥”。
總之,夏瑜的死并沒有在社會上引起什么反響,只給自己的母親帶來了悲哀和羞愧,給愚昧的群眾帶來了一劑假藥,給健壯的看客鑒賞了一次“殺人的壯舉”,給無聊的茶客增添了茶余飯后的談資,給貪婪的劊子手提供了一次詐騙的機會。
所以,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涼的。
但是夏瑜的犧牲,也并非毫無影響,第二年清明時節墳頭出現的花環,正是對這位“寂寞奔馳的猛土”的慰藉,說明革命者仍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
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夏瑜在小說中始終沒有出場,作者是用側面描寫,通過劊子手和茶客們的談話刻畫他的形象的。
一般認為是以志士秋瑾為原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