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第六十四回“呼延灼月夜賺關勝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運用了較多的環境描寫,特別是對雪天的描寫,對人物的刻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
梁中書在城中,正與索超起病飲酒。
是日,日無晶光,朔風亂吼。
連日大風,天地變色,馬蹄冰合,鐵甲如冰。
索超出席提斧,直至飛虎峪下寨。
次日彤云壓城,天慘地裂,索超獨引一支軍馬出城沖突。
當晚云勢越重,風色越緊,……成團打滾,降下一天大雪。
那雪降了一夜,平明看時,約已沒過馬膝。
卻說索超策馬上城。
在《水滸傳》中,如此頻繁的景物描寫是不多見的。
表面看來,這里寫雪是為吳用設下陷坑計服務,可仔細推敲,又不盡然。
實際上,這幾段風雪描寫都與索超的人物塑造有關。
亂吼的朔風,壓城的彤云,滿天的大雪,莽莽的雪原,自然形成一派肅殺的氣氛,隱隱揭示出索超威猛而悲壯的英雄色彩。
所以金圣嘆對此總結說:“寫雪天擒索超,略寫索超而勤寫雪天者,寫得雪天精神,便令索超精神。
此畫家所謂襯染之法,不可不一用也。”
可見作者完全是有意識地借助風雪彌漫的氣氛來烘托索超的英雄氣概,并暗示其將要轉折的結局。
擴展資料:
環境描寫要求:
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動的特定場所,它決定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
同時,人物性格有時也反作用于環境。
寫故事性較強的記敘文,除情節外,也要寫好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寫好這兩種環境,可較好地烘托人物,進而充分、明確地表達中心。
運用環境描寫要做到:目的明確——為表達中心思想服務;具體生動——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寫出獨具特色的景物。
客觀描寫是比較真切地再現景物原形的描寫,通過寫景來寫情,即我們所說的“借景抒情”。
主觀描寫是指作者帶著主觀情感去寫客觀景物,自覺或不自覺地把主觀感情融入景物之中,這在寫作中稱做“寄情于景”。
自然環境是文中常見的描寫對象。
社會環境,可以是居室陳設、布局、人物活動場所及當地風土人情等等。
場面則是特定的時間與場合內人物活動的總面貌。
寫故事性較強的記敘文,要寫好環境。
有人說要畫好兩幅畫,即圍繞人物活動的一幅“風景畫”和另一幅“風俗畫”。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環境描寫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水滸傳》里的環境描寫注明出處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