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留心觀察生活
我們的生活都比較豐富,可因為平時不善于積累,導致動筆時“無米下鍋”。
作文時要做到有話想說,有話能說,腦海里必須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
而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最好的方法是觀察。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
對我們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
因此,要想把作文寫好,首先要留心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看,以下是一片例文,寫得多生動呀!
過了幾個小時,我再看看我的綠豆,發現綠豆從“小不點”變成“小胖子”了。
吃過晚飯,我又發現綠豆脫了綠色的外衣,露出了白白的,嫩嫩的身子,真可愛!第二天,我剛剛睡醒,就迷迷糊糊地去看我的綠豆了,看見綠豆分開兩瓣,從中間長出了一點點又白又嫩的小芽。
粗心一看,還以為是逗號從書里蹦出來了呢!過了幾天,莖長長了,已經有三厘米多了,我真高興。
我再看,發現莖的上半部帶點微微的紫紅色,莖的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細一點,我想:大概是因為下半部分離根近,吸收的營養多一點吧!再看看莖的上面,長著一對一模一樣的葉子,像雙胞胎姐妹……
例文之所以能把《種綠豆》這篇觀察日記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是因為她在寫作之前,親自種了綠豆,仔細觀察了綠豆的生長過程,對綠豆的生長過程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起作文自然不會覺得難了。
2、堅持課內、外閱讀積累
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
而對大多數同學來說,語言積累缺乏自覺性,老師和家長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
可以布置學生每學一課都摘抄好詞佳句,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
長期積累,定能充實學生的文字倉庫。
此外,還可以向學生推介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典型的文章等等,除了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之外,還應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習慣,從生活中去領悟,去積累,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
比如從網上查閱資料,在旅游或外出時留心觀察并做記錄等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聞,又幫助他們獲取了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
這樣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內化,學生寫作的語言資料庫不斷豐富完善了,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作文也能生動起來。
3、仿寫課文
手中有了寫作素材,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后,如何才能寫出好作文呢?對于寫作初入門的小學生來說,仿寫課文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教材中的許多課文文辭兼美,是同學們習作的典范,因此我們可以抓住教材,以讀促寫。
比如課文《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作者先以一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總起,圍繞這一中心句,課文從幾個方面來進行描寫: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把紅色給了楓樹;金黃色是給田野的;橙紅色是給果樹的;菊花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從而寫出了秋天的色彩,也寫出了秋天豐收的景象和人們喜獲豐收的心情。
學習這篇課文時,同學們可反復朗讀課文,就“作者是怎樣把這些景物寫出來的?”展開小組討論,自主總結這種描寫景物的方法。
也可以結合學校組織的春游或秋游等活動,留心觀察所到之處的景物,然后仿照這種總分段式結構的寫法進行仿寫。
又比如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作者按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以詩一般的語言,具體描繪了小興安嶺的誘人景色。
學完這篇課文后,同學們也可以觀察身邊周圍的景物,如白云山、珠江、越秀公園……然后在班上與同學交流交流,最后進行仿寫。
如寫珠江可以按“早晨、白天、黃昏、夜晚”這樣的時間順序,來寫出珠江在不同時間段所呈現出來的美景。
教材中的課文都是專家精挑細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在題材的選擇,立意的創新、章法的獨特、語言文字的運用等各方面都很值得我們去學習,進行仿寫訓練。
通過仿寫訓練,同學們可逐步掌握一些寫作技巧,對消除害怕寫作文的心理,培養寫作的興趣很有幫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三年級上冊11課秋天的雨仿寫第二自然段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