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
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墻,墻上敷了泥灰,遠遠的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
我現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
賞析: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其結構簡陋,作者說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但是……沒有人能說不像是房子。
”“像”一座房子,就是說它實際上并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墻也沒有)。
這話說得俏皮,表現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作者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
2、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是并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
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
有個性就可愛。
賞析:寫它的“不避風雨”,用了駢偶句式。
聞一多的《死水》以美寫丑,用的是“反諷”手法,表達的是憂憤的情緒;梁實秋用整飭、雅致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丑”,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了梁先生超脫、豁達的性格。
3、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
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嘆,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賞析: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說”,“荒涼”只是別人所說,他未必這么認為;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嘆”,卻說“亦不覺有大不便”。
表現了梁先生超脫、豁達的性格。
4、“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
篦墻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
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而來,破我岑寂。
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
或吸燈油而推翻燭臺,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棹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但是對于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 “沒有法子”。
“沒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著的,以為這話最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度。
其實我的對付鼠子并不懶惰。
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戶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
試問還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沒有法子”?
賞析: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敘,極言環境之不寧,而最后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了一種自嘲和無奈。
5、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見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當黃昏時候,滿屋里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
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住在“雅舍”!
賞析: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夸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
作者“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的人是無法想象的。
擴展資料:
中國現代作家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
后來《雅舍》一文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寫的散文,作于重慶。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遷往重慶。
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他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
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
他入住以后,來做客的文人很多。
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間翻譯、創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里寫就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雅舍小品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雅舍小品》的句子摘抄和賞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