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的句子
靜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秋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人日思歸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 思發在花前。鄉愁是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鄉愁》主題的輻射閱讀 “鄉愁”,是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中重要的主題之一,是文學作品中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會老去。
《鄉愁》就是被人們廣為傳誦的佳作,詩人余光中深刻表達了游子心中都相似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家國之戀,意蘊優美,讀來甘香如飴。 舊時的老人有一種習慣,當其子孫在外受到某種驚嚇后,他們會在村頭為子孫喊魂。
被稱為“鄉愁詩人”的余光中也曾說:“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囈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地為自己喊魂。”“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
所以他的《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等無不飽蘸思鄉情,如《鄉愁四韻》“……給我一片雪花白呵雪花白/信一樣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鄉愁的等待/給我一片雪花白呵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呵臘梅香……”等。
在中國現代詩中,關于“鄉愁”的詩句可以信手拈來:“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席慕容)”“三十年前/我從柳樹梢頭望你/我正年少/你圓/我也圓。三十年后/你從椰樹梢頭望我/你是一杯鄉色酒/你滿/我也滿。
(舒蘭)”“千里之外/九月初九的炊煙/是一縷綿綿的鄉愁。(潘洗塵)”這些詩人,離開了故鄉,或在外打拼事業,或像余先生一樣身在臺灣,或旅居海外,思鄉之情濃而烈。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關于“鄉愁”的詩句則不勝枚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并且這些詩歌形成了一系列傳統的意象模式,如以“雁”為關鍵詞的意象模式(“飛雁”、“歸雁”、“南飛雁”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等;以“蓬”為關鍵詞的意象模式(“飛蓬”、“轉篷”、“孤蓬”、“漂蓬”等);還有以“月”、“舟”等為意象模式的。
在外國詩歌中,有“我家在草原上/小鹿和羚羊在游蕩/那兒難得聽見詛咒和吵鬧/黑云消失在遠方。”有葉塞寧的“我離別了可愛的家園,把淡藍色的羅斯拋下。
池邊三星般的白樺林,把老母親的憂傷熔化。”有西蒙羅夫“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
……人的感情都是相通的,鄉愁是其一。 每個人也許都有過離開家鄉、離開母親的經歷,心中也許都有過屬于自己的鄉愁,動起筆來,我們也可以創設意象來表達鄉愁,寫出美麗的詩句來:鄉愁是天上的浮云,四處飄蕩,在尋找它的歸家;鄉愁是倦了的鳥飛向樹林;鄉愁就像一根線……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 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 白 《靜夜思》 3.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張籍:《秋思》)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1.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2.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3.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人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7.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游子悲其故鄉,心愴悢以傷懷。
(班彪)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曹操)人情重懷土,故鄉安可忘.(歐陽修)一時今夕會,萬里故鄉情。
(杜甫)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李白)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杜審言)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韋莊)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
有哪些描寫思鄉的句子
鄉愁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是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離別, 離別后, 鄉愁是一顆沒有年輪的樹。 永遠會老去。
鄉愁是一種習慣。就像吃慣了家里的小蔥而永遠不能適應北京的香菜一樣。
鄉愁讓我們有了一種思維定勢,因為它,我們會在端午節到來時想起外婆裹的粽子,在清明節到來時想起該去上墳了,在春節到來時想起凍米糖和甜酒釀。深情的大海張開溫暖的臂彎。
白云一朵接著一朵,聲聲有情地親吻著臉頰,飄忽不定的足音隨著風兒掠過憩息著的大地。 絲絲懷想潛入我心,隨后迷失蹤影。
思念,如涓涓流淌的溪水,奔流在隔山隔水的歲月里,用心感覺,溫暖依然。用感恩的心去收獲更多的感悟、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幸福快樂。
佇立在歲月里,自己放眼望去,春暖花開的日子也近了……于是自己甜美的微笑著!鄉愁亦是鄉音,有時它被埋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地底,但卻不斷發酵,于是我們會在說著順暢的普通話時無意間冒出一句方言,于是我們會對千百種口音中突然響起的熟悉的聲音如此敏感,于是我們會很容易就做到在兩種不同語言間嫻熟地切換。 鄉音,永遠是我們屬于哪一方土地的印記。
在那濃濃的鄉愁里仿佛還有父母的叮嚀,仿佛還有父母的牽掛,仿佛還有他們辛勞的身影,它無時無刻都在我的心中牽繞,在時間的長河里,它走得匆匆。讓我還沒有記住它的好處時,它就逃離了我的眼前,讓我欲訴不能,當我再想轉過身仔細看它時,我卻找不到那熟悉的呼喚,再也看不到慈祥的雙親,找不到少女的身影,找不到青春,只有歲月的流逝和滄桑在心中碰撞。
在那一縷縷的思鄉,時光把我帶向遠方,當年的那個小女孩,她那無憂的快樂和青春,在記憶里,它變得漸行漸近,又變得漸行漸遠。刻下了留戀的目光,讓我永久收藏。
家鄉的方向,是記憶深處最美的凝望。當自己融入那片故土,太多的情感流露,太多的情景再現,太多的感傷彌漫,太多的喜悅徜徉。
當自己又不得不起身揮別,在心靈的故土上,卸下了多年的倦意,托上了自己滿滿的夢想與期望。“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側頭仰望圓圓的月亮,高高懸掛于深邃的蒼穹。有凝重的云塊,漂浮在周圍,猶如遠方在游子,寫滿相思的淚滴。
那泯滅不了思念的素光,何以寄托心中那沾濕的云彩。 思鄉的人啊!思鄉是以無法撫平的傷痛。
對于遠離家鄉的人,家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家鄉就是一朵永不凋謝的花;家鄉是一副永恒的畫;家鄉是一種濃濃的味道。
我美麗的家鄉啊!傾注了我無盡的思念。我也不知哪一年,哪一時,哪一刻才能回到家鄉。
然而那群山的樹木會依舊在嗎?一切都會有所改變嗎?是的!歲月的消逝中一切都有可能改變,然而我的思鄉之情卻永遠不會改變。鄉愁更是記憶,記憶捉摸不定,鄉愁也就咂摸不夠。
在他鄉流浪十幾年幾十年,記憶中的故鄉卻永遠不會變,我們會很準確得說出每一個細節,但卻在回到故土時發現已然發生太大的變化。 我們寧愿看到一個記憶中的村莊,不愿時光對其無情地篡改。
但當我們失望地離開了,鄉愁又開始積聚,開始發酵,于是我們又努力在記憶中撫摩故鄉的門環。我站在遠方向家鄉遙望,眼中噙滿了苦澀的淚,思鄉的情還那么長,我曾有的歲月,曾有的時光,讓我怎能不想往?雖然時光改變了它的跡象,我還是念它,想著它,不能把它遺忘。
我的鄉愁啊!漂浮于家鄉的山巒,宛若當年的云霧繚繞。我的鄉愁啊!彌漫在天空,卻煎熬著我的心。
我的鄉愁啊!是我夢醒后的一聲幽怨的的嘆息。我的鄉愁啊!是白裊裊中略有些淡藍的炊煙。
我的鄉愁啊!是我心里的苦澀的味道。我的鄉愁啊!是我心里的一個永遠的痛。
我始終糾結于離開家鄉是不是一個注定要犯的錯誤。這個城市繁華空曠,膨脹著虛浮的快樂,而我,滿目荒蕪,找尋陌生的熟悉。
你的手伸過來的時候,我隱忍著的疼痛與柔弱,層層蘊開。你說,該回家了。
這里雖繁盛喧囂,卻始終不屬于我們。鄉音裊裊,生生扯落我眼底的淚。
在一個停滿了船舶的碼頭上,一座綠色的小島正酣甜地睡去。路燈在黑夜里無聲地戰栗著。
車站里開走了最后的一班車,夜歸的人靜靜地走過鄉間的小路。鄉愁是一杯茶,這是一個平庸的比喻,但我卻很喜歡。
我不愿把鄉愁說成酒,因為鄉愁沒酒那么濃烈,鄉愁只能是在無人的暗夜的一縷清香,將遠離喧囂世界的我們一點一點溶解。 鄉愁是茶,總在苦澀中帶著那么一點甘甜;鄉愁是茶,但卻不會愈沖而愈淡。
有一些事情,經過了,留下痕跡,成了歲月,成了回憶。雖然有一點疼痛,鈍鈍的落在心里,會偶爾忽略,但決不會忘記。
有一些情感,像少年簡單的心事,經歷過如一場劫數過后的思念,便會透出淡淡的藍。 有一段心事曾簡單晴朗,透著淡淡的藍。
有一段純凈的快樂,支撐著日復一日的疲憊。也許我們長大,一切都已經改變,如見多了離合,心便被包裹成了堅硬如鐵。
只是,在黑暗里,沉靜著,一寸一寸,剝落的都是想念的尸身。一條白色的鐵軌拉長冬天的痕跡。
淡紫色的炊煙,清晰又雜亂,繚繞著候鳥的優美蹤跡。一串深深淺淺的腳印沉浮于無邊的雪野之上,刻骨銘心的記憶漸漸模糊了。
夜夜 。
有關思鄉的句子
1、思鄉的人啊!思鄉是以無法撫平的傷痛。對于遠離家鄉的人,家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家鄉就是一朵永不凋謝的花;家鄉是一副永恒的畫;家鄉是一種濃濃的味道。我美麗的家鄉啊!傾注了我無盡的思念。我也不知哪一年,哪一時,哪一刻才能回到家鄉。然而那群山的樹木會依舊在嗎?一切都會有所改變嗎?是的!歲月的消逝中一切都有可能改變,然而我的思鄉之情卻永遠不會改變。
2、我的鄉愁啊!漂浮于家鄉的山巒,宛若當年的云霧繚繞。我的鄉愁啊!彌漫在天空,卻煎熬著我的心。我的鄉愁啊!是我夢醒后的一聲幽怨的的嘆息。我的鄉愁啊!是白裊裊中略有些淡藍的炊煙。我的鄉愁啊!是我心里的苦澀的味道。我的鄉愁啊!是我心里的一個永遠的痛。我始終糾結于離開家鄉是不是一個注定要犯的錯誤。
3、家鄉的方向,是記憶深處最美的凝望。當自己融入那片故土,太多的情感流露,太多的情景再現,太多的感傷彌漫,太多的喜悅徜徉。當自己又不得不起身揮別,在心靈的故土上,卸下了多年的倦意,托上了自己滿滿的夢想與期望。【關于思鄉的段落句子】關于思鄉的段落句子。
4、鄉愁總與距離有關,總與去國離鄉有關。鄉愁是條穿越時空的線,這端是游子,那端是故鄉。游子走得愈遠,鄉愁收得愈緊。當游子頭發斑白了,累了,心上也就勒出了最深最深的痕。
5、這個城市繁華空曠,膨脹著虛浮的快樂,而我,滿目荒蕪,找尋陌生的熟悉。你的手伸過來的時候,我隱忍著的疼痛與柔弱,層層蘊開。你說,該回家了。這里雖繁盛喧囂,卻始終不屬于我們。鄉音裊裊,生生扯落我眼底的淚。
6、在那濃濃的鄉愁里仿佛還有父母的叮嚀,仿佛還有父母的牽掛,仿佛還有他們辛勞的身影,它無時無刻都在我的心中牽繞,在時間的長河里,它走得匆匆。讓我還沒有記住它的好處時,它就逃離了我的眼前,讓我欲訴不能,當我再想轉過身仔細看它時,我卻找不到那熟悉的呼喚,再也看不到慈祥的雙親,找不到少女的身影,找不到青春,只有歲月的流逝和滄桑在心中碰撞。
渡荊門送別中思鄉的句子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渡荊門送別》 唐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作品鑒賞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 公元725年,二十五歲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以游動的視角寫出了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山巒從作者的眼中一點一點的消失,奔騰的水從山巒中奔向江河中.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直抒胸臆,不禁起了思鄉之情:“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而又初次離別的他不可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他. 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2]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于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