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統照:獨守一片凈土
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樓前的鮮花綠草間,王統照先生的塑像謙和地獨守著一片凈土,引領著每次瞻拜每次肅然起敬的目光。
王統照是整個20世紀的前50年中惟一真正與青島聯系最為緊密的作家。
1913年,16歲的王統照在完成了私塾學習后,離開家鄉山東諸城到了濟南,進入育英中學讀書。
五年后,王統照去了北京,就讀于中國大學英國文學系,隨后在新文學運動的初期,開始成為有影響力的作家。
1926年7月,王統照接到母親病危的消息,匆忙辭職從北京趕回故里。
1927年,母親去世后,王統照似乎再也沒有逗留在家鄉的理由了,于是他決定舉家遷到青島。
他托人在青島買了觀海山西坡一畝多地,蓋了十幾間平房。
這里的風景讓正在經受喪母之痛的王統照感受到了心靈的寧靜,“每天下午,太陽光正射在院落里,夕陽西下,照得海水一片通紅,海色天風,最適人意。
”為了看海,王統照還在書房外特意修了一座小平臺,并給它起名叫“望海臺”。
每當黃昏的時候,王統照瘦弱的身影就會出現在望海臺上,憑海臨風,任風將長衫高高地吹起。
有時候,他也約聞一多、老舍、洪深登上他的望海臺品茗論文,每當這時候,王統照的眼里就會放射出異樣的光彩。
遷居青島后,王統照先后在鐵路中學和市立中學任教,同時主編了青島歷史上第一個文藝月刊《青潮》。
1929年,王統照發表了在青島完成的早期作品《刀柄》、《火城》。
此后,他又創作了《海浴之后》、《沉船》等。
經過濟南、北京的歷練,王統照最終在青島完成了蛻變,也完成了一個作家的職業積累。
在那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時刻,王統照的望海臺,不僅讓他看到了大海的美景,也讓他看到了“在北風呼嘯的天氣里,衣服襤褸的窮人流浪在街頭,侵略軍的水兵酗酒行兇,國民黨的警車橫沖直撞……”,于是他懷著憤懣的心情開始了《山雨》的創作。
這部以青島為背景的小說,寫出了“北方農村崩潰的幾種原因與現象,以及農民的自覺”。
顯然,無論就農民與城市的突發性的無奈遭遇,還是新生的青島對一代背鄉離井者的命運的影響,《山雨》都是具有開拓意義的敘述嘗試,是里程碑式的奠基之作。
1933年《山雨》出版后,社會反響強烈,因《山雨》與茅盾的《子夜》同一年出版,因而,那一年被文學評論界稱為“子夜山雨年”。
然而《山雨》的出版,也讓王統照遭受了飛來橫禍,國民**宣傳委員會以《山雨》“頗含階級斗爭意識……予以警告,勒令禁止發行”,王統照被列入“危險人物”黑名單。
此時的王統照不得不離青島返回故里,變賣田產,被迫赴歐洲游歷了一年。
1935年春,王統照回國,在青島創辦《避暑錄話》周刊,1937年,迫于青島形勢的緊張,王統照舉家遷往上海,這一去,就是八年。
1945年夏,抗戰勝利后,王統照全家再次遷回青島。
回到觀海路,看著已是家徒四壁,家具、藏書、資料都被日本人搶劫一空的宅子,王統照不禁從心底涌起酸楚。
1946年8月王統照正式出任復校后的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當時他看到被劫后的學校圖書館已無藏書,便將自己劫后尚存的300多種線裝地方志轉贈給學校。
在海大園教書的日子里,他對學生是那樣的喜愛,恨不得把所知道的一切和全身的本領,都教給學生。
王統照教導學生如何明辨是非,分清敵我,走上革命的道路。
他認真負責的態度和精神,也使大學生們對這位老師充滿了深深的愛戴。
在學校期間,他一面教書,一面繼續文學創作。
僅從1946年至1950年的四年期間,王統照所寫的小說、詩歌和譯作就達130多篇。
在青島解放前夕的日子里,王統照先生奮不顧身地支持“反饑餓,反內戰”的游行示威,支持進步學生運動,從不向任何反動勢力低頭。
鄭振鐸在《憶王統照先生》一文中寫道:“表面看起來,王統照先生是隨和得很的人,但他是有‘所不為’的!他是內方外圓的,其實對不正義之事,他從來不肯應付,或敷衍一下,他疾惡如仇。
他從來沒有向任何罪惡勢力低過頭。
他在山東大學做教授的時候,乃是一盞明燈,照耀著學生們向光明大路走去。
他是‘有所為’的!此時此刻,他都是誠心誠意接受中國**領導的。
他深知只有和黨走一條路,才能正確地走上光明的道路。”
1948年夏,王統照因支持學生反饑餓愛國運動,遭到校方解聘。
同年,王統照出版了《銀龍集》。
此后不久,王統照在一個他相信是光明的時代來臨的時候前往濟南任職,最終離開了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