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和尚”的詩句有哪些
1、山下留別佛光和尚 (白居易)
勞師送我下山行,此別何人識此情。
我已七旬師九十,當知后會在他生。
2、鳥窠和尚贊 (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納麻衣稱道情。
曾結草庵倚碧樹,天涯知有鳥窠名。
3、贈鳥窠和尚詩 (白居易)
空門有路不知處,頭白齒黃猶念經。
何年飲著聲聞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4、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 (岑參)
暫詣高僧話,來尋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風爐。
頂上巢新鵲,衣中帶舊珠。談禪未得去,輟棹且踟躕。
5、贈袒肩和尚 (杜荀鶴)
山衣草屐染莓苔,雙眼猶慵向俗開。若比吾師居世上,
何如野客臥巖隈?才聞錫杖離三楚,又說隨緣向五臺。
乘醉吟詩問禪理,為誰須去為誰來?
1、法海和尚是個道貌岸然的人物。
2、電影里的那位老和尚,武藝精湛,蓋世無雙。
3、和尚們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
3、造句 網(在線造句詞典)-造句大全,幾千詞語的造句供您參考哦!
4、小和尚恍然大悟,不再生氣了。
5、你這幾句話,讓人大惑不解,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6、和尚由于罪孽深重,在陰問遭受了刀砍鋸斷的懲罰。
7、人活著要有理想,有作為,切不可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
8、這時一個小和尚來到棋局前只見他一身納衣一塵不染,面對令眾人眼花繚亂的棋局露出了迥然不同的神色。
9、和尚的腦袋,真是寸草不生!
10、老和尚一席話猶如當頭棒喝,他幡然悔悟。
11、這個人向來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難堪重任。
12、你說這沒頭沒腦的話,是啥意思,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13、花和尚魯智深性情暴躁,遇到不平之事,不由分說,舉拳便打。
14、古代和尚學經,多半靠師傅口傳心授。
15、在唐代的中國,和尚是普通民眾崇拜的偶像,僧侶之間追求佛法的的修為,追求品德學識的修養,他們不以貌取人,注重以德服人,基于這種氛圍許多得道高僧應運而生,比如,玄奘便是眾所周知的唐僧。
描寫和尚的詩詞有哪些
1,《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 唐代 岑參
暫詣高僧話,來尋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風爐。
譯文:忙里偷閑來和尊敬的鄭大師談禪,急忙的去尋找這座寺廟。乘船才能發現岸花覆蓋著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水碓,順著水碓聲尋去,岸邊是一片竹林。
2,《哭柏巖和尚》 唐代 賈島
苔覆石床新,師曾占幾春。
譯文:新鮮的青苔覆蓋在石床上,師傅曾享受了幾度春秋。
3,《送冽寺主之京迎禪和尚》 唐代 靈一
禪門居此地,瞻望在虛空。水國月未上,蒼生如夢中。
譯文:禪門坐落在這個地方,遙望著虛無縹緲的天空。水面上月亮還未升起,人生就像夢一場。
4,《贈景和尚院》 唐代 貫休
貌古眉如雪,看經二十霜。尋常對詩客,只勸療心瘡。
譯文:容貌上眉毛像雪一樣白了,看著像似經歷了二十載。尋找經常能對詩之人,只想勸慰自己修復心傷。
5,《見杭州烏窠和尚后作》 唐代 白行簡
白頭居士對禪師,正是楞嚴三昧時。
譯文:白發居士面對著禪師,正是堅固攝持諸法之三昧經書。
關于和尚的詩詞
1、《哭柏巖和尚》唐代:賈島 苔覆石床新,師曾占幾春。
寫留行道影,焚卻坐禪身。 塔院關松雪,經房鎖隙塵。
自嫌雙淚下,不是解空人。 2、《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唐代:岑參 暫詣高僧話,來尋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風爐。頂上巢新鵲,衣中得舊珠。
談禪未得去,輟棹且踟躕。 3、《送勤照和尚往睢陽赴太守請》唐代:劉長卿 燃燈傳七祖,杖錫為諸侯。
來去云無意,東西水自流。 青山春滿目,白日夜隨舟。
知到梁園下,蒼生賴此游。 4、《齊一和尚影堂》唐代:劉長卿 一公住世忘世紛,暫來復去誰能分。
身寄虛空如過客, 心將生滅是浮云。蕭散浮云往不還,凄涼遺教歿仍傳。
舊地愁看雙樹在,空堂只是一燈懸。一燈長照恒河沙, 雙樹猶落諸天花。
天花寂寂香深殿,苔蘚蒼蒼閟虛院。 昔余精念訪禪扉,常接微言清道機。
今來寂寞無所得, 唯共門人淚滿衣。 5、《題令宣和尚院》唐代:貫休 軒窗領嵐翠,師得世情忘。
惟愛談諸祖,曾經宿大荒。 泉聲淹臥榻,云片犯爐香。
寄語題門者,看經在上方。 6、《贈景和尚院》唐代:貫休 貌古眉如雪,看經二十霜。
尋常對詩客,只勸療心瘡。 炭火邕湖瀅,山晴紫竹涼。
怡然無一事,流水自湯湯。 7、《離亂后寄九峰和尚二首》唐代:貫休 亂后知深隱,庵應近石樓。
異香因雪歇,仙果落池浮。 詩老全拋格,心空未到頭。
還應嫌笑我,世路獨悠悠。 蕭灑復蕭灑,松根獨據梧。
瀑冰吟次折,遠燒坐來無。 老ch寒披衲,孤云靜入廚。
不知知我否,已到不區區。 8、《千秋歲(和尚學林壽筵節席)》宋代:劉辰翁 新篘熟也,借問誰家早。
梅影里,蜂兒繞。三更殘月上,一夜霜天曉。
溪橋小,春風有意年年到。 當年青鳥去,落葉無人掃。
銅柱仄,瑤池老。殘鐘長樂樹,墜馬咸陽道。
空回首,御街人賣南京棗。 9、《子夜歌(和尚友)》宋代:彭元遜 視春衫、篋中半在,浥浥酒痕花露。
恨桃李、如風過盡,夢里故人成霧。臨潁美人,秦川公子,晚共何人語。
對人家、花草池臺,回首故園咫尺,未成歸去。 昨宵聽、危弦急管,酒醒不知何處。
飄泊情多,衰遲感易,無限堪憐許。似尊前眼底,紅顏消幾寒暑。
年少風流,未諳春事,追與東風賦。待他年、君老巴山,共君聽雨。
10、《聞大愿和尚順世三首》唐代:貫休 王室今如毀,仍聞喪我師。古容圖得否,內院去無疑。
岳鬼月中哭,松龕雪次隳。直須文五色,始可立高碑。
鄴衛松杉外,芝蘭季孟間。盡希重詔出,只待六龍還。
不疾成千古,令焚動四山。感恩終有淚,遙寄水潺潺。
師稟盡名卿,孤峰老稱情。若游三點外,爭把七賢平。
苦霧埋空室,啼猿有咽聲。今朝益惆悵,曾沐下床迎。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
關于和尚的成語
口頭禪 原指和尚常說的禪語或佛號。
現指經常掛在口頭上而無實際意義的詞句。 出處:宋·王懋《野客叢書》附錄:“平生不學口頭禪,腳踏實地性虛天。”
把素持齋 把:遵守。齋:齋戒。
指信佛者遵守吃素,堅持戒律。 出處:元·無名氏《女姑姑》三折:“念佛心把素持齋,不食葷啖柏。”
半路出家 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先前讀書,后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
半路修行 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
出處:參見“半路出家”。 持齋把素 把:遵守。
齋:齋戒。謂信佛者遵守吃素,堅持戒律。
出處:元·無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念佛心把素持齋,不食葷啖柏。” 當頭棒喝 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常用棒一擊或大喝一聲,促他醒悟。
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
僧擬議,師便打。” 遁跡空門 指出家。
避開塵世而入佛門。同“遁入空門”。
出處:《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無路,因此上,來披剃,遁跡空門。” 遁跡桑門 指避開塵世而出家為僧。
桑門,即沙門。 出處:清·鈕琇《觚剩·樹怪》:“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于微之黃山。”
遁入空門 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
避開塵世而入佛門。 出處: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見升平,他自己決不留戀寶貴,功成身退,遁入空門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人。”
剪發被褐 指出家為僧尼。同“剪發披緇”。
剪發披緇 削發,身著僧尼服裝。指出家為僧尼。
亦作“剪發被褐”。 開山老祖 開山:指在名山創立寺院;老祖:第一代創業的人。
原指開創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
出處:宋·辛棄疾《水龍吟》詞:“只應白發是開山祖。” 開山始祖 原指開創寺院的和尚。
后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同“開山祖師”。
開山祖師 開山:指在名山創立寺院;祖師:第一代創業和尚。原指開創寺院的和尚。
后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 出處:宋·辛棄疾《水龍吟》詞:“只應白發是開山祖。”
看破紅塵 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現也指受挫折后消極回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云相連。” 老僧入定 和尚靜坐,使心定于一處,不起雜念,叫入定。
形容人靜靜地端坐著。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回:“看時,卻是個黑瘦老者,危然端坐,彷佛老僧入定一樣。”
面壁功深 面壁:佛家語,指面對墻壁默坐靜修。和尚面壁靜修,道行很深。
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詣很深。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念念有詞 念念:連續不斷地念叨。舊指和尚念經,現指低聲自語或含糊不清地說個不停。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手里捻珠,口內念念有詞,往那巽地上吹了一口氣,忽的吹降去,便是一狂風。” 僧多粥少 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
比喻物少人多,不夠分配。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二回:“師爺的席面是看得見的東西,再要來一個撞席的,便就僧多粥薄,相公就不夠吃了。”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佛教用語。
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一種消極思想。
出處:《四十二章經》二十:“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天花亂墜 傳說梁武帝時有個和尚講經,感動了上天,天上紛紛落下花來。
形容說話有聲有色,極其動聽(多指夸張而不符合實際)。 出處:《心地觀經·序品》:“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花)亂墜遍虛空。”
削發披緇 緇:黑色,借指僧人穿的黑色衣服。剃光頭發,穿上僧衣。
表示出家為僧。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黨阇黎一念錯投胎》:“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發披緇,便是釋牟尼佛。”
沿門托缽 缽:和尚吃東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緣。
比喻挨家乞討。 出處: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一:“故讀者于此等處最要分別,不然則視少陵為隨地驀緣,沿門托缽者流矣。”
在家出家 指不出家當和尚,清心寡欲,在家修行。 出處:《法苑珠林》卷一0七:“在家出家,平等而受。”
丈二和尚 (歇后語)摸不著頭腦。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