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 的詩句
《晚春》唐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
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注釋】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賞析】 這里,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
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
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草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
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
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
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集釋》系此詩于元和十一年。
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
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
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
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
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
"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描寫晚春的詩句
1、《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2、《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5、《相思》【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6、《春曉》【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7、《春思》【唐】皇甫冉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家住層城臨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8、《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
晚春 的詩句
《晚春》唐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注釋】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賞析】
這里,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草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集釋》系此詩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晚春的詩句意思
晚春作者: 韓愈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柳絮 【榆莢】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背景】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賞析】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通常的理解為: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將會消逝,所以萬紫千紅展盡光彩;柳絮和榆錢缺少才華和遠見,只好隨風飄散。
站在這個角度,花草樹木是頗具靈性慧根的,感悟歲月不饒人,懂得發奮圖強,一展人生價值。花草尚且如此,何況人乎?豈能仿效柳絮榆錢,虛度大好年華! 我們是否還可以換一個揶揄嘲諷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們將此詩理解為“花草樹木知道屬于它們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所以費盡心思只為最后的一抹浮華;柳絮榆錢不屑這些伎倆,飄逸逍遙,俯看蕓蕓紛爭”,如何?。
描寫晚春的古詩
江南春】 青門柳枝軟無力, 東風吹作黃金色。
街前酒薄醉易醒, 滿眼春愁消不得。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白居易 ----------------------- 【南湖春早】 風回云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明。
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 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白居易 ------------------ 【嘆花】 自是尋春去較遲, 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 綠葉成陰子滿枝。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杜牧 ----------------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歸,[1]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飛雪。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韓愈 -------------------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韓愈 ------------------ 【春光好】 頻葉軟,杏花明,畫船輕。
雙浴鴛鴦出綠汀,棹歌聲。 春水無風無浪,春天半雨半晴。
紅粉相隨南浦晚,幾含情。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和凝 --------------- 【春光好】 紗窗暖,畫屏閑,□云□。
睡起四肢無力,半春間。 玉指剪裁羅勝,金盤點綴酥山, 窺宋深心無限事,小眉彎。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和凝 ------------------- 【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黃, 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欲, 春日偏能惹恨長。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賈至 ---------------- 【落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李商隱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卉木:草木。
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
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
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陽和:春天的暖氣 《史記·秦始皇本紀》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陽春白日風在香 晉 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秀:秀麗。
屯:駐,聚集。 南朝宋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
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覆春洲:落滿了春天的沙洲。
雜英;各種各樣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洛城:洛陽城。風日:春光風物。
道:說。 唐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
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
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唐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憶山中》 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唐 李白《古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唐 劉昚虛《闕題》 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 唐 劉昚虛《積雪為小山》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意為:道路被白云遮斷,春景與青青的流水一樣綿延不斷。
唐 劉昚虛《闕題》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唐 李華《春行即興》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
后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 唐 杜甫《春運》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種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對雨》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萱草:一種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草。此句說萱草萌芽,侵陵雪色。
漏泄:透露。 唐 杜甫《臘日》 江漢春風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遠懷舍弟穎觀等》 春城而色動微寒 唐 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而色動微寒。”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唐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 陽和:春天的和暖之氣。
唐 錢起《春郊》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倫《蘇溪亭》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半;多數。
未勻:參差不齊。 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唐 張籍《春別曲》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時節的景色描寫。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關于晚春的詩句
晚春
唐·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百般紅紫"句:指萬紫千紅、爭奇斗艷的情景。惟解:只知道。
[解說]
這首詩描寫的是晚春的景色。各種各樣的花草爭芳斗艷,萬紫千紅,只有樸素的楊花、榆莢與眾不同,只會像雪花那樣飄揚飛舞。
【會心一悟】百花爭艷才是春,而晚春中的楊花榆莢,并沒有增春的才姿,但也要去湊熱鬧,結果弄巧成拙,在姹紫嫣紅的春天中形成不和諧之景。做人當引以為戒。
(四)觸景感世
【導語及意境】"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有心人總是觸景感世,并能一葉知秋。所感之世,多是歷史的脈動;所知之秋,不乏社會的時事。感懷者必是心有所系,知秋者總會事有所憂。故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若非大賢篤志,孰能如此?也只有平時感時憂國者,才有不同常人的眼光,不同常人的見識,才能在花草、車馬、時曲、習俗之中,補察時政,泄導人情,體會出政治得失和時事遷變的大道理。 素之子、??啊哈!!
形容晚春的詩句
晚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 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竟相爭妍斗艷。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 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晚春景物的詩。
這時,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它們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歸去,所以特別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各逞姿色,爭芳斗艷,盡情舒展生命的機能。而那些全無才思的楊花榆莢,在春風中紛紛飄落,只曉得如雪花那樣,毫無目的地漫天飛舞。
這里,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
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
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
“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不僅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
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
我們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樹”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
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王月馥)。
【晚春的詩句意思】
晚春作者: 韓愈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柳絮 【榆莢】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背景】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賞析】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通常的理解為: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將會消逝,所以萬紫千紅展盡光彩;柳絮和榆錢缺少才華和遠見,只好隨風飄散. 站在這個角度,花草樹木是頗具靈性慧根的,感悟歲月不饒人,懂得發奮圖強,一展人生價值.花草尚且如此,何況人乎?豈能仿效柳絮榆錢,虛度大好年華! 我們是否還可以換一個揶揄嘲諷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們將此詩理解為“花草樹木知道屬于它們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所以費盡心思只為最后的一抹浮華;柳絮榆錢不屑這些伎倆,飄逸逍遙,俯看蕓蕓紛爭”,如何?。
早春,仲春,晚春的詩句
早春:初春.一般在二月,仲春:孟春之后陰歷二月為仲春,晚春:春之末.猶暮春.殘春.余春. (早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早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二月 (早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春潮"一般與"寒夜"聯系 (仲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杏花一般開在3-4月.此時間段為仲春.即陰歷的二月.已去寒的春風也不應是吹在早春的.晚春的風就已帶了暖氣. (仲春)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 寫于孟郊進士后.進士每年秋季開考.春季發榜.而此時的長安城已春花開遍.判斷應屬仲春. (晚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紅勝火 (早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早鶯.新燕 (早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與下句(8)出自同一詩."春江水暖鴨先知".生動描寫了初春動人的景色. (早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早春)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歲晚 (仲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萬紫千紅 (仲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只紅杏出墻來. 滿 (早春)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燕子未回.桃話待放.(早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仲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仲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早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早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早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早春)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仲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早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早春)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