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時期的名人名言
1:韓信: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
2:范增:
豎子不足與謀。
3:劉邦: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其實就是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名言的出處哦。
4: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5: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其為?
6:張良:人生一世間,如白駒之過隙,何自苦如此!
楚漢相爭的詩詞
力拔山兮氣蓋世 【出處】 秦·項羽《垓下歌》 【鑒賞】 我的力量可以拔起一整座的山!我的氣魄可以壓倒全世界的人!“力拔山兮氣蓋世”這是一代豪杰項羽,在垓下被圍時所唱的第一句悲歌。
力可以拔山,氣足以蓋世,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現今常用“力拔山兮氣蓋世”來形容一個人氣勢雄偉,威猛過人。 【原詩】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 【出處】 秦·虞姬 《和項羽垓下歌》 【鑒賞】 漢軍已攻下所有的土地,將楚軍完全包圍起來,四面唱的全是楚國地方的歌聲。
楚漢相爭,項羽垓下被圍,乃作“垓下歌”。他的愛妾虞姬作此詩相應和。
英雄末路,佳人相對,感慨萬千。“四面楚歌”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到處碰壁,到哪里都不受歡迎。
【原詩】 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李白醉來脫寶劍,旅憩高堂眠。
中夜忽驚覺,起立明燈前。開軒聊直望,曉雪河冰壯。
哀哀歌苦寒,郁郁獨惆悵。傅說版筑臣,李斯鷹犬人。
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而我胡為者,嘆息龍門下。
富貴未可期,殷憂向誰寫。去去淚滿襟,舉聲梁甫吟。
青云當自致,何必求知音。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鴻門宴楚漢相爭講的是什么故事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
劉邦首先進入關中,攻破咸陽。當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馬,駐扎 在新豐鴻門,而劉邦僅有十萬人馬,駐守在灞上。
項羽的謀士范增勸項羽趁早除掉劉邦。于是, 項羽在鴻門設宴,企圖在宴會上殺掉劉邦。
宴會上,范增幾次暗示項羽,讓他殺死劉邦,但項羽始終不忍下手。 范增無法,只好讓項莊 在宴席前假意舞劍以助酒興,伺機刺殺劉邦(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即由此而來)。
項莊舞 劍,暗助劉邦的項伯也拔出劍來與項莊對舞,使項莊無法刺殺劉邦。劉邦的謀士張良又讓部將 樊噲闖進帳中,怒目直視項羽,“頭發上指,目眥盡裂”,厲聲對項羽說道:“懷王與諸將有約:先 破秦人咸陽者王之。
今沛公(劉邦)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犯,封閉宮室,還軍灞上,以待 大王來。勞苦而功高,未有封侯之賞,你卻要殺他,這是什么緣故?!”項羽無言以對,只好叫樊噲 坐下。
劉邦以上廁所為借口,趁機離開宴席,逃回灞上,讓張良為他處理善后事宜。范增得知劉邦 逃走,氣得半死,將張良代劉邦送給他的玉斗“拔劍撞而破之”,大聲嘆息說:“豎子不足與謀,奪 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項羽“放虎歸山”。后劉邦在張良、韓信等人的輔佐下,大敗楚軍于垓下,項羽自殺身亡,劉 邦奪得天下。
楚漢相爭的故事
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五年(前202年)十二月,項羽、劉邦為爭奪政權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秦末,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失敗后,楚地義軍分兩路攻秦。項羽在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地區)聚殲秦軍主力;劉邦乘隙攻入咸陽。
秦亡。依據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史記·高祖本紀》)的約定,劉邦欲稱王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派兵駐守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老城東南北寨村之北,因在山谷中,險如函,故名),以防諸侯入關。
同時,宣布廢除秦朝苛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于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平鄉鎮)殲滅秦軍主力(參見巨鹿之戰),取得諸侯上將軍地位,實力雄厚。
亦率諸侯軍40萬、秦軍降卒20萬直奔關中。中途,項羽恐秦降卒嘩變,在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將他們全部坑殺。
元年十二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項羽命英布攻破函谷關,進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意圖消滅劉邦集團。劉邦軍不足10萬,自料力量不敵,竭力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請為調解,并親赴鴻門,表示誠意,動搖了項羽決心。
戰爭沒有立即爆發。 同年二月,項羽憑藉其在軍事上的壓倒優勢,裂土分封18個諸侯王,恢復封建割據。
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封劉邦為漢中王,定都南鄭(今陜西漢中市城東)。
將關中分為三部,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王,企圖通過他們控制關中,將劉邦困鎖在邊險地區,劉邦采納蕭何建議,確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屬四川).還定三秦。東向以爭天下的方略(參見劉邦還定三秦之戰)。
四月,忍忿前往漢中就國。途中燒毀所過棧道,防止諸侯軍偷襲,并借此表示無東向之意。
以麻痹項羽。項羽亦于同時班師彭城。
五月,未被項羽封王的田榮于齊地(今山東大部)起兵反楚,自立為齊王,項羽發兵擊齊。劉邦乘項羽無暇西顧和三秦王立足未穩之機,“決策東鄉(向),爭權天下;”(《史記·高祖本紀》)。
令蕭何收取巴、蜀租賦補給軍隊,以韓信為大將、曹參為前鋒統兵數萬,積極部署東進。八月,漢軍潛出故道(因臨故道水得名,治今陜西風縣北風州之西),襲擊雍地,進圍章邯軍于廢丘(雍都,今陜西興平東南)。
同時分兵攻取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北地(郡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亡郡(郡治膚施,今陜西榆林魚河堡),迫降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迅速還定三秦,襲占關中大部地區;隨后,命部將薛歐出武關(今陜西丹鳳東南)向楚地進軍,被楚軍阻于陽夏(今河南太康)。 項羽在兩面受敵的情勢下,采取先齊后漢方針,繼續攻齊,主力被牽制在齊地。
劉邦再度抓住戰機,一面鞏固關中,一面擴張勢力,親自率軍由函谷關出陜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東進。迫降河南于申陽、韓王鄭昌;魏王豹率軍歸附,繼而俘虜殷王司馬門,迅速占領了今河南及山西中、南部廣大地區,造成東進的有利態勢。
二年四月,劉邦乘齊、楚兩軍膠著之際,在洛陽接受董公“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為賊。敵乃可服”(《資治通鑒·卷九·高帝二年》)的建議,以項羽殺害楚懷王為口實,為義帝報仇討逆為政治號召,聯絡各地諸侯王,率聯軍56萬攻楚,一舉襲占楚都彭城(參見彭城之戰)。
項羽留部將繼續擊齊,自率精兵3萬疾馳南下乘劉邦陶醉于勝利,毫無戒備之際,以少勝多,大敗漢軍,收復彭城。劉邦僅率數十騎突出重圍,逃回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
此役,漢軍被殲數十萬,元氣大傷。 劉邦戰敗,諸侯紛紛背漢向楚。
為擺脫被動局面,劉邦爭取英布,重用韓信、彭越,從各方面聯合反楚力量。軍事上,則利用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險要,以爭取時間,發展自己,待機再戰同年五月,劉邦在滎陽得到蕭何征得的關中兵員補充,韓信亦率援軍趕到,在滎陽東戰敗楚軍,阻遏了楚軍西進攻勢。
楚漢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戰局相對穩定(參見成皋之戰)。六月,劉邦回返關中,引水攻破廢丘,消滅章邯,盡占關中。
隨之采取立太子、赦罪人、立法令、設縣邑,加強邊塞守備等措施,以建立穩固的后方基地。八月,又回到滎陽前線。
三年初,楚軍對漢軍正面防線發動攻勢,數次切斷漢軍運糧甬道,攻占滎陽、成皋。劉邦敗逃關中。
為調動項羽,分散其兵力,擺脫固守城池,被動挨打的局面,劉邦采納謀士轅生建議。于五月率軍出武關,兵至宛(今河南南陽市)、葉(今河南葉縣西南)。
項羽急于尋漢軍主力作戰,果然率軍自滎陽、成皋南下宛、葉。漢軍堅壁不戰。
此時,彭越攻占楚后方重鎮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古邳鎮),迫使項羽回師解救。漢軍乘機迅速北上,收復成皋。
六月,項羽回軍,對漢軍發動第二次攻勢,再占滎陽、成皋,并揮軍西進。漢軍敗至鞏縣(今河南鞏縣西南),深溝高壘,阻擊楚軍。
為減輕正面壓力,劉邦遣劉賈,盧綰率兵2萬增援彭越,在楚后方攻城略地,斷楚糧道,迫項羽第二次回兵東擊彭越,漢軍再次收復成皋。 二年八月,魏王豹踞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
有關責任的精彩語段
一諾千金。 典故 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 這時敬慕季布為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