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記的第2段翻譯
康熙年間,織造(官職名)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砌上圍墻,種了上千株荻草,上千畦桂花,城里人來游玩的,盛極一時,人們給這座園林起名叫做隋園,是因為主人姓隋。
三十年后,我主持江寧政事,園林傾塌而且荒蕪,里面的房屋被改成酒館,樓臺喧囂,禽鳥討厭這個地方不來棲息,百花荒蕪,春天也不開花。我感到悲涼愴然,詢問園林之多少錢,說值三百兩銀子,我拿薪水買下來。
修補圍墻修剪花草,更換房檐改變用途。高的地方,建成臨江樓閣;低的地方,修建溪旁亭子;有溪水的地方,修了橋;水深流急的地方,造了舟船;突起險峻的地方,點綴它的氣勢;平坦而且草木旺盛的地方,設置了觀賞設施。
有的風景加強,有的風景抑制,都隨它的豐盛蕭殺繁茂貧瘠情況而定,因勢取景,不是他們消失堵塞,仍叫做隨園,和隋園同音,但意思變了。
幼時記趣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內容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
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第二段: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
第二段主要講述的是作者沈復小時候的奇思妙想,把蚊帳中的蚊子當成了群鶴賞玩。又向蚊子吹煙,看起來就像是云上面的白鶴一樣,讓小沈復很是快活。童趣盎然,躍然紙上。
注:《幼時記趣》內容取自清朝沈復之《浮生六記》
獨樂園記文章第二段從哪些方面記述獨樂園
是從對獨樂園的寫景狀物加上抒情議論,除作者外,沒有提及第二位家人或友人,這一段的構思是符合了文章“獨樂之趣”的宗旨。
第二段內容如下:
獨樂園記
(宋)司馬光
熙寧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買田二十畝于尊賢坊北,辟以為園,其中為堂,聚書出五千卷,命之曰讀書堂。堂南有屋一區②,引水北流貫宇下,中央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階,懸注庭下,若象鼻;自是分為二渠,繞庭四隅,會于西北而出,命之曰秀水軒。堂北為沼,中央有島,島上植竹,圓若玉玦,圍三丈,攬結其杪,如漁人之廬,命之曰釣魚庵。沼北橫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開戶東出,南北列軒牖,以延涼飔。前后多植美竹,為清暑之所,命之曰種竹齋。沼東治地為百有二十畦雜蒔草藥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徑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為屋。植竹于其前,夾道如步廊,皆以蔓藥覆之,四周植木藥為藩援,命之曰采藥圃。洛城距山不遠,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見,乃于園中筑臺,構屋其上,以望萬安、軒轅,至于太室,命之曰見山臺。
譯文內容如下:
熙寧四年,我才舉家定居洛陽,六年,在尊賢坊北面買了二十畝田作為家園,把它的中間作為廳堂,在堂中集中了五千卷書,將它命名為讀書堂。讀書堂的南邊有一屋子,引水北流貫連屋下,中間作為水池,方圓和深度各為三尺。疏導水流分五處注入池中,形狀像老虎的爪子;從水池的北面隱蔽流出北面的臺階,懸空注入庭院下面,形狀像大象的鼻子;水從這里又分為二條小渠,環繞庭院的四角,然后在西北面匯合流出,將它命名為秀水軒。廳堂的北面又有一個水池,中間有島,島上種了竹子,島像玉玦一樣呈圓形,環繞有三丈方圓,將竹梢收攏打成結,就像打漁人的草屋,將它命名為釣魚庵。水池的北面有六間并排的屋子,加厚了它的墻壁和屋頂,來抵御烈日。開門往東,南北并開著高大的窗子,可引來涼爽的清風。前后種植了許多優雅的竹子,作為清涼消暑的所在,將它命名為種竹齋。水池的東邊,整治出一百二十畦田,錯雜地種植著花草藥材,畦的北面也種了竹子,像棋盤一樣呈方形,直徑一丈左右,彎曲它的頂梢,使它交錯通達遮蔽作為屋子。在它的前面種上竹子,形成像步廊一樣的夾道,都用藤蔓芍藥等覆蓋著,四周種植草木藥材等作為藩籬,將它命名為采藥圃。洛陽城距離山不遠,但樹木叢生茂密,常常看不到,于是在園中砌筑石臺,在它的上面修建屋子,來眺望萬安、轘轅,直到太室都能看見,將它命名為見山臺。
《送東陽馬生序》中考試題集錦答案
《送東陽馬生序》中考試題集錦 一、(2007年福建省寧德市)(四)閱讀文言文,完成18—22題。
(17分) [甲] 余幼時即嗜學。……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乙] 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
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后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1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弗之怠( ) (2)負篋曳屣( ) (3)四支僵勁不能動( ) (4)溥幼嗜學( ) 19、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2分) 余 因 得 遍 觀 群 書 21、比較[甲] [乙]兩文,具體說說文中主人公在學習上的共同點。
(4分) 22、讀了[甲] [乙]兩文后,你有什么收獲。(3分) 二、(鄂州市2007) {甲}余幼時即嗜學。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匡衡①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識④,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⑤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
主人感嘆,資⑥給以書,遂成大學⑦。 {注釋}①匡衡:漢朝人。
②不逮:指隔壁燭光透不過來。逮,及、到。
③大姓:大戶人家。④文不識:人名,姓文名不識。
⑤傭作:做工辛勤勞作。⑥資:借。
⑦大學:大學問家。 20、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2分)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②禮愈至 ③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④主人怪問衡 21、下列加點的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門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C 鄰舍有燭而不逮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書映光而讀之 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2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 ① 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23、甲、乙兩個文段分別寫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24、甲、乙兩個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謂都取得了成功。請從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談談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3分) 三、(2007年臨沂市)文言文閱讀(共12分) [甲]余幼時即嗜學。……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時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于熙、元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潁昌,相得甚歡。
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顥死,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
至是,又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一尺矣 1.解釋下面語句中加點字的意義(2分) 1無從致書以觀 2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3而以書赴告同學者 4頤既覺 2.翻譯下面的文言語句(2分) (1)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2)以師禮見顥于穎昌,相得甚歡。
3.甲乙兩文有寫作內容和表達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處?(4分) 內容: 感情: 4.甲乙兩都 寫了天氣的寒冷,其寫作目的是否相同?為什么?(4分) 四、(05安徽省) 閱讀下面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回答問題。 17.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假: (2)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以: (3)腰白玉之環 腰: 18.翻譯下面的句子 (6分) (1)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2>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19.文中哪些詞句說明作者不辭艱辛、求師勤學的原因?(3分) 20.對文中畫線句子,聯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或體會。(3分) 五、(2007年內蒙古赤峰市 ) 甲:余幼時即嗜學。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奮苦讀,或夜昏怠(1),輒以水沃面(2);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注釋1、昏怠:昏沉困倦。
2、輒:就。沃:澆。
這里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22、解釋加點的詞。(4分) (1)余幼時即嗜學( ) (2)錄畢,走送之( ) (3)益慕圣賢之道( ) (4)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 23、下邊加點詞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B、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C、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肉食者謀之 24、翻譯句子(6分) (1)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2)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5、甲、乙語段中的人物幼年時人生經歷有哪兩個主要共同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段中寫人物讀書刻苦的語句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甲文中“人多以書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范仲淹“被讒受貶”的原因是:___________(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 六、(2008年懷化市)閱讀文言文答題。
(甲)余幼時即嗜學……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①),輒(②)以水沃(③。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隨園記用文中的詞句概括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