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開放后,'紅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復社胡愈之團隊的譯本外,又多了董樂山的新譯本。
到1984年新華出版社推出《斯諾文集》時,《紅星照耀中國》的名字得以恢復,'西行漫記'轉為副題,這一年僅文集征訂就超過28500冊。
賞析:來自斯諾研究的權威機構--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的一篇學術論文顯示,1936年斯諾提交給中國**人的采訪提綱起碼包含了十多個方面的宏觀問題,涉及外交、抵御外敵入侵、對不平等條約和外國投資的看法,以及反法西斯等。
與斯諾在陜北窯洞的首次對談,很多內容即始于對提綱的回答,這是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進而向世界呈現了一個與時俱進、公開透明、開誠布公的形象。
2、紅星'暢銷世界的歷史,還告訴我們,諾爾曼.白求恩和柯棣華都曾閱讀這本書,它成為促使他們下決心來華工作的主要動因之一;從二戰時期,到上世紀末,美國多任總統承認曾閱讀'紅星',這本書也成為他們決策對華戰略的一個重要參考;在日本、韓國,學者也把閱讀'紅星'作為了解20世紀中國的'一把鑰匙'。
賞析:后來斯諾在1938年1月上海復社的中譯本前言中寫道:'從字面上講起來,這一本書是我寫的,這是真的。
可是從最實際主義的意義來講,這些故事卻是中國革命青年們所創造,所寫下的。
這些革命青年們使本書所描寫的故事活著。
'
3、作為'紅星'的主要翻譯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譯本序言中寫道,斯諾是'第一個報春的燕子'。
這個年輕時曾經當過農民、鐵路工人、印刷學徒、海員的新聞記者,擁有驚人的洞察力和敏銳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認識了問題的本質,這是西方的一些所謂'中國通'所不能辦到的。
賞析:在斯諾看來:彭德懷等人所作的長篇談話,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辭,解釋中國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
4、斯諾對中國的深刻認識源于他對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參與。
他不僅僅準確記錄了歷史,還準確預測了未來的趨勢。
'孫華認為。
賞析:斯諾個人認為,盡管英文本第一版有一些錯誤,但'中國在這最緊急的時候,找到了民族最偉大的統一,找到了民族的靈魂,基本的因素在哪里?原因在哪里?關于這一點的研究,這一本著作是頗有一些價值的。
'
5、今天,斯諾的部分骨灰就安葬于當年他奮筆疾書'紅星'的北京大學未名湖畔。
斯諾墓前仍會定期有人祭掃,但顯然不是每個路人都了解這位傳奇人物的個中往事。
賞析:歷史研究發現,1936年春夏之交,宋慶齡促成斯諾與馬海德前往陜北,安排接頭和護送的就是'紅星'中提到的'王牧師'(真名董健吾)。
于是,后來讀者們能夠在《紅星照耀中國》的開篇中讀到,用隱形墨水準備了給毛**的介紹信以及得到北平朋友的幫助等,其主要的促成者和聯絡人之一就是宋慶齡。
擴展資料
《紅星照耀中國》(原名《西行漫記》)的作者埃德加·斯諾于1905年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是家中三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
他父親開了一家小印刷廠,家里過著小康生活。
父親要他也從印刷業開始自己的生涯。
但他卻走上了一條與父親截然不同的道路,成為世界著名的記者。
埃德加·斯諾于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
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陜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紅星照耀中國》摘抄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