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身體好,古詩句急
老年人身體好,古詩句: 《龜雖壽》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詩經》 “福如東海水長流,壽比南山不老松。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 “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
《騰王閣序》王勃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 《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辛棄疾 “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
《玉樓春·戲賦云山》辛棄疾 “西風瞥起云橫渡,忽見東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舊住。”
《木蘭花》陸游 “春盤春酒年年好,試戴銀幡判醉倒。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
描寫老年人的詩詞
你好。唐·杜甫《曲江》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1、老年唯自適
唐
馬戴
《題鏡湖野老所居 [一作秦系詩]》
2、老年如塞北
唐
王維
《酬慕容十一》
3、老年方愛粥
唐
王維
《田家》
4、老年疏世事
唐
儲光羲
《藍上茅茨期王維補闕》
5、惜君方老年
唐
岑參
《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
6、老年常道路
唐
杜甫
《行次古城店泛江作,不揆鄙拙,奉呈江陵幕府》
7、老年花似霧中看
唐
杜甫
《小寒食舟中作》
8、老年疏世事
唐
錢起
《藍上茅茨期王維補闕》
9、一似老年垂白
宋
程大昌
《好事近·桃柳舊根株》
10、老年花似夢中看
宋
王之道
《浪淘沙·高髻墮香鬟》
11、老年情緒為何哉
宋
韓淲
《浣溪沙》
12、老年花似霧
宋
韓淲
《謁金門·行又住》
13、老年有奇事
宋
劉克莊
《水調歌頭·老年有奇事》
14、不老年年春色
宋
無名氏
《選冠子·憔悴江山》
15、老年哭酒時
唐
孟郊
《吊盧殷》
16、去老年更幾
唐
劉駕
《下第后屏居長安,書懷寄太原從事》
17、去老年更幾
唐
李頻
《下第后屏居書懷寄張侍御》
18、老年作客殊無策
元
王冕
《偶成 其三》
19、老年樂事少關身
宋
陸游
《江上梅花》
20、老年一飽費經營
宋
陸游
《秋興》
21、人生當惜老年時
宋
陸游
《社日小飲》
22、怊悵老年塵世累
宋
王安石
《奉和景純十四丈三絕》
23、老年花似霧中看
宋
王安石
《即事五首》
24、頗類涪翁老年筆
宋
艾性夫
《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圖》
25、白發偏工報老年
宋
蘇轍
《次韻毛君山房即事十首》
26、老年隨分做工夫
宋
蔡格
《山居十三首》
27、劉叟衣裝絳老年
宋
劉克莊
《聽蛙方君作八老詩效顰各賦一首內三題余四十》
28、老年何所欲
宋
邵雍
《和李文思早秋五首》
29、老年軀體素溫存
宋
邵雍
《林下五吟》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采納
誰知道尊敬老人的古詩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黃遵憲) 子孝父心寬。
(陳元靚) 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康德)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孟郊) 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 (意大利諺語) 我望著搖籃,我的兒子在成長,我沒有休息的權利!(何塞·馬蒂) 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
(司湯達) 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于口頭上,而且應體現于實際中。 (戴維·德克爾) 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
(俗語)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蘇霍姆林斯基) 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做個榜樣。
(茹貝爾) 必須拿出父母全部的愛、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養出偉大的人來。(馬卡連柯) 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馬卡連柯) 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俗語) 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
(印度諺語) 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后代相類似。(馬卡連柯)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 莫把心愛的兒子留在你身邊,放他出外鍛煉才會名滿天下。(泰國諺語) 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
(馬克思)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 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康熙)人,更相為命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
贊美六十歲老人的詩詞
發白如雪
那是歲月滄桑灑下的鮮花
彎軀是弓
那是時間老人積蓄的能量
手如槁木
那是神農賜予不斷收獲的碩果
睛若黃珠
那是上蒼賜予五彩繽紛的顏色
歲月的觸角爬滿額頭
時間的河流趟過血管
穿越雪白血紅
我們在成長
而白雪紛飛
您是風雪中最后一片
斑駁的紅葉
而生命將盡
您是星空中最后一顆
流星的眼淚
您的頭發白了,是雪
您的身軀彎了,是弓
那雪花是歲月滄桑為您灑下的鮮花
那弓是時間老人為您儲蓄的力量
您的雙手鈍了是播種機
您的眼睛花了是攝相頭
那播種機是神農賜予您不斷收獲的碩果
那攝相頭是上帝賜予您五彩繽紛的世界
當歲月的觸角爬滿您的額頭
穿過你的白發,我在長大
當歲月的河流趟過您的血管
穿過您的全身,我在長大
在白雪紛飛時,是誰做最后一片紅葉
在生命將盡時,是誰想把你留下來多看一眼
孝敬長輩的古詩,要整首的
游子吟
唐樂府·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注解】:
1、游子:出門遠游的人。
2、意恐:擔心。
3、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4、三春暉: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韻譯】: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
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評析】: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后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于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后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于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游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參考資料:http://**view/*
描寫老年人的古詩詞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白居易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
紅顏未老恩先斷,獨倚熏籠到天明。----白居易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辛棄疾
老去不知花有態,亂來唯覺酒多情。----韋莊
除夜對酒贈少章
宋·陳師道
晚歲身何托,燈前客未空。
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
發短愁催白,衰顏借酒紅。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老夫聊發少年狂,----辛棄疾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
縱筆·蘇軾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
縱筆·蘇軾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
十年身世各浮萍,白首相逢淚滿纓。----韋莊
莫道人生五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