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描寫“西施浣紗”的句子
1、“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妙喻當年國色天香四大美女。人們以“沉魚”為先,四大美女,當之無愧地以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
2、秀發及腰的浣紗女,把薄如蟬翼的心事,反復搓揉。擰一下,流出一塘月色。棒杵輕舉,搗碎一池蛙鳴。十里荷花,應聲開放。小調還沒哼完,滿河的燈影就洗亮了。江南的風景,一片一片,晾在竹竿上。
3、美麗的浣紗江傍依著苧蘿山緩緩流過諸暨城,在流經西施灘的江畔時,諸暨人在江邊塑起了一群栩栩如生的浣紗女銅雕,她寄托承載著今人對那位曾為浣紗女名叫西施姑娘的濃濃思念之情。
4、傾國傾城的美人西施,世居諸暨苧蘿山下的苧蘿村,也就是今天的諸暨市城南的浣紗村。苧蘿分為東西二村,西施居西村,故名叫“西施”。西施的父親常年以賣柴為生,母親常年以浣紗為業。“浣紗”,即“洗衣服”的意思。西施姑娘也經常浣紗于溪,故西施又叫“浣紗女子”。西施姿色雙全,稟賦絕倫,人見人愛,讓所有偶遇過浣紗女子的男子,過目不忘,心猿意馬,都把天下第一美女西施,當作自己的夢中情人。
5、梅子說黃就黃了,雨季如期而至。來不及收拾的心情,被淋成煙雨蒙蒙的往事。江南小調,唱著唱著就酸了,在梅雨中淅淅瀝瀝。浣紗女把思念疊了又疊,心頭揮之不去的身影,怎么也熨不平整。臨河的窗口,支起耳朵,日夜捕捉咿呀而來的槳櫓聲。
描寫“西施浣紗”的相關詩句有哪些
1.《題西施浣紗石 》
朝代:唐代 作者:胡幽貞
一朝入紫宮,萬古遺芳塵。
至今溪邊花,不敢嬌青春。
2.《題西施浣紗圖》
朝代:明代 作者:董少玉
白石澄流水,春來坐浣紗。青楊愁隱鳳,玄發亂飛鴉。
倚玉渾無色,傳神賴有花。蛾眉如淡掃,不在野人家。
3.《浣紗女》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齡
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
吳王在時不得出,今日公然來浣紗。
4.《浣溪紗(桂) 》
朝代:宋代 作者:毛珝
綠玉枝頭一粟黃。碧紗帳里夢魂香。曉風和月步新涼。
吟倚畫欄懷李賀,笑持玉斧恨吳剛。素娥不嫁為誰妝。
5.《浣紗石上女 》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玉面耶溪女,青娥紅粉妝。
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
西施浣紗的相關詩句
西施詠 ——王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韻譯】: 艷麗的姿色向來為天下器重, 美麗的西施怎么能久處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個浣紗女, 后來卻成了吳王宮里的愛妃。 平賤時難道有什么與眾不同? 顯貴了才驚悟她麗質天下稀。
曾有多少宮女為她搽脂敷粉, 她從來也不用自己穿著羅衣。 君王寵幸她的姿態更加嬌媚, 君王憐愛從不計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紗的女伴, 再不能與她同車去來同車歸。 奉告那盲目效顰的鄰人東施, 光學皺眉而想取寵并非容易! 【簡析】 這是一首借詠西施,以喻為人的詩。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寫出了人生浮沉,全憑際遇的炎涼世態。詩開首四句,寫西施有艷麗的姿色,終不能久微。
次六句寫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寵愛,就身價百倍。末了四句寫姿色太差者,想效顰西施是不自量力。
語雖淺顯,寓意深刻。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
此言頗是。 --------------------------------------------------------------------------------------------------------------- 西 施 ——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于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
這里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復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于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
有人認為這里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于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并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閑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后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么,越王并不寵幸女色,后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于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于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羅隱反對嫁罪婦女的態度是一貫的。
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至光啟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詩人有《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這件事:“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
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阿蠻”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于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后來的帝王不要諉過于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系《西施》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并無二致。
這樣看來,《西施》的意義又何止為歷史作翻案而已!。
描寫“西施浣紗”的相關詩句有哪些
1.《題西施浣紗石 》 朝代:唐代 作者:胡幽貞 一朝入紫宮,萬古遺芳塵。
至今溪邊花,不敢嬌青春。 2.《題西施浣紗圖》 朝代:明代 作者:董少玉 白石澄流水,春來坐浣紗。
青楊愁隱鳳,玄發亂飛鴉。 倚玉渾無色,傳神賴有花。
蛾眉如淡掃,不在野人家。 3.《浣紗女》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齡 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
吳王在時不得出,今日公然來浣紗。 4.《浣溪紗(桂) 》 朝代:宋代 作者:毛珝 綠玉枝頭一粟黃。
碧紗帳里夢魂香。曉風和月步新涼。
吟倚畫欄懷李賀,笑持玉斧恨吳剛。素娥不嫁為誰妝。
5.《浣紗石上女 》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玉面耶溪女,青娥紅粉妝。 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
西施浣紗的故事是怎樣的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人,生 于浙江諸暨,天生麗質,貌美如花。
當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 薪嘗膽,謀復國。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 色”的個性,與范蠡設計策,“得諸暨羅 山賣薪女西施、鄭旦”,送于吳王。
吳王夫差見到西施大喜,在姑蘇修造 春宵宮,筑大池,池中劃青龍舟,整日與 西施戲水,又為西施修建了表演歌舞和娛 樂的館娃閣、靈館等。 西施擅長跳“響屐 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筑建“響屐廊”, 用上百只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著木 屐,裙上系鈴,在木板上舞動,鈴聲和大 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 使夫差沉溺其中,不理朝政,終致眾叛親 離,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吳國滅亡后,西施就不知所蹤。 西施浣紗之地,就是若耶溪。
若耶溪源頭在若耶山,山下有一深潭,相 傳就是郵道元《水經注》中的“樵峴麻潭”。據記載,遠在兩千四百多年前, 薛燭就曾向越王獻策:“若耶之溪涸而銅出。”
此后,歐治子也曾在這里鑄造 寶劍。現在的平水銅礦附近,還有鑄鋪山和歐治大井遺址。
后人多用西施浣紗來形容極美的事物。唐詩中常見詠西施的詩歌,如李 白《子夜吳歌?夏歌》:“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 家。”傳說若耶溪是西施采蓮之地,以此切題詠夏。
韋應物《廣陵遇孟九云 卿》詩云:“西施且一笑,眾女安得妍。 ”以西施之美比喻孟云卿文才出眾。
李賀《美人梳頭歌》也有“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墮髻半沉檀”之句。 。
形容西施的詩詞
描寫“西施”的詩詞如下:
1. 唐·羅隱《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2.唐·李白《詠苧蘿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皓齒信難開,沉吟碧云間。
勾踐徵絕艷,揚蛾入吳關。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3.唐·萬楚《五日觀妓》
西施謾道浣春紗,碧玉今時斗麗華。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艷,醉舞雙眸斂鬢斜。誰道五絲能續命,卻令今日死君家。
4. 唐·崔道融《西施灘》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5.唐·王維《西施詠》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古人為何喜歡用西施作詩: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后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國苧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苧蘿村) ,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之美譽。
贊美西施的詩句有哪些
1、西施
唐代: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譯文:國家興亡衰敗自有其時運,吳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們國家滅亡的呢?如果西施知道怎樣顛覆吳國,那么后來讓越國滅亡的又是誰呢?
2、西施灘
唐代:崔道融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譯文:奸臣伯嚭使吳國滅亡,惡名卻推在西施身上。想當年浣紗春水滾滾,聲聲好似為美女不平。
3、西施詠
唐代:王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譯文:艷麗的姿色向來為天下器重,美麗的西施怎么能久處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個浣紗女,后來卻成了吳王宮里的愛妃。平賤時難道有什么與眾不同?
顯貴了才驚悟她麗質天下稀。曾有多少宮女為她搽脂敷粉,她從來也不用自己穿著羅衣。君王寵幸她的姿態更加嬌媚,君王憐愛從不計較她的是非。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紗的女伴,再不能與她同車去來同車歸。奉告那盲目效顰的鄰人東施,光學皺眉而想取寵并非容易!
4、子夜吳歌·夏歌
唐代:李白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譯文:鏡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蓮,引得來觀看的人擠滿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個月,便被選進了宮中。
5、西施 / 詠苧蘿山
唐代: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云間。
勾踐徵絕艷,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譯文:西施是越國溪邊的一個女子,出身自苧蘿山。她的魅力過去今天都在流傳,荷花見了她也會害羞。她在溪邊浣紗的時候撥動綠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樣悠閑。
確實很少能見她笑起來露出潔白的牙齒,一直像在碧云間沉吟。越王勾踐征集全國絕色,西施揚起娥眉就到吳國去了。她深受吳王寵愛,被安置在館娃宮里,渺茫不可覲見。等到吳國被打敗之后,竟然千年也沒有回來。
關于寫西施的詩句
和張倅子儀送鞓紅、魏紫、崇寧紅醉、西施四
作者:【楊萬里】 年代:【宋】 朱墨勾添眼底塵,今年春盡不知春。
鞓紅魏紫能相訪,西子崇寧更可人。
薄媚 西子詞
作者:【董穎】 年代:【宋】 體裁:【詞】
自笑平生,英氣凌云,凜然萬里宣威。那知此際。熊虎涂窮,來伴麋鹿卑棲。既甘臣妾,猶不許,何為計。爭若都燔寶器。盡誅吾妻子。徑將死戰決雄雌。天意恐憐之。偶聞太宰,正擅權,貪賂市恩私。因將寶玩獻誠,雖脫霜戈,石室囚系。憂嗟又經時。恨不如巢燕自由歸。殘月朦朧,寒雨蕭蕭,有血都成淚。備嘗險厄返邦畿。冤憤刻肝脾。
(宋·王安石)《西施》 謀臣本自系安危,賤妾何能作禍基?
但愿君王誅宰 ,不愁宮里有西施。
越有麗姝
越有女兮
鳳鳴鳳翔
苧羅有美紗兮
濯濯清泉
明眸眇眇
蛾眉黛黛
地無神語
麗姝麗姝兮
身何兮
情何寄
《西施》
——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云間。
勾踐征絕艷,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西施
——曹雪芹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王軒題西施石詩
嶺上千峰秀,江邊細草春。今逢浣紗石,不見浣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