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表現蘇軾的情感的詩詞
最佳答案 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賞析】: 此詞為東坡貶謫黃州時所作,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寫照。
詞中所表現的,是作者雨后游賞的歡快、閑適心境。 上片寫景,寫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圍的景色。
開頭兩句,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高山聳入云端,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像綠色的屏障,圍護一所墻院周圍。
這所墻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個池塘,池邊長滿枯萎的衰草。
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這兩句詞中,既有遠景,又有近景;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意象開闊,層次分明。
作者運用擬人、擬物手法,傳神地運用“斷”、“隱”、“明”這三個主觀色彩極強的形容詞,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三四兩句,含意更深邃。
宏廓的天空,不時地能看到白鳥飛上飛下,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頗有些詩情畫意;并且詞句對仗,工整嚴密。芙蕖是荷花的別名。
“細細香”,描寫得頗為細膩,是說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這兩句寫景有色有香,有動有靜,空中與地上兩組景象相得益彰,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麗圖卷。
過片寫作者太陽西下時手拄藜杖緩步游賞,表現他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這三句似人物素描畫,通過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大意是:天公饒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使得他又度過了涼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擬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莊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這兩句,抒發了作者乘興游賞的盎然喜情。
這首詞先寫作者游賞時所見村景,接著才點明詞中所寫之游賞和游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自己雨后得新涼的喜悅。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讀來婉轉蘊藉,回味無窮 《夜飲東坡醒復醉》 蘇軾 一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賞析】: 這首詞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
“歸來仿佛三更”,“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 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走筆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征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
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復雜的人生觀中,由于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這余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宋人筆記中傳。
表達淡定瀟灑人生態度的古詩詞的句子有哪些
1、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秋詞二首》,意思是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凄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這句詩通過對秋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態度。
2、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秋詞二首》,意思是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只仙鶴直沖云霄推開層云,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萬里晴空。這句詩贊頌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黃鶴直沖云霄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3、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出自唐代李白《將進酒》,意思是人生得意時要盡情享受歡樂,不要讓金杯空對皎潔的明月。表現了作者珍惜認識,盡情享受的豁達態度。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出自唐代李白《將進酒》,意思是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會有用,即使散盡黃金也還會再得到。表達了李白的樂觀和瀟灑。
5、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出自唐代李白《將進酒》,意思是快叫侍兒拿去統統來換美酒,與你同飲來消融這萬古常愁。表現出詩人豪邁灑脫的情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將進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秋詞二首
有沒有表達淡定瀟灑人生態度的古詩詞的句子
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
3、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 曹雪芹
4、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
5、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
6、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 石玉昆
7、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 巢;
8、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 翰
9、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杜甫
10、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11、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12、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1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1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凌蒙初
15、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
跪求有關蘇軾曠達樂觀的詩詞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江城子 密州出獵 宋 蘇軾 選自《東坡樂府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guān)巾,談笑間,檣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huā)發。
人生如夢,一樽(尊)還酹( lèi )江月。
瀟灑的詩詞
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贗,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納蘭性德的《金縷衣》 德也狂生耳。
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娥眉謠諑,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緣、恐結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
前赤壁賦表現了蘇軾怎樣的人生態度
政治上的失意。
蕭聲哀怨。 人生無常,生命的短暫。
從蘇軾的《前赤壁賦》可看出他豁達淡然的人生態度。 本文在語言風格方面,不像韓愈那樣拗折奇警,也不像歐陽修那樣平易流轉,更重視通過捕捉意象,通過音聲色彩的組合,來傳達自己的主觀感受,時常點綴著富于表現力的新穎詞匯,句式則是駢散文交雜,長短錯落。
《前赤壁賦》中“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寫出人在浩渺宇宙間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極精煉的文筆,寫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前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貶謫黃州期間。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幾經重辟”,慘遭折磨。
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蘇軾作《前赤壁賦》。他在黃州作的詩中,曾經痛苦地描寫過此時的憂郁苦悶的心情。
“我謫黃崗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里,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饑寒疑死矣”①。《前赤壁賦》正是作于蘇軾政治上失意,行動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極其苦悶的時期。
在他的赤壁詞中,即有過明顯表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而現實中的我卻只能“早生華發”,“一樽還酹江月”地慨嘆“人生如夢”。
在這種沉重的精神壓力之下,東坡內心有著深刻的感發,他開始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紛憂與虛無,但如果僅是“入乎其內”地感嘆人類的滄桑,這就不能產生我們今天對他的文采及人品的欽佩。東坡之所以成為“白首忘機”的“東坡老”②,更有他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脫”的另一面(這一面至關重要)。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沒有打擊,問題是面對打擊的態度。在殘酷的政治斗爭面前,蘇東坡既想超脫又不能超脫。
他在《書后中說:“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以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欽之(傅堯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親書以寄。
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這段跋語,對于了解作者當時深受壓抑的心境提供了幫助。
蘇軾不得不從佛老思想中尋求寄托,黃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對古人的懷念,于是觸景生情地傾吐了自己對前輩英雄的欽慕,同時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業的壯志。總之,蘇軾當時的心境極其復雜:消極隱退與積極進取,疾世忿懣與逍遙山水的雙重情緒,在與世無爭的思想背后,卻流露出對世道不平的滿腔憤怒,不甘妥協的積極進取精神,鄙棄富貴,傲然獨立的曠達情懷。
有人曾認為《前赤壁賦》把黃州赤壁當作孫曹交兵之處是蘇軾“用事疏舛”,這并不十分準確。蘇軾所游之赤壁并非歷史上發生大戰的真正的赤壁;而蘇軾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壯舉,他無非是借事寫文,抒發他的心懷以求解脫罷了。
綜觀全文,作者的感情經歷了三次變化:“樂——悲——樂”,作者的思想也經歷了一個由平靜到苦悶,再由苦悶而得到解脫的發展過程。而圍繞作者感情的三次變化,全篇的行文也隨之巧妙展開。
“文以載道”,作者如果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為讀者所清晰的領悟,就必須借助于良好的文學表達形式。蘇軾這篇文中的哲思也正是通過他對賦的新的利用而傳達開來的。
《前赤壁賦》是篇辭賦,辭賦時常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表達作者的思想與主張,《前赤壁賦》很顯然是運用了這種傳統的格式。辭賦講究排比對偶,《前赤壁賦》中也有不少排比對偶的句子,所以它具有辭賦的基本特征。
但蘇軾的這篇賦卻不像漢魏以來的賦一樣詞藻華麗,僅止于鋪陳事物,而少有哲理的滲入其中。這篇之所以長誦不衰,更有它突破辭賦舊格的新成就,我們今天可以稱它為散文詩。
詩人運用行云流水般的筆調抒寫自己心中的感情波瀾,使文辭更富的血肉,感情也更加真摯,情感與文字的密合無間。我們不得不佩服蘇軾駕馭文字能力的瀟灑不凡。
總結而言,這篇賦在文學上有兩大貢獻: 第一,充分顯示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質。這篇賦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
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風;就情而言,有悲傷,有歡樂。時而泛舟秋江,扣舷而歌;時而遺世獨立,羽化登仙;時而愀然發問,暢談哲理。
景色的轉換,情感的跳躍很頻繁,但卻不雜亂,而是以作者的主觀感受作為線索貫穿始終。蘇軾在文章中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理,這個論點盡管來源于老莊的相對主義哲學觀,具有唯心主義的成分,但卻同時具備了辯證法的因素,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達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
神聚而形散,隨著主觀感受的輾轉生發,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橫生。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為后世散文的創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第二,對“賦”體的巧妙利用與革新。《前赤壁賦》是散文與韻文的巧妙結合,是詩與文的統一。
文章是賦體,但卻不拘泥于古賦,它的語句有長有短,散駢結合,文辭生動,情韻瀟灑,不啻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文中游覽的場景不斷的更換,詩人的情感也不斷地變換,而文氣卻始終一貫如注,既有駢賦對偶工。
表達瀟灑的詩句
1、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
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
云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
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離亭燕·一帶江山如畫》宋代:張昪 2、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
清風無閑時,瀟灑終日夕。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
何當凌云霄,直上數千尺。——《南軒松》唐代:李白 3、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
山陰遇羽客,愛此好鵝賓。掃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
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王右軍》唐代:李白 4、風流不把花為主。
多情管定煙和雨。瀟灑綠衣長。
滿身無限涼。文箋舒卷處。
似索題詩句。莫憑小闌干。
月明生夜寒。——《菩薩蠻·芭蕉》宋代:張鎡 5、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
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
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
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
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水調歌頭·滄浪亭》宋代:蘇舜欽。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能夠表現蘇軾瀟灑態度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