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圣誕節要送賀卡
相傳圣誕卡始于一八四四年。當時,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和阿拔太子在倫敦的溫莎堡里慶祝圣誕節,邀請王族兒童入宮參加宴會,請柬上印有祝賀的詞句。歐洲人從此紛紛仿效,用這種寫上祝賀詞的卡片來互相祝賀圣誕和新年。
還有另一個說法,在一八四三年,在英國有個叫亨高爾的十多歲青年,在一家雕刻店當學徒。圣誕節時,他因為忙,沒時間給家人和朋友寫信道賀,便切了一些白紙片,請一位很有名的畫家,畫上一家人坐著歡度圣誕的情形,又在紙片中央寫著祝賀詞:『恭祝圣誕,并賀新年!』寄給親友。以后他又和那位畫家合作,按照原樣印了一千張,除了他們自己留著用一百張之外,其余的都以一先令的價格賣出。從此以后便有了圣誕卡。
。。。。。。。。.
還有這里也有哦 我找了好半天呢
http://**x-mas/txt/*
二、大家和認識的長輩做同事怎么稱呼她
《規》原文及解說 〈總敘〉原文: 規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解說: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他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
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 〈入則孝〉原文: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解說: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
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 ,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里。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 。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于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于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難過 。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 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么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 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場的討價還價有什么兩樣呢? 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 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
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父母親 陷于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藥,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嘗嘗,是否太涼或太熱 。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在父母重病時,最需要有人照顧,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邊陪伴,照顧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溫暖與滿足的。在父母臨終病重之際,為人子女的我們, 豈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這種機會呢?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
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 。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孔子說:“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松一口氣,當子女的 ,我們在父母去逝后,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愛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 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 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
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湯堡壘。
《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可不是有性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喲。
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么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 〈出則弟〉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后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馀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
三、最早的春聯出自于誰之手
春聯的歷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紅色的桃木削成長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畫上兩個神像———神荼(tú)和郁壘的畫像,釘在大門兩旁,用來驅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時,他心情很好,便讓身邊的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慶話,想掛在自己臥房的門口。當辛寅遜寫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筆來,親自寫了10個字:
新年納余慶,
佳節號長春。
字雖不多,但這兩句話非常吉利。“余慶”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氣。第二句是美好的節日叫做春節,意味著溫暖的春天永駐人間。這10個字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節”4個字巧妙地嵌在了里邊。所以當孟昶寫完,身邊的大臣們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興。
從這以后,桃符就逐漸演變成對聯,后來桃木又被紅紙所代替。一到春節,家家門上貼著鮮紅耀眼的對聯,喜慶的氣氛自然更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