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時間的道家詞語有哪些
九轉功成 仙風道骨 上善若水 以德報怨 道法自然
1. 九轉功成
讀音:[ jiǔ zhuǎn gōng chéng ]
釋義:轉:循環變華。 原為道家語,指煉得九轉金丹。后常比喻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而終于獲得成功。
2. 仙風道骨
讀音:[ xiān fēng dào gǔ ]
釋義:骨:氣概。 仙人的風度,道長的氣概。形容人的風骨神采與眾不同。
3. 上善若水
讀音:[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釋義: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里實際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4. 以德報怨
讀音:[ yǐ dé bào yuàn ]
釋義:德:恩惠。 怨:仇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5. 道法自然
讀音:[ dào fǎ zì rán ]
釋義:老子 的哲學思想。
二、形容道家的成語有哪些
1.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2.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3. 寵辱若驚
4.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5.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6. 大器晚成
7. 大巧若拙
8. 大智若愚
9. 知白守黑
10. 知足不辱
1.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經》第64章。原意思是說: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的。用以說明“第一步”對于“遠行”的重要性。
后來,人們引用這一成語,意在強調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良好的開頭。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經》第33章。原意是說:知道(了解)別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別人的叫做“高明”。后來,人們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點)了解透徹的能力(常與“有”、“無”連用)。
3.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出自老子《道德經》第13章。原來的意思是說:得寵和受辱都會使人情緒失常。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榮辱》中說:“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故后人便將“寵辱”演化為“榮辱”,并將“榮辱不驚”用來指胸懷坦蕩、不計得失。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56章。所謂“知”,在這里是“智”的意思;所謂“知者”,就是指“智者”。意思是說:有智慧的人不會多說話,好說話的人就不是智者。
5.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出自老子《道德經》第36章。
據《韓非》、《戰國策、魏策》、《史記索隱》所引,以及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經集注》所釋,老子《道德經》所言“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中的所謂“奪”,在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語亦作“取”。老子對“取”“與”關系的辯證思考,認為社會人事的發展有其吉兇禍福倚伏的變化之機:已經發生的“給與”,是將要發生的“奪取”之先兆;將要發生的“奪取”,雖然隱蔽,其實已從已經發生的“給與”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
6.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1章。原意為:貴重的器具總是最后才能完成。
后來,人們將此作為成語,意思也延伸為: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名較遲較晚。后來多用于贊譽對成才、成名較晚的人。
7.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5章。意思是說:真正心靈手巧的人,不自我炫耀,外表上看上去好像很笨拙。
8.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一詞源自老子《道德經》第45章的“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后來,“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引申為“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如蘇東坡《致歐陽修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大智若愚”謂有大智慧的人,不賣弄聰明,表面卻好像很憨傻、很愚笨。
9.知白守黑
“知白守黑”出自老子《道德經》第28章,即:“知其白,守其黑。”意思是說:心里雖然是非分明,為內心光明,行為潔白,但卻要貌似蒙昧,以沉默自處。
10.知足不辱
“知足不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4章。所謂“知足”,就是“知道滿足”;“辱”,即“屈辱”。其本意是: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屈辱。
“知足不辱”作為成語,意義有所延伸,即:自知滿足的人欲望低,不貪求,隨遇而安,所以就不會受到侮辱。
三、描寫道教的詞語
白日飛升 猶白日升天。
道教謂人修煉得道后,白晝飛升天界成仙。后喻指一朝顯貴。
出處:《全元散曲·喜春來》:“黃金轉世人何在,白日飛升誰見來。” 白日上升 猶言白日升天。
道教謂人修煉得道后,白晝飛升天界成仙。 出處:唐·賈島《贈丘先生》詩:“常言吃藥全勝飯,華岳松邊采茯神。
不遣髭須一莖白,擬為白日上升人。” 白日升天 原是道教指白晝升天成為神仙。
后比喻一下子富貴起來。 出處:漢·應劭《風俗通·正失》:“俗說淮南王安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鴻寶苑秘》枕中之書,鑄成黃白,白日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