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樣理解王國維對周邦彥蘇幕遮的評論
注解:①《青玉案》當為《蘇幕遮》,王國維誤記。
《蘇幕遮》周邦彥
蘇幕遮》,蘇幕遮,指西域高昌國女子所戴油帽。唐時坊邑中人盛行戎服胡戲,即名之曰“蘇幕遮”,唐教坊作此戲,即以為名。張說曾作詩描寫表演“蘇幕遮”時的盛況:“繡裝拍額寶花冠,彝歌騎舞借人看。自能激水成陰氣,不慮今年寒不寒。”根據此詩,似乎戲中以潑水為樂,舞者頭戴油帽“蘇幕遮”則亦屬有因矣。宋人因舊曲之名,另度新聲,乃成今日之《蘇幕遮》。又名《感皇恩》、《鬢云松》等。
今譯:周邦彥《青玉案》詞中云“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這二句真能得荷花的神韻。由此感到姜夔的《念奴嬌》、《惜紅衣》兩首詞,還是有隔物看花的遺憾。
賞析:姜夔二詞寫到荷花,多所修飾,雖然意味深長,終覺得不夠本色。周邦彥的詞造語清新簡潔,恰到好處的描繪了荷花的風韻。詩人仿佛面對荷花脫口而出,不費斟酌,自然神妙,而其中觀察之深入、體物之細微以及造句外樸內腴的功夫,絕非一朝一夕之力。
二、請問王國維評價周邦彥的“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什么意思
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評價周邦彥:“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一流之作者。
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在《人間詞話》的開篇中,王國維即提出了詞的“境界”問題,以為“有境界”才能“成高格”,立“境界”為詩詞之本。
“境界”一詞雖非王國維首創,但中國古典詩論中,較多運用的是“意境”。至《人間詞話》,“境界”則取代“意境”成為出現頻率更高的術語。
這樣的轉換不僅僅是一種字面的變化,我以為它也標志著由唐以后中國古典詩論的藝術品鑒論進入到一種藝術品鑒與人生品鑒相交融的是為宏闊深沉的審美境域中。 這種審美境域所呈現的自覺的人生美學情致,正是中國現代美學的重要標志與特征之一。
這種以“境界”為核心的人生美學情致,在《人間詞話》中,通過一系列具有特定內涵的概念、范疇的標舉及對古典詩詞的生動、精到的審美品鑒,得到了凸現。其中《人間詞話》對“大詞人”與“真感情”的倡導與品鑒,正是這種美學情致的某種建構與體現。
《人問詞話》定稿第二十六則,廣為人知。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罹路。’此第一境也。
‘表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第三境也。”這三重境界,是王國維對事業、學問之追求、奮斗、成功過程的高度概括與形象展示,但他又是從藝術、借古典詩詞的意境來詮釋的,是從詩詞、藝術的意境來表達對人生、生命境界的認識與理解。
王國維的詩詞鑒賞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的活動、審羨的活動,同時也是一種生命與人生的存在方式。 藝術成為生命的寫照,藝術的美境正是生命追求的標桿。
鑒此,王國維提出:“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何謂“大詞人”?我以為這就是王國雛對藝術家的一種標準與要求。
“大”不僅僅是擁有高超的藝術技能,還要具有某種生命的境界。因此“大詞人”就超越了一般的詞人,超越了只懂技巧的詞人,也超越了缺失境界的詞人。
王國維一向被視為中國現代美學與文論追求純粹美與純粹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中說:“美之性質,一言以蔽之曰: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在《文學小言》中說:“文學者,游戲的事業也。”
但這并不等于他認為美與藝術可以獨立于人生。 事實上,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品評詩詞、評價詞人的標準并非只是藝術技能。
王國維說:“美成(用邦彥的字——編者注)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作者。
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創調之才”與“創意之才”。
提出了外在形式技巧的創新與內在意蘊出新的關系。 他在談論南宋詞人“格”與“情”、“氣”與“韻”的關系時,談的也是這個問題。
在談到東坡與稼軒詞時,他又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犯東施之效捧心也”。
顯然,在形式與內韻的關系上,王國維是更重后者的。王國堆所談的“憂生”、“憂世”、“雅量高致”、“有赤子之心”等,都是對一個詞人內在性情境界的鑒賞。
唯有具內在的性情境界,才能成“大詞人”。可以說,這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所標舉的一種重要的人生美學情致。
三、周邦彥和王國維有什么關系 周邦彥名句有哪些
王國維作為學貫中西的知名學者,他在融入中西美學的思想的基礎上,構建起了屬于自己獨特的美學理論。
但是這種混合而成的理論往往帶有互相矛盾的東西在其中,這點從他對周邦彥的評價中就可以看出來。王國維著名的文學批評著作《人間詞話》一共有三種刊本,其中提及周邦彥的一共有14則,這三個刊本對周詞的評價變化,可以看出王國維對周邦彥復雜的變化心態。
在一開始的版本中,王國維對周邦彥是持批判態度的,認為他只不過是當時的大學者歐陽修和秦觀的陪襯,他的作品沒有真情實感。但是到了后來的第二版《人間詞話》中,王國維的態度漸漸發生了變化,他雖然仍然認為他的詞比不上歐陽修和秦觀的詞,但是從書法感情的細膩和描繪景物的精細來說,周邦彥有他的過人之處。
而在第三個版本的《人間詞話》中,他已經把周邦彥列為了在詞史上五個可以寫出“有篇有句”的詞人之一,這是王國維認為的寫詞的最高境界了。在這里可以看出王國維對周邦彥已經是非常高的評價了。
四、提供 秦觀 周邦彥的詩詞
秦觀 1. 鵲橋仙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賞析】 這是一曲純情的愛歌。亦抒情,亦議論,哀樂交織,天上人間融為一體。
尤其是末二句,使詞的思想境界升華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成為詞中警句。無怪乎沈際飛評曰:"七夕以雙星會少別多為恨,獨謂情長不在朝暮,化臭腐為神奇。
" 2.滿庭芳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
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
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賞析】 三十歲時,少游書劍飄零,浪跡江湖,一日往赴會稽太守程公辟宴時得遇一美艷且具才藝的歌姬,情緣心生。
曲終人散,不能自已的少游乃作《滿庭芳》詞,以述與之難分難舍的別離之情。 有情之人,臨歧分袂,想來那心情定是哀怨絕倫,無比黯淡的。
又何況在那蕭瑟清冷的無邊暮色中呢?!慘淡秋色、傷別之情化融無隙,是此詞的一大特色。遠山蒼茫,浮云掩抑;天連衰草,綿延無際。
晚風中,城邊號角漸行漸杳,悲涼莫名。詞人若丹青妙手,巧加點染,化靜為動,聲色互現,為別離奠定令人心傷的基調。
畫船將發,分手在即,萬千心事,紛亂如煙。此刻,極目前程,迷離煙靄中,只見斜陽寒鴉,流水孤村,一派蕭索。
這凄美的畫面,仿佛將人置于荒寒不仁的洪荒年月,無法抑制的孤獨和驚悚撲面而來。 換頭處述解囊相贈,由淚染襟袖到征棹遠逝,燈火朦朧處,高城不見,況復城中人!真是滿紙凄涼色,一片傷別情!此詞雖有惻艷露骨之筆,然綜觀全詞,卻覺一種沉摯的感動。
3.減字木蘭花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
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
困依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賞析】http://**question/* 4.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寶簾閑掛小銀鉤。 【賞析】 暮春三月,人在小樓。
一早起來,陰霾不開,輕寒惻惻。"節過清明冷似秋",對這種天氣,畏寒不出的詞人十分厭惡,不禁咀咒了一聲"無賴"。
回頭看看室內,畫屏上一幅《淡煙流水圖》,迷蒙淡遠,撩人意緒,于是一絲春愁油然而生。他定睛望了望窗外:落花隨著微風,自在飄舞,宛如夢幻;廉纖細雨,無邊無際,好似愁絲。
"飛花"和"夢"、"絲雨"和"愁",一具體、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詞人卻發現它們之間有"輕"與"細"的特點,便構成兩個新鮮的比喻,空靈縹緲,妙不可言。無怪乎梁啟超稱之為"奇語"。
最后一句是作收、融情入景,化動為靜,意境悠閑,使人玩味不盡。 5.八六子 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萋劃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后,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弦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蒙蒙殘雨籠晴。正銷凝。
黃鸝又啼數聲。 【賞析】 宋神宗元豐年間,秦觀在楊州意外地遇上一位多情的女子。
一簾幽夢,十里柔情,時時縈繞在他的心頭。歸來途中,獨倚危亭,回頭一望,芳草邊天,好似無邊的離恨。
以芳草喻愁,是詩詞中常用的手法,這里秦觀卻用"刬盡還生"四字把它強化到極點,因此前人稱之為"神來之筆"。戀人分別了。
往日的歡娛,變成了流水;斷了琴弦,何時能續上?面對片片飛花,蒙蒙殘雨,他幾乎失魂落魄。正在此時,惱人的黃鶯兒又在耳邊叫了起來。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他的心真是煩極了!這首詞寫得情景交融,意余言外,因此前人推為寫離情的典范。
周邦彥 1. 蘇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賞析】 這首詞的內容很簡單,全篇六十二字,寫的不外是荷花以及與荷花有關的情事。
但是,作者善于把荷花的形象以及與之有關的情事集中起來,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來加以烘托,于是,作者的美感便層次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一點集中體現于詞的上片。
上片七句,雖然構成的側面有所不同,但,可貴的是,其中每一句都帶有動作性或視覺性,幾乎句句都可構成一個或幾個畫面,構成角度不同的鏡頭。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連結媒介幾乎被作者壓縮到絕無僅有的微小程度。
作者的情思,作者的美感是靠畫面、靠鏡頭的組接,靠蒙太奇表現出來的。 本詞以荷花為焦點,并從這一點上散射開來,最后又集中在這一點上加以收束。
全詞可分四層,上片前四句是一層,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氣氛。后三句多側面刻畫荷花的風神。
下片前四句是一層,分別疊印出“吳門”與“長安”兩個不同的地點。后三句又以“夢入芙蓉浦”把前幾層散射出的側面加以歸結、收束。
周邦彥是善于使用藝術語言的大師,他往往運用優美的語詞來創造生動的形象,有時。
五、晏殊那首被王國維評價為人生第一境界的詞是什么
長一點,呵呵! 《 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 第一境界: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鳳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籠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境界:柳永《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峨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在1908年發表《人間詞話》,是文藝批評類著作。他利用了傳統的詩話形式,而論及的內容達到近代美學理論的高度,是"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的作品。
他在《人間詞話》中標舉了"境界說"。境,中國古代文藝評論家也運用過這些詞語,如宋朝嚴羽的"興趣"、清朝王士楨的"神韻"、袁枚的"性靈"諸說,但都是就風格、技巧而言,王國維則提到美學的本質論高度。
他說:"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① "詞以境界為最上。
有境界則自有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②這是總論,對五代北宋的詞評價很高,其標準即有境界。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③ 境不僅指景物,也是心的感情,景與情構成文學的兩個基本原素,而這兩者又是互相聯系的,這是客觀與主觀對立統一的關系。 在這一美學理論的指導下,王國維提出了四個關系。
第一是"自然"與"理想"的關系。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④ 詩有寫實派和理想派,寫實派是將客觀事物真實地描寫出來,理想派是著重于虛構、主觀的想象,而虛構、主觀的想象又以生活現實為其基礎。
因此,大詩人所造的境,必合乎自然,又鄰于理想。合乎自然,是詩人對審美對象觀照、反映的感受,將景物真實地描繪出來,有如詩中的"賦",直書其事。
而鄰于理想,是詩人總是用自己的理想去取舍生活、剪裁生活,引譬連類,因物喻志,有如詩中的"比"、"興",觸物以起情,索物以托情,表達詩人的一種思想感情。王國維的意思是大詩人造境、寫境,難以區分,最高的境界是能反映物景以及人生(感情)的本質,而且,景情互相融合,達到渾為一體,這是最高的境界。
他舉了元朝馬致遠的《天凈沙》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評價為"純是天籟"①,又評為"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②這首散曲前3句18個字綜合了9種事物,勾畫出秋天蕭瑟凄涼的傍晚景象,烘托出一個遠離家鄉的旅行者來。
馬致遠的寫作技巧是極高明的,真達到了"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③的境界。另外,王國維對蘇軾《水龍吟》詠楊花評價極高。
這首詞的起句是"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末尾幾句是"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王國維評:"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④詩人蘇軾,對楊花描繪成似花非花,全神凝注,筆借"風""雨",一氣流轉,把楊花當作容器,裝進去主觀的想象,顯露出對人生的理念,格調更為高雅。
這里"我"融入了景物之中了,與物景處在有意無意之間,因此,讀詠此詞,有一唱三嘆,尋味無窮的感覺和效果。 王國維要求觀照景物能體現某種景物內在的本性,即"神理",達到"真景物","理念"的真;在體現人生的感情時能反映人的內在本性的真,達到真感情,創造出獨特的藝術畫面,詩人"憂生"、"憂世"的理想與感情自然滲透在作品之中。
自然與理想,寫境與造境,寫實派與理想派,合而言之,都應當達到這種境界,便是美。 第二是"入"與"出"的關系。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
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① 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鳥共憂樂。
② 詩人對于宇宙和人生,要觀察、體會、了解、領悟,便要"入乎其內",到生活中去。人人都能觀察,但是,常人之眼與詩人之眼不相同,常人之眼有時看不到,看不透,或看到了說不出來,沒有提煉的能力。
詩人之眼則不同,他能靜觀,能觀照,能突破自身狹隘的眼光,能出乎其外,站得更高,"超。
六、晏殊那首被王國維評價為人生第一境界的詞是什么
長一點,呵呵!《 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 第一境界: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鳳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籠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境界:柳永《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峨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在1908年發表《人間詞話》,是文藝批評類著作。他利用了傳統的詩話形式,而論及的內容達到近代美學理論的高度,是"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的作品。
他在《人間詞話》中標舉了"境界說"。境,中國古代文藝評論家也運用過這些詞語,如宋朝嚴羽的"興趣"、清朝王士楨的"神韻"、袁枚的"性靈"諸說,但都是就風格、技巧而言,王國維則提到美學的本質論高度。
他說:"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① "詞以境界為最上。
有境界則自有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②這是總論,對五代北宋的詞評價很高,其標準即有境界。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③ 境不僅指景物,也是心的感情,景與情構成文學的兩個基本原素,而這兩者又是互相聯系的,這是客觀與主觀對立統一的關系。 在這一美學理論的指導下,王國維提出了四個關系。
第一是"自然"與"理想"的關系。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④ 詩有寫實派和理想派,寫實派是將客觀事物真實地描寫出來,理想派是著重于虛構、主觀的想象,而虛構、主觀的想象又以生活現實為其基礎。
因此,大詩人所造的境,必合乎自然,又鄰于理想。合乎自然,是詩人對審美對象觀照、反映的感受,將景物真實地描繪出來,有如詩中的"賦",直書其事。
而鄰于理想,是詩人總是用自己的理想去取舍生活、剪裁生活,引譬連類,因物喻志,有如詩中的"比"、"興",觸物以起情,索物以托情,表達詩人的一種思想感情。王國維的意思是大詩人造境、寫境,難以區分,最高的境界是能反映物景以及人生(感情)的本質,而且,景情互相融合,達到渾為一體,這是最高的境界。
他舉了元朝馬致遠的《天凈沙》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評價為"純是天籟"①,又評為"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②這首散曲前3句18個字綜合了9種事物,勾畫出秋天蕭瑟凄涼的傍晚景象,烘托出一個遠離家鄉的旅行者來。
馬致遠的寫作技巧是極高明的,真達到了"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③的境界。另外,王國維對蘇軾《水龍吟》詠楊花評價極高。
這首詞的起句是"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末尾幾句是"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王國維評:"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④詩人蘇軾,對楊花描繪成似花非花,全神凝注,筆借"風""雨",一氣流轉,把楊花當作容器,裝進去主觀的想象,顯露出對人生的理念,格調更為高雅。
這里"我"融入了景物之中了,與物景處在有意無意之間,因此,讀詠此詞,有一唱三嘆,尋味無窮的感覺和效果。 王國維要求觀照景物能體現某種景物內在的本性,即"神理",達到"真景物","理念"的真;在體現人生的感情時能反映人的內在本性的真,達到真感情,創造出獨特的藝術畫面,詩人"憂生"、"憂世"的理想與感情自然滲透在作品之中。
自然與理想,寫境與造境,寫實派與理想派,合而言之,都應當達到這種境界,便是美。 第二是"入"與"出"的關系。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
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① 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鳥共憂樂。
② 詩人對于宇宙和人生,要觀察、體會、了解、領悟,便要"入乎其內",到生活中去。人人都能觀察,但是,常人之眼與詩人之眼不相同,常人之眼有時看不到,看不透,或看到了說不出來,沒有提煉的能力。
詩人之眼則不同,他能靜觀,能觀照,能突破自身狹隘的眼光,能出乎其外,站得更。
七、王國維認為周邦彥的蘇幕遮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真能得荷之
這兩句詩不事雕飾,風格簡約,而荷之神態、精神躍然紙上。首先,這句詞有一種簡約的構圖美。水面是平的,“清圓”的荷葉及荷葉上的雨滴是圓的,而婷婷玉立的荷莖(jīng)又是垂直的。這種幾何圖形般的簡約造型,讓讀者過目不忘,似乎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精髓。
-
第二,這兩句煉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刻畫得惟妙惟肖。簡單的一個“風”字,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不動聲色地勾勒出來了。“舉”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的淋漓盡致。“風”造成了左右搖擺的力,“舉”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風中“舉”,具有動感,尤見精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王國維評周邦彥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