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重視教育的古代詩詞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西晉?陳壽?三國志)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東晉?陶淵明?雜詩)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唐?杜甫)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唐?韓愈?進學解)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宋?蘇軾)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元?虞韶)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元?無名氏)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清?曹雪芹?紅樓夢)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雜詩》陶淵明
二、求古今中外重視教育的名言
1.“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禮記》
2.“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陶行知
3.“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陶行知
4.“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陶行知
5.“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
6.“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
——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
——馬卡連柯
8.“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愛因斯坦
9.“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
——愛因斯坦
10.“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
——愛因斯坦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
2.身教重于言傳。
——王夫之
3.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陶行知
4.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
——陶行知
5.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
——李贄
6.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
——愛因斯坦
7.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
——烏申斯基
8.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烏申斯基
9.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
——盧梭
10.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
http://**jtjj/jymy/*
三、中國古代重視教育的傳統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了什么作用
中國古代教育從廣義文化的角度看,人類創造的文化,即經驗、知識和技能等,是依靠廣義上的教育手段來傳承和擴播的. 消極影響:創立儒家學派的孔丘雖在政治上持守舊態度,但在整理文化遺產和創辦私學方面卻是功垂千秋的.孔丘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擁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門生,培養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識的人才.孔丘為代表的儒家重視教育,以六經為教科書;詩——文學課,書——政治課,易——數學課,禮——道德倫理課,樂——音樂藝術美學課,春秋——歷史課. 孔子不愿講怪力神亂很少談宗教內容.以孔丘為首的儒家私家學不重視生產知識和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傳授,實為儒家教育不足之處,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長期的消極影響. 積極影響:孔子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兒子孔鯉努力學習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學習社會的典章制度和倫理道德規范,使之在學業和道德上能夠有所建樹,將來成就一番偉業.所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強調的就是讀書與做人的結合,治學與修身的統一,這是自孔子開始形成的中國家訓的突出特色.在中國古代史上,孔子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可謂功勛卓著.孔子在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對后世影響很大.另外,古人稱父教子為庭訓也來源于孔子在庭院中對孔鯉的這番教導. 古代教育的四大特色: 第一,具有完整的系統嚴密的結構和系統的理論; 第二,充分體現和發揮了教育的社會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視或較難體現和發揮生產、經濟功能; 第三,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穩定性的結構,隨著社會歷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變革,但多屬于完善和局部調整,很難發生整體上的變化; 第四,中國古代教育制度將嚴格的等級性和廣泛的庶民性有機統一起來,既保證了統治集團的絕對特權,又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 總之,對中國古代的教育,不可簡單地判定優劣得失,而應細致地具體分析,從優中含劣、劣中含優,或得中有失、失必有得的辯證關系中去尋找對后人的啟迪、借鑒價值.。
四、中國古代重視教育的傳統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了什么作用
中國古代教育從廣義文化的角度看,人類創造的文化,即經驗、知識和技能等,是依靠廣義上的教育手段來傳承和擴播的。
消極影響:創立儒家學派的孔丘雖在政治上持守舊態度,但在整理文化遺產和創辦私學方面卻是功垂千秋的。孔丘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擁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門生,培養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識的人才。
孔丘為代表的儒家重視教育,以六經為教科書;詩——文學課,書——政治課,易——數學課,禮——道德倫理課,樂——音樂藝術美學課,春秋——歷史課。 孔子不愿講怪力神亂很少談宗教內容。
以孔丘為首的儒家私家學不重視生產知識和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傳授,實為儒家教育不足之處,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長期的消極影響。 積極影響:孔子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兒子孔鯉努力學習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學習社會的典章制度和倫理道德規范,使之在學業和道德上能夠有所建樹,將來成就一番偉業。
所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強調的就是讀書與做人的結合,治學與修身的統一,這是自孔子開始形成的中國家訓的突出特色。在中國古代史上,孔子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可謂功勛卓著。
孔子在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對后世影響很大。另外,古人稱父教子為庭訓也來源于孔子在庭院中對孔鯉的這番教導。
古代教育的四大特色: 第一,具有完整的系統嚴密的結構和系統的理論; 第二,充分體現和發揮了教育的社會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視或較難體現和發揮生產、經濟功能; 第三,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穩定性的結構,隨著社會歷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變革,但多屬于完善和局部調整,很難發生整體上的變化; 第四,中國古代教育制度將嚴格的等級性和廣泛的庶民性有機統一起來,既保證了統治集團的絕對特權,又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 總之,對中國古代的教育,不可簡單地判定優劣得失,而應細致地具體分析,從優中含劣、劣中含優,或得中有失、失必有得的辯證關系中去尋找對后人的啟迪、借鑒價值。
五、中國古代重視教育的傳統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了什么作用
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形成的理論基礎,對中國的社會關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考慮中國的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歷史這個無形的手對現實的影響。本文將從下列三方面對傳統文化與新課改的影響進行具體簡述:一、中國文化的民族性。二、中國文化的兩極性。三、中國文化的內向性。正文: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她包含一個民族長期積累形成的深層的心理積淀。由于文化的不同,會產生思維模式的不同;由于思維模式的不同,又會產生行為方式和社會關系的不同。就像兩個不同的根系,會生長出兩棵不同的大樹一樣。中國的先哲們給后人留下了豐美的歷史寶藏,也留下了沉重的歷史包袱。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形成的理論基礎,對中國的社會關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考慮中國的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歷史這個無形的手對現實的影響。而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主要的一支。綜觀中國改革的歷史,我們就可以發現,儒家文化的影響無時不在。如戰國時代的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秦始皇、漢武帝、魏孝文帝、金世宗、元世祖、清雍正帝的改革、及現在的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總是在儒家思想尚末在統治階級中確立或者在大眾中尚末得到張揚的情況下獲得。而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慶歷新政、清光緒帝的戊戍變法等改革之所以失敗,與儒家思想在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影響息息相關。這不由使我們來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這一次新課改的影響。不妨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特點及相關的一些思想:一、中國文化的民族性。中國漢族占總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個少數民族在膚色、人種上也與漢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單一人種和單一文化的國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尤其是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占有統治地位。中國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儒家學派的基本思想是尊祖復古——至低也要維持現狀,主張祖宗的法度不可更改,對任何形式的變革都深惡痛絕。儒家學派申稱“利不十,不變法”,也就是說你要變法可以,但必須有百分之百的好處,一點壞處也不能有,否則你就得老老實實地遵守祖制。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清楚,世上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法制。同時,儒家強調的中庸思想,禁止競爭原則,主張認同。而這一切都跟我們新課改的精神相違背,我們新課程改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完美。同樣要實施新課程,就必須有人做出頭鳥。有人為以后改革的失敗來承擔責任。否則,實施新課程就是一句空話。二、中國文化的兩極性。中國古代哲學非常注重陰與陽的辯證統一,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兩極組成的矛盾的對立統一體,如:上與下、左與右、正與反、內與外、男與女等等。中國的儒家文化與佛、道文化也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兩極性。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而佛、道文化主張消極避世,組成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中國古代的許多知識分子在青年時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奮發圖強;當仕途多有磨難,到了晚年時又遁入佛、道文化,從佛老思想中尋求內心的安寧。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云梯,激勵著仁人志士們努力攀登,去摘取事業的果實;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張安全網,有人從云梯上跌落下來,就有這張大網將其接住。因此儒家文化與佛、道文化這兩極文化對立統一、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個穩定發展的中國文化系統。正因為我們傳統文化的兩極性,才使得我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上往往遵循非此即彼的原則。因此使我們在以往的教學中在對待結果上也要求是非分明,非此即彼;而新課程卻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對待結果要具有多面性。 三、中國文化的內向性。中國屬內陸國家,中國文化就是在這大片的土地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內陸文化。中國自古以來不斷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斷地修筑長城,閉關自守。受此影響,中國文化也演變成了保守的陸地文化,自成體系,對外來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從清朝的戊戌變法到今天的改革開放,每一次打開國門,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中國文化不斷地同化著外來文化,卻從來不被外來文化所同化。了解了傳統文化的特點和一些基本思想后,我們不禁對我們的新課改出現憂慮,畢竟新課改的實質是從我們原來的中國式的科舉教育向美國式的創新教育轉變。新課程改革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程度,所幸的是傳統文化在經歷**和改革開放后西方思想不斷涌入的沖擊下,在我們身上還沒有到牢不可破的地步。新課程改革步履艱難是肯定的,成功與否唯有看它的造化了。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我們并沒有好好地梳理;研究往往缺乏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幾乎丟棄了“經世致用”的傳統。傳統文化任何時候都是一個寶藏,如果自己守著寶藏不開發,別人便會來開發,那將會是件很遺憾的事。
六、古代注重詩書教育的家庭有哪些,舉例子說明
四書五經是古代私塾的教育的必修課。
自古以來的儒學大師和科舉士子無一不是飽讀詩書的。現代家庭教育推薦參考大安法師開示:古人說,教育,要從最基礎的、最早的時候開始。
教婦初來,就是新娶進門的媳婦,你要教育她,她剛一來,你就得教她,以后她就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兒嬰孩,在嬰兒的時期,就要開始教育,你進行善的教育,他就養成一種善的習性、習慣,從一開始就踏上了正路,如果開始就邪了,那步步都邪。你以后等他形成了邪惡的習慣,這時候再去矯正它,那都不容易。
所以從開始的時候就得謹慎地教育。這樣的家庭兒童教育,不僅是家庭的問題,它也關系到整個國家的治亂,你教育好了小孩,國家、天下就大治;你小孩沒有教育好,都是匪類,都是那種惡心殘暴之人,那么,天下也就大亂了。
所以國家的興衰,天下的治亂,首先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現在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學校的教育主要是一些知識技能的教育,道德人格的教育已經在現在的大中小學占的比例愈來愈微薄。
所以這一點每個做家長的要清醒地看到,學校的教育可能更多地側重在知識技能的教育上,有關道德人格的教育,你還不能太放棄,你在自己家庭就得承擔起這樣的一種教育。現在的家長就注意自己孩子的成績:你考得怎么樣啊,又考了多少分啊,怎么又低了幾分吶。
他天天就關心這個。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他的老師關心的。
你要關心你的小孩的這種德性、人格。這是學校教育可能不大關注的問題,而這也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要把小孩教育好,父母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小孩的模仿性是很強的。
你要教小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你作父母的就要做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如果你作為父母,你對老人一點都不孝,天天對老人呼來喚去,然后自己住好房子,父母卻住在很差的房子里。
那好了,你的兒女也看在眼里,等你老了的時候,你也住到很差的房間去。所以這個孝還不是口頭上講,你自己要做出來。
現在家庭教育的糟糕,是很多父母,他自己就沒有以身作則,于是他就不知道怎么教育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然后又有望子成龍之心,于是給小孩加了很多很多的負擔。給小孩學很多班,又是鋼琴班,又是英語班,又是電腦班,又是這個班那個班。
現在家教都是知識技能的家教,可沒有哪個家長請一個有道德的人教他道德,大概很少了。我們每個佛教徒,在自己的家庭教育當中,盡量按照印祖的開示去做,讓小孩從小接觸圣人的教育:《三字經》、《弟子規》,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等,讓他接觸,讓他背誦,這樣就在他的內心播下了一個圣人做人的標準、做人的種子,他就會一生受用無窮。
七、古代關于幼兒教育的名言及其意思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
——陶行知 初期教育應是一種娛樂,這樣才更容易發現一個人天生的愛好。——(古希臘)柏拉圖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
——蔡元培 幼兒教育是教好后一代的基礎的基礎,它關系到進入青少年時期德育、智育、體育的健康發展。所以說幼兒教育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是非常細致耐心的工作,也是一項極其光榮的工作。
——徐特立 朱熹一生熱衷于教育事業,從政僅14年,而專門從事教育活動時間達40年之 久。即使在為官期間,他也重視文教、銳意辦學,未曾間斷教育工作,如為南康 知軍時,修復白鹿洞書院,并在其中講學,制訂學規,對后世影響很大;為潭州 知州時,倡導州學、縣學,親自主持修復岳麓書院,處理政務之余,仍教誨諸生 不倦。
朱熹曾師事二程的三傳弟子李侗,他的理學思想直接繼承了二程(特別是程 頤)的學術思想,同時吸收了周敦頤、張載的主張,成為宋代理學思想的集大成 者。朱熹的教育理論是其理學思想體系的一部分。
朱熹著作頗豐,主要有《詩集傳》、《四書集注》、《周易本義》、《近思 錄》等,后人編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等。他的兒童教育思 想除散見于一些詩文中,還見之于他為兒童編寫的教材《小學》與《童蒙須知》中。
一、重視蒙養教育 朱熹依據古代的教育經驗,把整個學校教育的過程劃分為小學與大學兩個階 段,其中8~15歲為小學教育段,即蒙養教育段;15歲以后為大學教育段。他認為 這是兩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階段,小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大學教育則 是小學教育的擴充和深化。
朱熹特別重視蒙養階段的基礎教育作用,他說:“古人之學,因以致知為 先,然其始也,必養之于小學。”(張伯行:《小學集解·小學輯說》,叢書集成 初編本,第2頁)又說:“古人由小學而進于大學,其于灑掃、應對、進退之間,持守堅定,涵養純熟,固已久矣。
大學之序,特因小學已成之功。”由此他認為 如果兒童在幼時“不習之于小學,則無以收其放心,養其德性,而為大學之基 本。”
同時他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教學的要求出發,指出只有使兒童“講而習之 于幼稚之時”,才能使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無捍格不勝之患也”(張伯 行:《小學集解·小學書題》,叢書集成初編本,第1頁),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了說明蒙養教育的重要性,他還把小學階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為“打坯模”階 段,他說:“古者,小學已自暗養成了,到長來,已自有圣賢坯模,只就上面加 光飾。”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7,中華書局1986年自版,第125頁。)并指 出倘若自幼失了小學,或坯模沒打好,大了要補填就十分困難,他說:“而今自 小失了,要被填,實是難。”
總之,在他看來,蒙養階段的教育非常重要,必須 抓緊抓好。二、要求慎擇師友 由于幼兒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弱,周圍的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很大,“習 與正則正,習與邪則邪。”
因此朱熹也與古代許多教育家一樣,強調在幼兒教育 中應注意慎擇師友。朱熹認為,對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擇幼兒的教師應自慎擇乳母開始。
因 為乳母與嬰幼兒接觸的時間較長,對嬰幼兒的影響也較大,作為嬰幼兒的最初教 育者,“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如何選擇乳母呢?朱熹提出的條件是:必選求 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為子師。
這是對乳母的要求,實質上亦是朱熹 期望兒童所應具有的品行。兒童稍長,除須慎擇教師外,還應開始注意培養兒童辨別是非、交游益友的 能力。
朱熹曾在《與長子受之》這封家信中教育兒子:“交游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至于如何決定交游的親疏,他指出:“大凡敦 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謅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 也。”
“益友”應近之,“損友”則應遠之。普通人家的子弟要善擇師友,對太子、皇孫來說,師友的選擇就更為重要。
作為晚年曾做過煥章閣等制并兼皇帝的老師的朱熹,對這個問題十分重視,他 說:“夫太子,天下之本,其輔翼之不可不謹。”至于皇孫,由于其“德性未 定”、“聞見未廣”,則“保養之具,尤不可不嚴。”
針對當時皇太子、皇孫師 友選擇不當的情形,他大膽地指出太子、皇孫左右的宮僚之選,不僅罕有稱其職 者,而且多有“邪佞、儇薄、阘冗、庸妄之輩”(朱熹:《戊申封事》,《晦庵 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本,卷11。)廁身其間。
認為如此疏略“輔養之 具”的擇取,“是猶家有明月之珠、夜光之璧,而委之衢路之側,盜賊之沖也,豈不危哉!”(朱熹:《己酉擬上封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 本,卷12。)同時勸告統治者,應效仿古之圣王教世子法,選拔端方正直,道術 博聞之士為太子師友,并盛贊賈誼在《保傅傳》中所說的話:“太子之善,在于 早諭教與選左右,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為天下的至理 明言,“萬世不可易之定論。” 三、強調學“眼前事” 朱熹認為:“圣賢之學,雖不可以淺意量,然學之者,必自其近而易者 始。”
(張伯行集解:《續近思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卷2,第46頁。)同時他還 說:“據某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代對教育重視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