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顏真卿書法作品欣賞
顏真卿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開元間中進士。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
德宗時,李希烈叛亂,他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終為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初學張旭,初唐四家,后廣收博取,一變古法,自成一種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
對后世影響巨大。他的書跡作品,據說有138種。
楷書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等,是極具個性的書體,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行草書有《祭侄稿》、《爭座位帖》、《裴將軍帖》、《自書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極其悲憤的心情下進入的最高藝術境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米芾《書史》:“《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于意外。” 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于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于時。
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提高其于書法界的地位。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
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人稱“顏體”。 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千百年來不朽的地位,顏真卿是中國書史上富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
他的“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顏真卿 顏真卿,字清臣,京兆長安人。
博學,工辭章。事親孝。
開元中舉進士,又擢制科。調醴泉尉,累遷殿中侍御史。
忤宰相楊國忠,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使司兵參軍李平馳奏。
明皇大喜,即拜戶部侍郎。肅宗即位靈武,真卿數遣使以蠟丸裹書陳事。
拜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為河北招討采訪處置使。至德二年,朝于鳳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
軍國之事,知無不言。為宰相所忌,出為馮翊太守,改蒲州刺史。
御史唐旻誣劾,貶饒州刺史。旋拜浙西節度使,召入為刑部侍郎。
李輔國銜之,貶蓬州長史。代宗立,起為戶部侍郎,除荊南節度使。
未行,改尚書右丞。尋除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封魯國公。
與元載不合,貶峽州別駕,改吉州司馬,遷撫、湖二州刺史。載誅,擢刑部尚書,進吏部。
盧<*木巳當國,益惡之,改太子太師。李希烈陷汝州,<*木巳奏遣真卿往諭,拘脅累歲,不屈而死。
贈司徒,謚文忠。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禮,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
天下不以姓名稱,而獨曰魯公。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
詩一卷。(百度國學) ●顏真卿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開元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
唐德宗時李希烈叛亂,宰相盧杞銜恨使真卿往勸諭,為希烈所留,忠貞不屈,被縊殺。顏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于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于時。
顏真卿為瑯琊氏后裔,家學淵博,工于尺牘。五世祖顏師古是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
顏真卿年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范。
顏真卿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慨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繁盛的風度,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美譽。
宋歐陽修評云:“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于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
朱長文也贊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顏體書對后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以后很多名家,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驗。
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之上再學習顏真卿而建樹起自己的風格。顏真卿的主要作品有: 1、東方朔畫像贊:《東方朔畫像贊》的楷書作品有兩件,其一傳為王羲之小楷,另一為顏真卿的大楷。
此碑額篆“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并序”,唐天寶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時年顏真卿四十六歲。蘇東坡曾學此碑,并題云:“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此碑為清雄。
字間不失清遠,其后見王右軍本,乃知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明人有云:“書法峭拔奮張,固是魯公得意筆也。”
2、祭侄文稿:行草書。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
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
二、求書法、國畫欣賞或者竅門之類的一些句子
如何欣賞國畫 對于一般人來說,能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么?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
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他們對于繪畫作品的欣賞往往過多借助“文學性”的描述。那么,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
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繪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嗚。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
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弦,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并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
像與不像僅僅只是作品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準。
那么,畫家們是怎樣來看畫的呢?就國畫而言,內行人看畫一般是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
內行人的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當然是抓住了實質,因為“神韻”就是一種高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的追求達到的目標。 當然,一般的人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繪畫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通過繪畫而訓練出來的一種“感覺”。
所以要很好地欣賞繪畫,還得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藝術修養。 但是,如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也許更能理解一些。
有人提出,藝術的欣賞需要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個階段,那么從這樣三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審美感知就是要求我們直觀地去感知審美對象,即藝術作品本身,我們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畫的是什么?畫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鮮明的或是灰暗的,線條是流暢的或是笨拙的,表現手法是工筆的或是寫意的等等,總之要自己親自地平心靜氣地進行直觀的感受。
第二步,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理解。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
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技巧的理解;對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考能力。 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畫的內容要表現什么?是怎樣表現的?所采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同時,透過作品的畫面,猜測作者的心思,是熱情地歌頌或是辛辣地諷刺;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
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到了這一步,藝術的審美欣賞并沒有完結,還有一個審美創造階段。
就是通過審美的感知和審美的理解后,在對作品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通過自己積累的審美經驗、文化知識、主活閱歷等進行豐富的聯想、升發開去,再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來。這樣,你才真正獲得了啟迪和教育,欣賞繪畫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
朋友們不妨用這種方法去欣賞中國畫(或其他繪畫),認真試一試,看能否有所收獲。
三、描寫書法的詩句
1,鄭板橋 《題竹蘭詩》日日臨池把墨研,何曾粉筆去爭妍。
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2,黃庭堅世人但學蘭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
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3,杜甫《飲中八仙歌》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4,李欣《醉后贈張九旭》張公性嗜酒,豁達無所營。
皓首窮草隸,時稱太湖精。露頂據胡床,長叫兩三聲。
興來灑素壁,揮毫如流星。5,李煥《贈零陵僧》張顛沒后二十年,謂言草圣無人傳。
零陵沙門繼其后,新書文字大如斗。興來走筆如旋風,醉后耳熱心更兇。
忽如斐旻舞雙劍,七星錯落纏蛟龍。又如吳生畫鬼神,魑魅魍魎驚本身。
鉤鎖相連勢不絕,倔強毒蛇爭屈帖。6,李白《贈懷素草書歌》吾師醉后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行。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
恍恍如聞魔雷驚,時時只見龍蛇走。7,韓偓《題懷素草書屏風》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
雖多塵色染,尤有墨跡濃。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
若教臨水照,字字恐成龍。8,王夢樓《快雪堂跋》曾聞碧海掣鯨魚,神力蒼茫運太虛。
問氣古今三鼎足,杜詩韓筆與嚴書。9,竇冀《懷素上人草書歌》狂僧揮瀚狂且逸,獨任天機摧格律。
龍虎漸因點畫生,雷霆卻避鋒芒疾。魚箋絹素豈不貴,只嫌局促兒童戲。
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少豁胸襟氣。長幼集,賢豪至,枕糟藉麴猶半醉。
忽然絕叫三五聲,滿紙縱橫千萬字。10,傅山《論書》未習魯公書,先觀魯公詁。
平原氣在胸,毛穎足吞虜。
四、欣賞書畫的語段100字
著名的美術史家鄭午昌說過:“綜觀中西繪畫,而尋其演進之次序,可分為四程,第一程漫涂,第二程形似,第三程工巧,第四程神化。”
有一點需要指出:在藝術作品的層次構成中,任何一個作品都必須具有前兩個層次,但又不能停留在前二個層次上(即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而應該盡可能地追求第三個層次,即藝術意蘊。作為最高層次的藝術意蘊,并不是每一件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的,某些偏重于娛樂性、功利性或紀念性的作品,常常不存在這一層次,或者說,難以達到第三個層次,但是,從總體而言,正是這些藝術作品中的這三個層次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其中,每一層次都有自身的審美價值,有的藝術作品或許只有其中某一層次比較突出,或者有獨創的藝術語言,或者有感人的藝術形象,或者有而十人尋味的藝術意蘊。
但是,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在這三個方面都卓有成就,并且將這三個層次完美融合為一個整體,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成為傳世不朽的藝術精品。(凡高的畫為什么開創了世界獨幅繪畫的最高售價?凡高為什么成為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后期印象派摒棄了自然的形,擺脫了“正常”、“有邏輯”的羈縛,發展成張揚個性的現代藝術。
凡高藝術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對熾熱情感的表現,他作品中的情感像 “火山的爆發”一樣,無比熱烈奔放、震撼心靈,在這一點上,以前的畫家,沒有一個畫家可以和他相比,正因為如此,他才永載史冊,成為一代風范,也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才開創了世界之最高售價。從許多成功畫家的成功奧秘中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畫畫,不能只畫真實,也不能停留在再現上,一定要畫出自己的情感,這是畫家成功的秘訣之一。)
the "rootless flowers, passive water."但是,中國畫在“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過程中,越來越喪失民族特色。幾年前,曾發生某畫家的布幕國畫被歸類到油畫展的事情,震驚了國畫界……于是產生諸如 “中國畫末路窮途”、“筆墨等于零”等悲觀論調。
一位愛好中國畫的以色列畫家說,中國畫應該是讓我們喜歡中國畫的人看起來還是中國畫。傳統的中國畫以寫意為主,擅長表現情感和意境,但在表現具體物象上較抽象。
“把西方的造型觀念融入到中國畫中,提高中國畫的表現范圍和能力,是今天從事國畫藝術的人所努力追求的。”中國美術協會中國畫藝委會主任、花鳥畫家郭怡宗認為,取長補短有利于中國畫適應時代發展。
但在發展過程中要防止中、西畫界限越來越模糊。不少中國畫與油畫在構圖、手法等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如果不被告知這是中國畫,僅從模糊的幻燈片中判斷,很自然地認為是油畫。
“這就是現今中國畫面臨的最大問題。”美術評論家劉曦林不無憂慮地說。
以中國畫為代表的東方繪畫和以油畫為代表的西方繪畫,都在各自的發展道路上創造了無數輝煌:但由于東西方在思維模式、哲學基礎以及美學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在繪畫上的不同十分明顯。
例如,盡管在繪畫之初,東西方都是用線條來描繪物象的,但在以后的發展中,西畫的“塊面”和中國畫在線條的觀念和使用上,有了巨大的差別:西方繪畫逐漸走上了科學寫實的道路,而中國繪畫則走上了寫意的道路:線條在兩個繪畫體系內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顯著的分野。著名學者彭吉象先生曾對中西繪畫的差異作了如下的概括:“如果中國繪畫尚意,那么西方繪畫尚形;中國畫重表現、重情感,西方繪畫則重再現、重理性;中國繪畫以線條作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繪畫則主要是由光和色來表現物象;中國繪畫不受空間和時間的局限,西方繪畫則嚴格遵守空間和時間的界限。
總之,西方繪畫注重再現與寫實,同中國繪畫注重表現與寫意,形成鮮明差異”。中國畫主要的特點是追求“詩情畫意”——狀物抒情與寫實主義繪畫的結合為基本創作風格,也是廣大民眾內心的審美追求,作者有感而發,受眾由景入情,生動傳神的細節刻畫成為雙方情感交流的信息載體。
.(例如:顧紹驊的中國山水詩意畫——《高士赴任圖》【賞析】高山仰止,瀑布飛瀉;頂天立地,壁立千仞;初春時分,樹木返青;朋友赴任,臨別依依;……峻巍的山勢造成動人心魄的效果,又仿佛從畫面上“傳出”飛瀑直下的轟鳴與寒風的掠過,交織在一起,使人感到自然造物之偉大。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有詩為證:俯仰不能去,如逢舊友同。曾因春雪散,見在華山中。
何處有明月,訪君聽遠風。相將歸未得,各占石巖東。
(唐朝?于鄴的《友人亭松》詩意)此畫采用以墨為主(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淺絳設色”、背面襯染的畫法,因此有“不傷筆墨”古樸、高雅的等特點。中國畫和油畫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1)中國畫出現的時間早于油畫,僅就成型的繪畫作品來說,中國畫是在東晉時期(約公元304-589年)成型的,油畫的成型至少要到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
(2)中國畫歷史遙追數千年,為中華傳統藝術之瑰寶。中國畫最大的特點是詩、書、畫、印的作品構成以及畫作本身含就的中華文化底蘊是別于西方繪畫藝術的最大特點;中國畫是集文學、藝術為一體的結晶、瑰寶。
因此,油畫是沒得比的。(3)中國畫。
五、顏真卿書法作品欣賞
顏真卿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開元間中進士。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
德宗時,李希烈叛亂,他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終為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初學張旭,初唐四家,后廣收博取,一變古法,自成一種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
對后世影響巨大。他的書跡作品,據說有138種。
楷書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等,是極具個性的書體,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行草書有《祭侄稿》、《爭座位帖》、《裴將軍帖》、《自書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極其悲憤的心情下進入的最高藝術境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米芾《書史》:“《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于意外。” 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于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于時。
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提高其于書法界的地位。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
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人稱“顏體”。 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千百年來不朽的地位,顏真卿是中國書史上富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
他的“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顏真卿 顏真卿,字清臣,京兆長安人。
博學,工辭章。事親孝。
開元中舉進士,又擢制科。調醴泉尉,累遷殿中侍御史。
忤宰相楊國忠,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使司兵參軍李平馳奏。
明皇大喜,即拜戶部侍郎。肅宗即位靈武,真卿數遣使以蠟丸裹書陳事。
拜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為河北招討采訪處置使。至德二年,朝于鳳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
軍國之事,知無不言。為宰相所忌,出為馮翊太守,改蒲州刺史。
御史唐旻誣劾,貶饒州刺史。旋拜浙西節度使,召入為刑部侍郎。
李輔國銜之,貶蓬州長史。代宗立,起為戶部侍郎,除荊南節度使。
未行,改尚書右丞。尋除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封魯國公。
與元載不合,貶峽州別駕,改吉州司馬,遷撫、湖二州刺史。載誅,擢刑部尚書,進吏部。
盧<*木巳當國,益惡之,改太子太師。李希烈陷汝州,<*木巳奏遣真卿往諭,拘脅累歲,不屈而死。
贈司徒,謚文忠。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禮,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
天下不以姓名稱,而獨曰魯公。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
詩一卷。(百度國學) ●顏真卿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開元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
唐德宗時李希烈叛亂,宰相盧杞銜恨使真卿往勸諭,為希烈所留,忠貞不屈,被縊殺。顏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于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于時。
顏真卿為瑯琊氏后裔,家學淵博,工于尺牘。五世祖顏師古是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
顏真卿年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范。
顏真卿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慨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繁盛的風度,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美譽。
宋歐陽修評云:“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于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
朱長文也贊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顏體書對后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以后很多名家,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驗。
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之上再學習顏真卿而建樹起自己的風格。顏真卿的主要作品有: 1、東方朔畫像贊:《東方朔畫像贊》的楷書作品有兩件,其一傳為王羲之小楷,另一為顏真卿的大楷。
此碑額篆“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并序”,唐天寶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時年顏真卿四十六歲。蘇東坡曾學此碑,并題云:“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此碑為清雄。
字間不失清遠,其后見王右軍本,乃知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明人有云:“書法峭拔奮張,固是魯公得意筆也。”
2、祭侄文稿:行草書。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
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事后魯。
六、名家書法對聯精品欣賞新年
天下第一經典名聯的對聯作品,你慢慢欣賞吧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
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
趁蟹嶼螺州,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萍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
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
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七、精品中國畫欣賞是怎么樣呢
1、中國畫的題材是非常廣泛的,無論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比如說是花花草草,樹木果實等等,還是我們周邊的人物、山水和風景,目之所及心之所想都是畫家們筆下最好的題材,所以我們常常能夠看到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中國畫。
下面的這幅中國畫,顯然就是一副針對于我們生活中的果樹繪制而成的一幅國畫,在作品中我們能夠清楚的看到豐碩大果實因為實在是太過的結實和繁多已經壓彎了果樹的枝椏,呈現一個向下墜的趨勢,這明顯的就表現出豐收的喜悅,是一副上好的中國畫精品。 2、歷來很多畫家都特別的喜愛花卉,所以也常常會描繪花卉,二則其中又以牡丹花、芍藥花最為畫家們喜愛。
牡丹國色天香,是我國有史以來非常著名的花卉之一,所以一直就是畫家們鐘情的對象。但不是所以畫家都能畫出牡丹花的神韻來的。
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花不同于其他植物花卉,其雍容華貴,艷觀八方,是非常大氣美麗的花卉。 中國畫牡丹花,花的神韻是最為重要的,而在下面的這幅畫作當中,牡丹花開的正艷,鮮紅的顏色和周圍的綠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看起來非常的出彩。
3、人物畫自然也是中國畫當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在很多畫家的作品當中,我們常常能夠看見各式各樣的人物,她們或者是老人,也或是年輕人也或是小孩子,她們長著不同的臉,有著不同的神情,做著不同的事情,表達了畫家們不同的心里感想。
而在下面的這幅中國畫當中,大家能夠明顯的感受到的就是一種閑適。人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將躁動的心平靜下來,而在下面的這幅中國畫當中,一股寧靜的感覺就普遍而來。
畫中的老者和小孩神情都是那么的松弛,在靜靜的環境里品味生活,這是多么好的事情。 結語:中國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著我國的文化色彩,是我們當代子弟應該學習和傳承的東西,所以閑暇時光看看中國畫,陶冶一下情操是很值得的。
八、求書法鑒賞論文一篇
顏真卿(公元709--785),祖籍瑯琊臨沂孝悌里(今山東省費縣方城諸滿村),字清臣,唐代杰出的書法家、政治家、軍事家,歷事四帝,官到吏部尚書、太子太師,曾與從兄顏杲卿聯合起兵抗擊安祿山叛亂,功勛卓著;后被叛將李希烈所殺,壯烈殉國。
生前以功業節操獲封“魯郡開國公”,身后被追封為“司徒”,謚號“文忠”,世稱“顏魯公”。 是繼“書圣”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偉大的書法家,是唐代新書體“顏體”的創造者,世稱“亞圣”。
在書學史上“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蘇軾曾有“詩止于杜子美,書止于魯公”一說。
“點如墜石,畫如夏云,勾如曲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節有態,筆力雄強,沉著端莊”是其書法的獨特風格,其墨跡有200多種,雖經千年滄桑,至今仍有大量流傳。 他那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千年來深為海內外華人和漢學友人所共仰,其墨跡成為后人學書的典范樣本,是祖國傳統文化寶庫中光輝燦爛的瑰寶。
為弘揚歷史文化,繼承顏真卿的愛國思想和書法藝術遺產,費縣下大力氣挖掘、征集、整理了費縣瑯琊顏氏發祥地、瑯琊顏氏始祖和顏真卿的大量有關史料,縣委、縣政府于1994年2月成立了“費縣顏真卿研究會”,積極開展了一系列的宣傳、研究和對外聯絡活動。 先后籌資在縣城建塑了顏真卿大型漢白玉雕像,舉辦了兩次顏真卿故里書畫展,整理出版了《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碑帖,修復了《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碑,修復了顏林、諸滿“孝悌里”牌坊和“雙忠橋”。
1997年,費縣又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顏真卿學術研討會,會后編輯出版了論文集《翰墨忠烈顏真卿》,編輯出版了中國第一部《顏真卿志》。 自書告身 《自書告身》楷書墨跡,傳為顏真卿自書,是顏真卿晚年的名作。
共386字。有人疑為偽托。
今藏日本中村不折氏書道博物館。 其書法蒼勁謹嚴,沉穩厚重,字里行間可體會出顏書行筆的氣韻和結體的微妙變化,。
詹景風稱此書:“書法高古蒼勁,一筆有千鈞之力,而體合天成。 其使轉真如北人用馬,南人用舟,雖一筆之內,時富三轉。”
董其昌謂:“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絕少。” 爭座位帖 《爭座位帖》亦稱《論座帖》,《與郭仆射書》,為顏真卿行草書精品,唐廣德二年(公元764)顏真卿寫給仆射郭英又的書信手稿。
行草書,傳有七紙,約64行古時。 “鄉里上齒,宗廟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
然而郭英又為了獻媚宦官魚朝恩,在菩提寺行及興道之會,兩次把魚朝恩排于尚書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為此顏真卿引歷代及唐代成規抗爭之,寫下此長信。
此稿系顏真卿因不滿權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的作品,故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 許多字與行還寫得豪宕盡興,姿態飛動,虎虎有生氣。
似乎也顯示了他剛強耿直而樸實敦厚的性格。宋代米芾在《書史》中說:“此帖在顏最為杰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書。”
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詞句間,本不著意于筆墨,卻寫得滿紙郁勃之氣橫溢,成為書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后世以此帖與《蘭亭序》合稱“雙壁”。 蘇軾曾于安氏處見真跡贊曰:“此比公他書猶為奇特,信手自書,動有姿態。”
顏家廟碑 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右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君廟碑銘并序》,楷書,顏真卿撰文并書。唐建中元年(公元780)七月立,碑存西安碑林。
碑四面環刻,碑陽24行,行47字。 碑陰同兩側各6行,行52字。
額篆書“顏氏家廟之碑”六字,為李陽冰書。是顏真卿為其父顏惟貞所立,記載家族世系情況。
此碑是顏氏七十二歲時作,筆力雄健、結體莊密。隋代與初唐的楷書,多以運指為長、結字左緊右舒,呈欹側之勢。
顏書則加強了腕力的作用,巧妙運用藏鋒和中鋒,形成力透紙背的效果。 又橫輕豎重,似有立體感覺。
顏真卿正書,橫畫端平,左右豎筆略呈向內的弧形,這不僅造成莊重感,而且使整個結構圓緊渾厚,富有強大的內在力量。這一切都是突破舊格局的創新。
《顏家廟碑》是“顏體”的典型之作,也是他傳世碑刻中最后的巨作。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精品書法作品欣賞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