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詞,關于“千秋萬歲”
[ti:千秋萬歲]
[ar:沙寶亮]
[al:千秋萬歲ep]
[by:盛胡兵]
千秋萬歲-沙寶亮
qq519376020
侯鳥南飛馬蹄向北
春夏秋冬隨風更替輪回
英雄不歸美人垂淚
仰望蒼穹流星在下墜
千古風流東逝水
多少動人詩篇成飛灰
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雪千堆
長江水酒一杯
飲距少豪情多少淚
笑看風雨我自陶醉
生一回死一回
身后多少功名多少罪
只有真情千秋萬歲
那應該沒有了,我查了很多也沒發現別的
2.描述放空的古文、詞句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別賦》 金石震而色變,骨肉悲而心死。--《別賦》 置酒欲飲,悲來填膺。
千秋萬歲,為怨難勝。--《恨賦》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
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
悁悁心目,寢寐見之。布奠傾觴,哭望天涯。
天地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兇年,人其流離。
嗚呼噫嘻!時耶?命耶?從古如斯。為之奈何?守在四夷。
--《吊古戰場文》 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離而從橫。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
揄長袂以自翳兮,數昔日之 殃。無面目之可顯兮,遂頹思而就床。
摶芬若以為枕兮,席荃蘭而茝香。 --《長門賦》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
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
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洛神賦》。
3.猜字謎語大全:千秋萬歲名
如圖——
1、千秋萬歲名(打一金融詞語)
謎底:長期存款
2、千秋萬歲名(打一字)
謎底:蒂
“千”和“秋”都可以表示“秋千”。于是,“秋千”扣“艸”(象形法),嗯,“艸”中的“一”代表板,“||”表示兩條繩呀。
“萬歲名”扣“帝”,萬歲指皇帝。
于是,謎語“千秋萬歲名”可以理解為:“艸”和“帝”的組合,即得謎底為“蒂”字。
3、謎面:千秋萬歲名 (打一作家)
謎底:古龍
4.了卻天下事,千秋萬歲名什么意思
“蹉跎十年寒窗冤,百無聊賴倚闌干。
書成墨干無人寄,素手拈箋望云天。身有沉疴常臥榻,心無城府卻纏綿。
東城楊柳吐新枝,西山深處有炊煙。鬧市紛擾我落寞,竹籬把酒度華年。
位卑未敢忘憂國,可恨不貪不做官。秋風秋雨秋寂寥,花開花落花無言。
攜鋤牽牛弄稼穡,閑暇詩酒做常伴。深羨淵明掛冠去,人間不見桃花源。”
看到這首佚名作的《文人無用》詩你做何感想?是否和我一樣感慨萬千?雖不及其境界之高、寂寥之深,但同為操持文字的人,對“百無一用是書生”,有心坦胸向天問。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人呢?《尚書》里面是這樣定義的:文人,乃文德之人。
而《大學》里也闡述:文人是創造文化的道德高尚之人。殘籘蘅湘在《文人那些事兒》里說得在他看來,文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一個充滿著力量和散發著巨大影響力的弱勢群體。
這里面包括著哲學家,比如孔孟;文學家,比如李白韓愈;甚至某些政治家,比如王安石張居正;以及一些軍事家,比如岳飛。而更廣義點的,可以說是武人之外的讀書人文化人。
當然,這種劃分似乎有點絕對。沒錯,可就如對于第三產業的劃分一樣,實在沒有更完美的區分方法了。
前者定義得太狹隘了后者又定義得太廣泛了,還是著名詩人、作家、評論家張修林在《談文人》一文中對“文人”作得定義比較中正:“并非寫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著創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寫作者。
嚴肅地從事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懷的社會科學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說,文人是追求獨立人格與獨立價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會和人性的人。”如果把會把弄幾篇文字的人都稱文人,那文人和大眾又有何區別。
不管是強勢的還是弱勢的,不光看他的人更要看他的文,是否在為人類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是否能為我們的精神領域別開生面。 定位好了文人的立足點,我們就可以展開關于“文人是否無用?”一說。
人有強勢、弱勢之分,文人亦同,看文人弱勢的一面:從實用的角度來說,“百無一用是文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文人舞文弄墨,圖個啥。而且,文人的字能賣多少錢?煮字療饑療得是什么饑?大多是望梅止渴。
歷史上被搬出來的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家等名文人,有多少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曹雪芹一代文豪,可是連老婆兒女都養不活,成天生活在多愁善感里,遇到困難,只有悲哀的余地,而無解決的良策,文人的悲涼處境不光是一個時代的悲哀,也跟文人自身特性有關,不是說“命運決定于性格與偶然”嗎!文人有很多的劣根性,比如有的清高喜歡鉆故紙堆、有的閉塞象牙塔里撫今追昔不問世事、有的眼高手低光說不練傻把式。文人的習氣習慣講古論今,說長道短,懷才不遇悲秋風,憤世疾俗先天下之憂而憂,大義凜然養吾浩然正氣。
但真正大事來了卻如葉公好龍又容易臨陣脫逃,或者不堪一擊。總之,名正言順的事都被文人占盡了,而好處卻被奸人撈走了,文人往往落得為他人做嫁衣,自嘆安得廣廈庇寒士的結局。
這些都造成令文人茫然弱勢的一面。為何自古才德兼備的文人風光的少之有少,又有多少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相反小人得志,奸臣當道的層出不窮。 文人真的無用乎?李白不是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嗎,文人至少有點書本知識和寫作能力。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看李杜斗酒詩篇開盛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謅,你能說文人無用乎?學而優則仕,窮獨善其身,達兼濟天下,出世入世不枉為人,你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但你能舉其一害誤國誤民嗎?李煜是南唐的亡國之君,只能說他志不在于此,李煜的寂寞是那個動蕩年代的悲傷,與己有干,與人何尤?”。
《人間詞話》中有批語:“詞至李后主,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他的小國雖亡,但他卻開一代婉約詞風,你能說孰優孰劣、孰失孰得? 人生而皆寂寞,文人尤甚,寂寞不排遣空虛自會難耐,看到一篇《細雨閑花皆寂寞文人英雄應如是》,此文是2007年高考滿分作文,開篇一句“寂寞是一根斷了的紅線,有心人緊緊抓著它,默默等待另一頭的牽線人,即使那人早已遠去。”
接著文中從“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唐??劉長卿《送士元》的詩展開歷數自古文人的寂寞心境與人生,當說到林則徐和韓愈,他們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學上的作用。
“林則徐被貶伊犁,他的寂寞豈是常人能及,但他卻高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造福了一方百姓。
韓愈被發配潮州,愛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嘆卻化為了治國的動力,他在那個邊遠小城興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擁戴,那潮州的山水竟盡姓了韓。”
我徹底感動了,不是所有的文人都光知道悲天憫人,自怨自艾,更多的懷有經世之才的文人,努力突破人生的瓶頸,超越自我,正如此文作者說的——他們的細雨不止于沾濕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潤了一方水土;他們的閑花也不止于鋪滿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護花。”他們的紅線那端,是蒼生百姓!他們將寂寞化為動力,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也許他們一生都難以遂愿,但他們引領。
5.有關去世的詩句
陶淵明的《擬挽歌辭三首》
詩很長,但最后四句很出名,如下: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原詩如下: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良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嘗以瑤觴千秋萬歲關聯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