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教低年級的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積累詞語
一、利用多媒體理解詞語。
在低年級的一些課文中,有些詞語難以用語言來描述清楚,但借助形象的課件圖片演示,就能讓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低年級學生知識面窄,理解力差,課文中有些詞語單靠靜態的圖片也無法讓學生理解,因此在靜態圖片的基礎上,讓畫面化靜為動,演繹詞語的意思,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那么,利用多媒體自身的優勢輔助教學,就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理解詞義的方法。在許多情況下,詞語的意思可以從上下文中揣摩出來。一些新詞在出現時,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詞意,觸手可及,理解這些詞語時,就要教會學生邊讀邊思考。如《將相和》一文中“負荊請罪”前文有“于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又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張冠李戴”一詞前有“……有時候還把這個人做的事安在那個人身上。”都可以直接感知詞意,理解詞語。
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既是最常用的理解詞義的方法,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理解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能經常進行引導,不僅能使學生對詞義有確切的理解,而且能逐步培養學生根據語言環境理解詞義的能力。
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詞語。
生活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學生每天都接觸生活這個大語文課堂。課上并不是空著腦子進入課堂的,他們也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我們在鉆研教材時不難發現,課文中的詞語所反映的事物有的是學生經常接觸到的,只要聯系生活實際,意思就很容易理解。那么,我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要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意識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借助學生生活經驗理解詞語這是一條很好教學途徑。
例如,在教學課文《小抄寫員》一課,有這樣一句話:“他(敘利奧)寫到一百六十張,算起來值兩角錢了,方才停手,把筆放在原處,熄了燈,躡手躡腳回到床上去睡。”啟發學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躡手躡腳”的行動?從而,使學生把自身的感受與詞語的意思聯系起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還可以引導學生用熟悉的、淺顯易懂的口語去解釋書面語言,用普通話去解釋方言。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準確地理解詞語的意思。
四、比較辨析中理解詞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并不深奧,卻用得準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比較、辨析的方法增強語感,意會詞義。例如《我的戰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戰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鐘”一句中的“才”則是表示時間短。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對詞義的理解升華到對句子的理解、對中心的把握上來。比較法理解詞義,是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2.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四字詞語積累和特殊短語復習
1、在括號里填上正確的關聯詞語。
①( 只有 )多讀多練,作文( 才 )會進步。 ②( 即使 )風吹雨打,我們( 還 )要堅持到校學習。
③雨來( 寧愿 )犧牲生命,( 也不)泄露秘密。 ④(不僅 )要努力讀書,(而且 )要關心政治。
⑤(無論 )走到哪里,他( 都)聽到樂聲。 ⑥( 因為 )我倆住得很遠,( 所以 )不常見面。
⑦( 即使 )困難再大,我們(也 )要按時完成任務。 ⑧(如果 )你答應去,( 就 )該準時去叫他。
⑨( 即使 )別人的意見不對,我們(也 )要虛心聽取。 ⑩弟弟( 雖然 )年紀小,( 但是 )很懂事。
2、加上適當的關聯詞語,把兩個小句合成一句話,使句子更簡潔。① 小華的字寫得很快。
小華的字寫得很好。(既。
又)② 革命的道路上有千難萬險。 千難萬險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雖然。但是)③ 我們多趕幾里路。
我們要去看一看精彩的武術表演。(即使。
也)④ 你沒有告訴我。 我知道了。
(雖然。但是)⑤ 我們發動群眾。
我們很好地完成上級交給我們的任務。(只要。
就)3、從下列句中關聯詞使用的正誤,錯誤的在原句上改正。① 無論石塊有多重,小草都要從下面鉆出來。
( )② 既然同學們信任你,那么你應該勇敢地接受這份工作。( )③ 因為太陽離地球太遠了,所以我們并不感到它有那么熱。
( )④ 這件好事不是李曉華做的,就是我的同學張曄做的。( )⑤ 只要平時從嚴從難地刻苦訓練,就能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 )⑥ 魯迅先生不僅是偉大的文字家,而且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 )⑦ 山上開滿了杜鵑花,無論花朵還是葉子,都比盆栽的顯得有精神。
( )4、用關聯詞把兩句話連成一句話。①、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
人們會責備他。(如果。
就)②、偉大的父親沒有灰心。 他相信兒子一定活著。
(因為。所以)③、父親新辟的菜園被暴風雨沖得一干二凈。
父親沒有氣餒。(即使。
也)④、普通的農家沒有新鮮的蔬菜。 像嬰兒斷了奶。
(因為。所以)⑤、你帶路帶得好。
我把這個小東西送給你。(因為。
所以)⑥、我們是中國人。 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因為。所以)⑦、我們沒有見過面。
我們媽媽卻接到過您的問候。(雖然。
但是)⑧、春天綠茵茵的草地。 有盛開的鮮花。
(不僅。而且)⑨、我家經濟拮據。
我們生活很快樂。(雖然。
但是)。
3.如何培養學生養成積累好詞好句的良好習慣
1. 朗讀中豐富積累 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
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反復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重視誦讀,是傳統語文教育的寶貴經驗,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葉圣陶先生更是諄諄告誡: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這些真知灼見揭示了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學習語言,就得多讀。
葉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讀稱為“美讀”,并指出,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在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因而、教師要注意引發學生在朗讀中動情,主動積極地積累語言。
如:《國慶節的晚上》一課,景美文美,它以優美的筆觸,描寫了國慶節晚上天安門廣場美麗的景象,尤其是描寫焰火形狀的幾句話,焰火一個接一個,像一顆顆流星,像一朵朵菊花,像一串串珍珠,像一掛掛瀑布……讓人宛如置身在美麗的焰火中,大人看了也覺喜愛,更何況是小朋友呢?我就先讓小朋友自由讀這段話,說說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再把喜愛的感覺讀出來,挑戰讀,配上動作表演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學生融入了優美的文字中,在感情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課堂上,我常引導孩子們在自讀自悟、邊讀邊思、合作交流中積累喜歡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鼓勵他們把課上積累的東西收集在《積累本》中。每學完一單元進行交流,并開展評比活動,激發孩子們閱讀和積累的興趣。
積累的東西多了,寫起來就能得心應手。 2. 背誦中沉淀積累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人讀書,歷來是讀過來背過去的,讀背得多了,肚子里裝滿了詩詞文章,就逐步掌握了讀寫規律和方法。背書的過程,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儲備語言營養的過程。
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佳作,是積累語言材料的必要途徑,也是培養語感的一種重要方法。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人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材中的兒歌、短文瑯瑯上口,語言淺顯易懂,通過背誦,讓學生不斷充實語言庫存。
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就更高了,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形成能力。在指導學生背誦的時候,我告訴學生,讀到能背下來時不要停下來,應再讀幾遍,這樣才能記得牢,背誦后忘得最快的是開頭十幾天,因此,在熟讀成誦后隔三差五就要復習一下。
平時,我也經常進行情境訓練,以便對背誦的內容進行運用、鞏固。如《一粒種子》,種子鉆出地面以后,會看到什么?學生就把前一課曾經背誦的內容自然而然地復述了出來:種子看到了在雨中穿梭的燕子;種子看到了綠色的柳葉,紅色的桃花;種子看到了一條清凌凌的小河,河里的魚兒歡快地搖動著尾巴……曾經背誦過的內容頃刻間變成了自己的語言自如地運用起來,多么優秀的學生!所以,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一定要鞏固背誦,沉淀積累。
背誦有助于學生積累詞語,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優秀的詩文作為一種語言的藝術,像一泓清泉流進學生們的心田,像一曲牧歌回蕩在學生的耳邊。
長期背誦一些優秀詩文,能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3. 在語言環境里積累 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中十分強調語言的積累,“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決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也學不好語文。”
寫作的基礎正是閱讀和積累,即不但要廣泛閱讀,還要懂得積累。 在語言環境里積累,相對于孤立的積累,在課堂上更適合運用這種隨文積累的方法,就是隨著課文出現及時理解記憶,并運用,如二年級下冊第12課《北京亮起來了》里面好詞十幾個之多,成語“川流不息”“煥然一新”“光彩奪目”等,我指導在理解課文過程中理解了成語意思,并且要求用這些成語造句子,從積累到運用,一氣呵成。
還有類似“彎彎的月亮、蒙蒙的細雨”的詞組,馬上進行練習和應用,這種隨文的積累會更深刻地印在腦海里。 4. 運用中內化積累 **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指導學生靈活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語言積累的有效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運用遷移的練習點,指導學生有機積累語言,沉淀語言素材。學生有意識地運用已有的語言,是深化積累的最佳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把握合理時機,設計靈活的形式,讓學生練習說話,使學生把學到的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沉淀積累。如古詩《所見》,插圖上牧童坐在牛背上唱歌的圖畫,讓學生說說誰在哪里干什么?學生說一個小朋友坐在牛背上唱歌。
于是我告訴他們像這種放牛、放羊的孩子稱為“牧童”,他在干嗎?我再請學生來說一句話,學生說得很規范: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唱歌。顯然,他們已經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并能正確地運用。
魯迅先生也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
在語言積累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廣泛。
4.小學生低年級怎樣理解漢字詞語的意思
小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有: 1、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這是理解詞語的重要手段) 2、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3、通過想象理解詞語 4、查找工具書理解詞語(工具書包括字典和書下注釋) 5、運用動作理解詞語(此方法適用于低年級) 6、采用詞語說話理解詞語 7、通過感情朗讀來理解詞語(如果學生讀出了相應的語氣,也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 ?8、還有找近義詞、說反義詞、換詞語等方法理解詞語。
? 低年級語文詞語教學方法: 詞語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語言單位,文章中的許多詞語都是作者精心挑選,反復推敲而來的,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折射著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簡單地以詞解詞,應該根據詞語的不同特點,采用各種方法,多方面全方位地對詞語進行朗讀、理解、感悟,并以此為切入點,加深對文本的體會。
下面我結合一些教學實踐談談低年級詞語教學的幾種常用方法。 一、聯系上下文幫助會意。
這是學生學習詞語最基本的方法。兒童學習語言是一種無意識的印象記憶,他們把各種語言現象常常是以完整的語言模式接受下來。
例如父母說的某一句話,反復說了幾遍,他們就能在另外的場合把這句話給自己派上用場,復述出來。義務教材基于這一觀點認為漢字的教學不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同樣的道理,詞語的教學也不能脫離具體可感的語言環境,應該在課文的閱讀過程中進行。
對于新接觸到的詞語,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的來回的閱讀過程中,通過聯系上下文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大到一本書,小到一個詞語,道理都是一樣的。而且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大量的課文與課外讀物的的閱讀過程中獲得大量的詞語。
大綱明確要求“要逐步培養學生結合上下文加深理解詞義的能力”。要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習慣,每學一個詞語都要讀讀課文出現詞語的句子,并結合上下文去思考、體會它的意思。
如:“江上架著一座鐵橋”的“架”和以前學過的“吵架”、“打架”、“一架飛機”有不同的含義。 二、借動作、表情幫助釋義。
做動作、表情是一種理解詞語的好辦法。學生對一個詞語的理解除了含糊性外,還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和表情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做動作、表情讓學生領會詞語的意思。例如:上學期梁佩紅和簡志麗兩位老師執教的《比本領》一課,她們緊緊地抓住了文章的訓練點,重點理解能表現梅花鹿和金絲猴心理變化的詞語,“得意洋洋、垂頭喪氣、團團轉”。
老師組織了兩輪表演,盡管第一次表演學生兒戲般地簡單了事,但在評價當中卻能說出哪個環節表現不足,于是第二次的表演就更生動了。既激發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只有合作才能干好事情”這個道理的理解。
三、一字多詞實現詞語的積累。 積累詞語、豐富詞匯,對小學生來說有很大意義。
它不僅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文章,而且對提高寫作水平也有很大幫助。豐富的語匯,為語言的表達提供了堅實的客觀基礎。
口頭組詞訓練是積累詞語的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在生字教學中,我一般都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好生字,學生字時進行口頭組詞比賽。
每當這個時候,學生表現特別活躍,一個生字能組幾個甚至十幾個詞,其中還有很多成語,例如“現” 的組詞有:現金、現在、發現、現有、……“屋”的詞語有“屋子、房屋、屋頂、新屋、愛屋及烏……”我選了幾個常用的寫出來讀幾遍。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會有學生提出來,理解之后,學生的詞庫中又多了一些他們書本上沒有的詞語。
四、用詞說句話,實現詞語的運用。 西方有句名言:“只有打鐵的人才能成為鐵匠。”
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意義。讓學生在說話、造句的過程中理解并學會運用詞語,也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詞語的一種方法。
閱讀和說話,是具體語言環境的兩個不同方面。一個詞語讓學生多造幾個句子,可以幫助學生形象生動地理解這個詞語幾個方面的意義。
因此在閱讀文章或者講解詞義時、比較詞語時,都可以進行造句訓練,這也是學習詞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記得上《燕子媽媽笑了》這一課時曾經出現這樣一段小插曲,在讀了課文看了圖片以后,我以為學生能領會“躺”和“掛”意思,于是要求用這兩個詞語各說一句話,問題就出來了,有一個學生居然說:“我把爸爸掛在椅子上。”
在座的老師都笑了。說真的,這是我始料不及的,在我們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詞語,學生表面上是能了解,可實際上到了運用這關頭才能看出是否能夠掌握。
五、詞語替換實現方法的指導。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一些不大理解的詞語,可教給學生找近義詞,采取替換的方法來理解。
如“這是油田逐步形成的奧秘。”這一句中“奧秘”這個新詞難以理解,如果指導學生找出它的近義詞“秘密”,就會豁然開朗。
詞語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很多,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理解,還要讓學生學會積累,并會運用。“理解——積累——運用”這一詞語教學模式,雖然看似有些老套,但只要我們為它注入新的內容,還是可以獲得有效的成果的,為閱讀與寫作。
5.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怎么進行語用訓練
一、常用方法
1. 利用文本中的“空白點”,培養想象能力及發散思維能力;
2. 利用文本“言已盡意未猶”的結尾,指導續寫;
3. 尋找文本的“矛盾沖突點”,培養質疑能力與思辯能力;
4. 從文本的插圖入手,培養觀察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
5. 抓住文本有特點的語言形式,指導學生仿寫,培養書面表達能力;
6. 指導復述,培養概括能力;
7. 指導表演讀,提高朗讀能力
……
二、實施依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前言”的“課程性質”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正所謂學以致用。
6.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難點
輔導年輕教師寫教案,說課試講課,他們問的最多就是怎么才能抓住文章的難點和重點。
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突破重點和難點呢?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總結、摸索。我認為。
一、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抓準教材的重難點。 小學語文教學,要使學生不僅長知識,還要長智慧,培養學生肯于思考問題,善于思考問題。
做為一位語文教師,要明確這一目的,把我們的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學生智力上,著眼于培養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學會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識途。我感到,要把語文之路探清認明,唯一的辦法就是深鉆教材,抓住各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備課時既能根據知識的特點,又能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精心設計,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就為教學時突破重點和難點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二、講細講透難點,發揮優勢突破重點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
然而,當信息技術與之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老師口諾懸河的解說,手舞足蹈的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比如,語文第一冊識字教學中有很多字理的演變過程,如果單純地用書中插圖讓學生感受這種些字的變化過程,形式單一,孩子們的直觀感性也不強,印象自然不會深刻,在“子”,“云“等生字的學習中利用信息技術,形象直觀地演示這些字的演化過程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
三、學練結合訓練點,突破重點、難點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而素養的提高、能力的增強,關鍵在一個“用”字。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現,在運用中創造,這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特別是識字教學是重點的一年級,學生剛則接觸小篇幅的文章,對于字詞的積累是重點,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中的好詞,積累語句,在學習《梅花魂》一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全文,想一想,文中出現了幾個場面?這梅花魂指的什么? 外祖父為什么那么喜愛梅花? 學生在學習中有了方向,就會帶著問題思考, 尋找答案,感悟課文。 我們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的訓練途徑,從學生“學”的實際出發,抓住訓練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整合,提高課堂容量,加快教學節奏,刪繁就簡,將節約出的寶貴時間還給學生,將語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還到學生的手上,讓其自由進入運用的廣闊天地,找到自身語文能力的不足之處,體驗到成功與進步的喜悅,獲得增強語感能力、養成積累習慣、促進語文知識向語文能力轉化的“原動力”,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教師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認真研究教學 方法,深鉆教材內容,并結合學生實際,把握教材內容,弄清重點、難點,深刻理解教材意圖,合理安排教學環節,精心設計課堂設問,方可找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和最佳途徑。
7.如何進行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制定的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教師正確領會閱讀教學的要求,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我認為做好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x0d一、注重朗讀,通過朗讀來培養學生自主感悟、理解課文的能力.\x0d新的《課標》在各階段目標的閱讀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語文教學課堂充滿活力,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課堂上的朗讀,學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學到了閱讀的方法.\x0d講解和朗讀是閱讀課教學的兩大板塊,徐世英先生就講解和閱讀做出了很好的詮釋,他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推平,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所以在進行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應該非常注重朗讀的指導.在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讀書的過程中自悟、自得的.在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技術性指導,引導學生入境入情,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課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動情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體會到的情感.二、運用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x0d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來進行,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是學習的第一步,學生在學習中首先要主動地進入到學習情境中來,這樣就要求授課教師發揮好引領作用,使學生樂學、好學;合作是學習第二步,在遇到學習中的困難之處,就可以采用這種學習方法,可以有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小組合作等等多種形式,不要只拘泥于一種陳腐不變的模式;探究是學習的更高一層,這是對學習中的某一問題進行有目的的研究學習.能有效地利用好這三步學習方法將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x0d通過朗讀,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在領悟文章內容這一階段就應采用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放開手,讓學生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去,使學生對課文有深一層的領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閱讀的課堂上,教師不能一味地教給學生知識,要允許學生質疑、提問,體現其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能獨立完成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不要給過多的指導;不能獨立完成的內容,可以通過合作來解決,加之教師的適時指導來完成.這樣既改變可以往課堂學習方式單一、沉悶的弊端,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放松心情,在愉悅的環境中進行領悟.但在這一階段一定要注意:合作不只是簡單的幾次討論學習就算完成,有研究就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不要研而無果.\x0d三、通過閱讀教學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x0d語文課就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課,學生正是通過閱讀課文,學會讀書,學會作文.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應該以詞句為重點,可以借助表演、實物、動作,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詞句的意思.對于那些比較優美的詞句可以鼓勵學生背下來.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詞語積累,還為今后的寫作文,寫日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x0d新課改的“注提”教材在低年級段所選擇的閱讀課文多數是語句通順流暢的課文,或者是童話,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對一些語句優美的課文,在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多讀,讀后嘗試背誦.低年級的孩子的記憶力還是非常好的,有時都會出乎的你的意料.要充分利用好學生這個年齡段的特點,為學生今后的語文修養打好堅實的基礎.在教學實踐中當遇到比較優美的篇章句段時,我就嘗試讓學生背誦,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多數學生在寫小作文時就會經常用上以前學過的詞語和優美的句子,書本知識就慢慢地變成了自己的知識積累了.新的教師應該有新的理念,明確教師應該是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學習,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應用自己的知識解決問題.\x0d閱讀課的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頭戲,只有做好閱讀課的教學才能更好的進行其他語文素養的培養.在實際操作中,還會有更多好的辦法,只要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和學習語文能力的提高,我們不妨都可以進行一下嘗試和運用,更好的來進行語文閱讀課的教學.。
8.淺談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詞匯教學
從教以來我一直教小學語文,如何提高字詞教學有效性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們所說的字詞教學,不應該僅僅只是識字教學,而應該是貫穿各年段的語文教學之中,在識字、閱讀、習作中,都能體現字詞教學。課程標準中對字詞教學提出了多維目標要求,先是喜歡識字學習興趣和學習情感,養成主動識字的學習習慣,再是獨立識字的能力,理解詞句、積累詞句的能力,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能力等等。
字詞教學,體現的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教學。心理學家認為,學習的最佳動力是對所學的材料的興趣。
有興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愉快的學習,不感興趣,就不想學習,即使勉強的學習也會感到是沉重的負擔。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成了提高字詞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字詞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段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在教學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下面談談我的一點淺見:一、激發學生識字興趣,養成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興趣是一切學習的最佳動力。
日常生活是一個廣闊而充滿活力的學習漢字的天地,作為低年段的老師應鼓勵學生養成通過多途徑識字的良好習慣,課內教學引伸到課外,從日常生活中學習漢字,從具體的情境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對識字產生興趣。養成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在街道上,只要見到不認識的漢字,就產生學習的欲望,從而去自覺識字的習慣。
所以我在教學中鼓勵孩子們在生活中識字,如街道上的廣告牌,商店的招牌,玩具的說明書,服裝的商標。在讀書,看電視時也要鼓勵學生識字,在具體的語境中,孩子們識字的印象會更深刻寫,不但記住字形而且能基本理解字義。
對于自主識字的學生老師要及時給予肯定,表揚鼓勵,以點帶面,以便帶動其他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收集學生的識字成果,在班級創立一個展示平臺,兩周為一個周期以比賽的形式展示學生的成果。
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的舞臺,還激發了學生濃厚而持久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養成從不同渠道自主識字的良好習慣。二、創設多樣化的字詞教學形式,體驗字詞學習的趣味性在現代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自我主動學習的愿望。
教師在課堂上要轉變角色,積極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搭設平臺,創設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豐富字詞教學的課堂,讓學生體驗字詞學習的趣味性。1、游戲化學習掌握字詞。
低年級語文字詞教學游戲化,可營造一種其樂融融氛圍,使學生在自然而愉悅的狀態下學習,有益于開發孩子的智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如在教學中我們可通過找朋友、我來當小小醫生、字型小魔術、編字謎等方法幫助學生學習字詞,這游戲可根據所教授的課文內容或生字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去設計。
如,在學習“碧”字的時候,可通過編字謎“王白坐在石頭”讓學生通過猜謎去識字、去記憶字形。對于形聲字、形近字的學習,可通過“找朋友”讓學生通過給生字找拼音朋友、詞語朋友、反義詞朋友、近義詞朋友、形近字朋友、同音字朋友,掌握生字的音形義;在教學字形較繁瑣的生字時,可通過“字型小魔術”利用學生學過的漢字通過加、減、換、添一筆、減一筆等方法幫助學生記住生字的字形;而易讀錯、寫錯的字、多音字可讓學生來當小小醫生,進行判斷簡析,加深印象。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可以根據自己班級的特點,或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創設出更多的幫助學生學習字詞的方法,提高字詞教學的有效性。2、運用評價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字詞。
學生的成長其實是學生的自我主動成長,評價是課程教學的一個有機構成環節,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有效教育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搭設一個展示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評價平臺,促進其自我反思、自我評價、主動成長。如在教學中可利用比賽、分小組學習、一幫一等形式,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相互幫扶的空間,再通過評比展示學習成果,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抓住關鍵詞,體會字詞的表情達意在低年級字詞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學習了解字詞句意思的方法,在閱讀中理解、積累詞語。要想積累詞語,理解詞語的意思是基礎,而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是了解課文中字詞句意思的基本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即段落中的句子、句子中的詞、詞中的字,采用多種方法引導深入理解詞,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如:在教《翠鳥》這一課時,文中有一句“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老師將“蹬開”換成“離開”行嗎?為什么?通過聯系上下文讓學生明白“蹬開”比“離開”更加準確,更能體現翠鳥離開葦稈時的動作、神態、速度生動傳神描繪。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句子,在句子中理解詞,以至于字,既讀準了字音又了解了字義。
這樣由詞到句,有句到段、到篇,層層深入,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強化詞語學習、積累、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的字詞教學不能停留在字詞的意思理解水平上,還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低年級語文詞句積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