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賈島推敲詩句時的神態
描寫賈島推敲詩句時的動作有:“伸著左手,食指和中指張開,右手食指一會兒點向左手食指,一會兒點向中指”,“兩手掌立做‘推’狀”“彎起一只手指做‘敲’狀”.描寫賈島推敲詩句時的神態有:“低頭沉思默想”,側頭蹙眉,眨眼凝神”.描寫賈島推敲詩句時的語言有:“是‘推’好呢還是‘敲’好呢?”此處抓住賈島推敲詩句的“點睛”之處,寥寥數筆,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當時“推敲”的情境,惟妙惟肖.讓讀者與賈島一起經歷了“推敲”如醉如癡的過程,體驗了“思慮得疾苦”的心理歷程.而描寫賈島與韓愈共同“推敲”時,作者對賈島沒做更多描寫,只是說韓愈“沉思良久”,旨在告訴人們:即使是像韓愈這樣的大文學家,也須經“推敲”之過程,方可作出有“韻味”的判斷.。
2.古代詩詞中推敲一詞有何典故
據五代?何光遄《鑒 戒錄?賈忤旨》、宋?胡仔《苕溪漁 隱叢話》等書記載,唐代詩人賈島以苦吟詩句出名,相傳一次騎驢外出, 在驢背上吟得“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句,但“敲”字本欲“推”字,思 慮再三,猶疑難定,故在驢上引手作推敲之勢,不覺沖撞了過路的韓愈。
韓愈詢耐其故,島具言所以,韓立馬良久思之,謂島:“敲字佳矣”。遂并轡共論詩道。
后便以“推敲”形容 對詩文字句的反復斟酌并引申為對問題的反復分析研究。宋?樓鑰《蔣 慈溪鶚挽詞:“推敲詩益煉,駢偭語尤工”。
清?黃宗羲《周公謹硯》剩 水殘山字句饒,剡源仁近共推敲”。黃景仁《涂山禹廟》:“兩日生子后所 嘲,眾論概勿深推敲”。
3.有關于字詞推敲的例子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
詩成之后,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
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
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亂闖。
賈島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詩,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么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
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4.關于推敲的詩句
一、《泊船瓜州》中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詩人曾反復 ,先后選用了“到”、“過”、“入”、“滿”等,最后選頂為“綠”。“綠”字描述了江南綠草茸茸、生機勃勃、春意 然的景象。
二、“遙看瀑布掛前川”(《望廬山瀑布》),詩句中的“掛”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地描繪出遠望瀑布的景象,“掛”字正好應驗了“遙看”,使瀑布景色分外壯觀,雖似長垂不動,卻正說明了流速之快。
三、“非六直下三千尺”中,一個“直”字讓人感受到了近看瀑布的恢弘氣勢
四、“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題西林壁》),應該是橫看、側看、遠看、近看,從遠處往下看,從底處往上看,此句省略了五個謂語的多姿多態。五、宋祁的《玉樓春》一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個“鬧”字在我們眼前展現了一幅杏花爭艷圖,尤其是那滿山遍野的杏紅讓人目不暇接,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便原來平面的畫面有了動感,它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它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部都點染出來了。這“鬧”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
唐代詩人賈島去探訪友人李凝,結果李凝不在家。賈島不遠萬里而來,一心想見到李凝,并想從他那里得到回來的盤纏。這個時候的賈島,大家一定猜得到,心情極度沮喪,不但撲了個空,而且還可能冒著沿街乞討的危險回去。幸虧賈島是個聰明人,于是他很快湊了幾句詩,打算找幾個識字不多又極度崇拜詩人的文學青年騙點銀子花。當時賈島騎在驢上,想起了一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是又覺得不好,想改成敲,又覺得不好。便在驢背上作“推敲”之狀,不覺一頭撞在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上。韓愈問他緣由,賈島說出了自己的疑慮。韓愈問他:“你說那和尚為什么半夜回來呢?”賈島道:“前一句已經交代過了,他在池邊樹旁剛犯了色戒(詳情參照影片《色戒》,著名艷星鐘麗緹勇敢出演)然后興沖沖的就回來了。如此說來,應該用推啊,因為他不想被師父知道自己夜不歸宿么。”韓愈說:“非也非也,如果偷偷摸摸回來,更顯得行止不端,惹人懷疑。如果是個聰明的和尚,就一定會若無其事的敲敲門。”賈島贊道:“好見識!”然后找出一張紙,把這首詩寫了下來,又特意讓韓愈在一旁注明:“此處用敲好!韓愈”又表達了滔滔敬仰之情,這才拜謝離去。
次日,賈島于路邊高聲叫賣:“京兆尹韓愈先生親筆簽名啦!”終于安全回家。推敲二字遂成佳話。后人便把認真切磋學問叫作“推敲”。
5.關于推敲的詩句有哪些
1《念奴嬌(再和)》
宋代:張孝祥
繡衣使者,度郢中絕唱,《陽春白雪》。人物應須天上去,一日君恩三接。粉省香濃,宮床錦重,更把絲絇結。臣心如水,不教炙手成熱。
還記嶺海相從,長松千丈,映我秋竿節。忍凍推敲清興滿,風里烏巾獵獵。只要東歸,歸心入夢,夢泛寒江月。不因莼鱸,白頭親望真切。
2《木蘭花慢(次韻孫霽窗賦牡丹)》
宋代:張榘
漸稠紅飛盡,早秾綠、遍林梢。正池館輕寒,楊花飄絮,草色縈袍。天香夜浮院宇,看亭亭、雨檻漬春膏。趁取芳時勝賞,莫將年少輕拋。
鞭鞘。驅放馬蹄高。世事一秋毫。便飛書倥傯,運籌閑暇,何害推敲。花前效顰著句,悄干鏌、側畔奏鉛刀。何日重攜樽酒,浮甌細剪香苞。
3《浣溪沙(再用韻)》
宋代:吳潛
海棠已綻牡丹芽,猶有東君向上花。不須惆悵怨春華。
裝綴園林新景物,推敲風月舊情懷。也饒浪蕊與浮葩。
4《風入松(為山村賦)》
宋代:張炎
晴嵐暖翠護煙霞。喬木晉人家。幽居只恐歸圖畫,喚樵青、多種桑麻。門掩推敲古意,泉分冷淡生涯。
無邊風月樂年華。留客可茶瓜。任他車馬雖嫌僻,笑喧喧、流水寒鴉。小隱正宜深靜,休栽湖上梅花。
5《周公謹硯(四首選二)》
清代:黃宗羲
弁陽片石出塘棲,馀墨猶然積水湄。
一半已書亡宋事,更留一半寫今時。
剩水殘山字句饒,剡源仁近共推敲。
硯中斑駁遺民淚,井底千年恨未銷。
6.詩文有關“推敲字句”的故事
故事: 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一天他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開始想用“推”字,后來又想用“敲”字,不能決定(該用哪個字),便在驢背上吟誦,不時地伸出手比劃推和敲的姿勢,看到的人都很驚訝。
當時韓愈擔任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部分,還沒有停止做推敲的手勢。忽然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
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詩句的事,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想得出神了,忘記了要回避。韓愈停下馬車思考了很久,對賈島說:“用‘敲’字好。”
于是兩人騎著馬一同走,談論作詩的方法,與平民賈島結為了朋友。 出處:《劉公嘉話》 原文: 《劉公嘉話》云:島初赴舉京師。
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作“敲”字,煉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
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
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游向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