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句形象化表達愁緒的古詩詞名句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
2.莫道身閑總是,孤燈夜夜寫清愁。
3.唐)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4.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本詩中,正面寫詩人的愁緒,表達對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詩句是 :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李清照(愁重,舟不可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以春水喻之)
離恨恰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清平樂》(以春草喻之)
飛紅萬點愁如海。
——《千秋夢》秦觀(愁之深廣)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2.古詩中描寫愁的詩句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簡析“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來源于李白的著名詩歌《宣城謝眺樓餞別校叔云》,該詩以送別為題,卻不寫敘別,不寫樓,直抒郁結,表達詩人在經歷了人生太多的榮辱和悲歡之后,仍然不能忘懷那十年前于長安呼風喚雨的得意,雖然它早已是過眼的煙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一句,語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諧統一,是詩中最于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理想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來描繪愁緒的名言。希望灑脫的抽刀斷水,但是過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糾纏無法擺脫。所以詩人只能舉杯銷愁,在日漸增長的愁意中不能自拔。最貼切的形容了詩人當時不得志的郁結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
3.請寫出四句形象化表達愁緒的古詩詞名句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李煜《鳳棲梧》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柳永《蝶戀花》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欲語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丑奴兒》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歐陽修《浪淘沙》
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歐陽修《玉樓春》
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晏殊《清平樂》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蘇軾《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侄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算何止、傾國傾城,暫回眸、萬人斷腸
---柳永《柳腰輕》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
---周邦彥《關河令》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高樓何處連宵宴,塞管吹幽怨
---馮延巳《虞美人》
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烏夜啼》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清平樂》
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發。..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蘇軾《滿江紅》
斷香殘香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
---李清照《憶秦娥》
4.古詩詞中描寫“愁”的名句
1.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彌漫,云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
2.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蝶戀花》晏殊
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露珠。
3. 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后清宵細細長。——《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李商隱
重重帷幕深垂,我孤居莫愁堂;獨臥不眠,更覺靜夜漫漫長長。
4.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春愁》丘逢甲
春愁難以排遣,強打起精神眺望遠山,往事讓人觸目驚心熱淚將流。
5.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子夜歌》李煜
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傷心不已悲情無限!
6. 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開愁歌》李賀
我年當二十仕途坎坷不得意,心中愁苦頹喪如衰枯的秋蘭。
7.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鷓鴣天》辛棄疾
心想到高樓上觀看美景躲避憂愁,憂愁還是跟著我上了高樓。
8. 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丑奴兒》辛棄疾
近來我的愁苦像天一樣大,誰能夠了解我同情我呢?
9. 愁痕滿地無人省,露濕瑯玕影。——《虞美人》納蘭性德
愁緒像落葉一樣撒落滿地,而這愁緒卻無人能夠理解,露水打濕了竹葉的影子。
10. 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丑奴兒》辛棄疾
正是沒有誰能夠了解我同情我,我又只好把愁悶痛楚比著天一樣大。
5.描述“愁”的詩句
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2、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
3、愁情晏殊《浣溪紗》: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4、少年不知愁滋味,為填新賦強說愁。
5、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烏夜啼》)
6、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7、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錢惟演《玉樓春》)
8、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木遮》)
9、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
10、離愁漸行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11、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秦觀《江城子》)
12、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13、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14、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15、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萬俟詠《長相思》)
16、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陸游《釵頭鳳》)
17、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陸游《卜算子》)
18、不怕銀鋼深秀戶,只愁風斷清衣渡(陸游《蝶戀花》)
19、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辛棄疾《摸魚兒》)
20、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21、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辛棄疾《祝英臺近》)
22、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姜夔《長亭怨慢》)
23、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史達祖《綺羅香》)
24、愁損翠黛雙眉,日日花闌獨憑(史達祖《雙雙燕》)
25、春日釀成愁日雨,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柳如是《金明池》)
26、憶從前,一點東風,風隔著垂簾,眉兒愁苦(柳如是《金明池》)
27、江水添將愁更滿,茫茫直與長天遠(屈大均《鵲踏枝》)
28、鐘情怕到相思路,盼長堤,草盡紅心。動愁吟,碧落黃泉,兩處誰尋(朱彝尊《高陽臺》)
29、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吳文英《唐多令》)
30、獨自凄涼還自遣,自制離愁(龔自珍《浪淘沙》)
31、一片春愁,漸吹漸起,恰似春云(蔣春霖《柳梢青》)
32、斷盡愁腸誰會得?哀燕聲聲(王鵬運《浪淘沙》)
33、愁望春歸,春歸更無緒(文廷式《祝英臺近》)
34、啼鳥驚魂,飛花濺淚,山河愁鎖春深。
6.描寫最多的愁的詩句
南唐·李煜《虞美人》虞美人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作者】937-978, 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
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稱南唐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
生活上則窮奢極欲。 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侯命,實已淪為階下囚。
太平興國三年七月卒。據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
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
后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注釋】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②了:了結,完結。 ③砌:臺階。
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稱。
能:或作“都”、“那”、“還”、“卻”。【品評】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
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
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形象地描述愁的古詩詞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