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描寫三國演義魯肅的句子50字的原文
出身富豪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橫征暴斂,豪族大地主瘋狂兼并土地,農民大量逃亡,成為流民。
在這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公元184年(中平元年)爆發了黃巾起義,東漢王朝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東漢王朝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封建割據勢力不斷擴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亂。
此時的魯肅不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錢財,賣出土地,以周濟窮困,結交賢者。為此,深受鄉民擁戴。
當時周瑜任居巢長,聞魯肅之名,帶數百人來拜訪,請他資助一些糧食。當時,魯肅家里有兩個圓形大糧倉,每倉裝有三千斛米,周瑜剛說出借糧之意,魯肅毫不猶豫,立即手指其中一倉,贈給了他。
經此一事,周瑜確信魯肅是與眾不同的人物,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牢不可破的朋友關系。魯肅 當群雄相互爭奪的混戰將要擴展到魯肅家鄉時,為了避害,魯肅舉家遷居東城。
當時的東城,為袁術的轄地。袁術聞其名,請他出任東城長。
但魯肅發現袁術部下法度廢弛,不足與成大事,率百余人南遷到居巢投奔周瑜。南遷時,他讓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強悍的青年在后。
袁術得知魯肅遷居,急速趕來阻攔。魯肅排開精壯人等,張弓搭箭,對追兵說:“你們都是男子漢,應該明白大勢。
方今天下紛紛離亂,有功,得不到賞賜,無功,也受不到責罰,為何要逼迫我呢?”說著,命人將盾牌立在地上,遠遠開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覺得魯肅的話有道理,一方面估計憑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
魯肅順利到達居巢。[1] 不久,周瑜東渡長江,投奔孫策,魯肅與他同行,把家留在了曲阿。
見到孫策后,孫策很賞識魯肅。后來,魯肅的祖母去世,他回東城去辦理喪事。
[2] 劉子揚是魯肅的好友,寫信給他,信中說:“當今天下豪杰蜂起,憑你的資質才干,尤其適宜于當今社會形勢。你還是趕快回去接走老母親,不可滯留東城。
現今鄭寶這個人,在巢湖擁有一萬多兵眾,占據富饒的地區,廬江郡許多人都前往依附他,何況我們這些人。看他的趨勢,還會廣聚更多的人眾,機不可失,你應該速去那兒。”
魯肅同意了劉子揚的意見,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當即整頓行裝,欲投奔鄭寶。正巧周瑜已經把魯肅的母親接到了吳郡,魯肅去見他,把劉子揚的建議和自己的打算都對他說了。
時孫策已經去世,孫權仍住在吳郡。周瑜勸魯肅留下來,他說:“過去馬援答復光武帝說過,‘當今時勢,不僅君主可以選臣下,臣下也可以選擇君主’。
如今孫權親信賢人智士,接納奇才異能,況且我聽說古代哲人的神秘論證,接承天命替代劉氏者,必定起于東南,推算歷數觀察形勢,最終會造建起帝王基業,與天命相符合,也正在東南。現在正是有識有志之士歸附英杰的時代。
我正領悟到這個道理,你不必把劉子揚的話當作一回事。”[3] 投奔東吳 魯肅從其言。
周瑜馬上向孫權推薦魯肅,說他有才干,可為輔佐之臣。并且建議孫權應該多方搜羅魯肅這樣的人才,以成就大業,不能讓他們流散外地。
三國殺 魯肅原畫 孫權立即約見魯肅,與其交談,非常高興。等在場賓客起身退出時,魯肅也告辭而出。
但不一會兒,魯肅又被孫權悄悄領了回來,合榻對飲。孫權對魯肅說:“當今漢室如大廈即傾,四方紛亂不已,我繼承父兄創立的基業,企望建成齊桓、晉文那樣的功業。
既然您惠顧于我,請問有何良策助我成功?”魯肅回答說:“過去漢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義帝而最后無成,這是因為項羽加害義帝。如今曹操,猶如過去項羽,將軍您怎么可能成為齊桓公、晉文公呢?以魯肅私見,漢朝廷已不可復興,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
為將軍考慮,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
為什么呢?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占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孫權又說:“我如今盡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輔佐漢室而已,你所說的非我所能及。”
張昭認為魯肅不夠謙虛,多次非議、詆毀他,說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孫權卻對魯肅另眼相看,非常器重。
他厚賜魯肅,使魯家的富有程度達到了舊時的水平。魯肅盡力輔佐孫權,每遇大事,他都參贊謀劃,且思深慮遠,有過人之明。
[4] 合縱抗曹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孫權命甘寧西攻江夏,斬太守黃祖,進而準備奪取荊州。曹操本無暇南顧,如今見孫權攻取江夏,唯恐其攻取荊州,養成羽翼。
于是在七月份開始南征,集結大軍于南陽。同年八月,劉表病死。
魯肅向孫權進言:“荊楚之地與我們江東鄰接,順水而往可達北方,外連江、漢,內隔山陵,有如金城堅固,沃野萬里,士民富足,如果占有這塊地盤,就是打下了建立帝王之業的基礎。如今劉表剛剛去世,兩個兒子素來不和,軍中的將領也由此分為兩派。
加之劉備是天下梟雄,與曹操存在矛盾,寄身在劉表那里,劉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敢重用。如果劉備與劉表的兒子們協力同心,上下合力,我們則應該安撫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如果他們之間離心離德,我們就應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
我請求奉命前往荊州向劉。
2. 三國演義精彩句子
1.謀事在天,成事在人
2.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4.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5.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6.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1. 內事不決問昭儀,外事不決問周瑜。
突出了周瑜在東吳軍事指揮上的重要性,以及張昭在內政上的較高水平,此外,還突出反映了孫策在識人基礎上的用人之長。
2.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似乎劉備稱王、孫權割據、曹操夾天子以令諸侯、關羽敗走麥城等,一切皆是天意。縱有經天緯地之才、撼山震河之勢、力挽狂瀾之術,也敵不過天意。
3. 公沉吟曰:“汝說我有三罪,欲我如何?”遼曰:“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則必死;徒死無益,不若且降曹公;卻打聽劉使君音信,如知何處,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詳之。”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約。若丞相能從,我即當卸甲;如其不允,吾寧受三罪而死。”遼曰:“丞相寬洪大量,何所不容。愿聞三事。”公曰:“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此段描寫關羽土山約三事的故事,所謂人無信不立,這段注重表現了關羽忠義之氣 義薄云天
4. 關公聞言,怒氣沖塞,瘡口迸裂,昏絕于地。眾將救醒,公顧謂司馬王甫曰:“悔不聽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因問:“沿江上下,何不舉火?”探馬答曰:“呂蒙使水手盡穿白衣,扮作客商渡江,將精兵伏于□□之中,先擒了守臺士卒,因此不得舉火。”公跌足嘆曰:“吾中奸賊之謀矣!有何面目見兄長耶!”
評論:此段描寫關羽大意失荊州 怒氣沖塞的情景 大意失荊州體現了關羽剛愎自用的性格特點,所謂驕兵必敗 關羽自恃無敵天下 藐視江東 遂中東吳陸遜詭計 后兵敗走麥城 遭俘而亡
5. 操曰:當日我與本初共同起兵之時 本初曾問我曰:‘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我問之曰:‘本初意欲何為?’其答曰:‘我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我答曰:‘我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勝。’而今本初已亡 不得不令人悲愴
評論: 此段描寫曹操打敗袁紹 祭奠袁紹時的感嘆 表現了曹操有過人之能 袁紹以兵力強盛 地勢優越而虎勢天下 曹操卻能任用天下的智能之士 用正道駕御他們 充分體現了曹操愛才 且智力過人的特點 也從而證明了曹操遠勝他人
6. 好段-----卻說孔明回船為魯肅曰;每船上箭約五六千矣。不費江東半分之力,已得十萬余箭。明日即將來射曹軍,卻不甚便。肅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霧。孔明曰;為將而不通天文,不知地利,不知奇門,不嘵陰陽,不看圖陣,不明兵勢,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叫我十日完辦,工匠料物都不應手,將這一件風流罪過,明白要殺我。我命系于天,恭謹焉能害我哉。魯肅拜服。
體會-----驟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日伏周郎。諸葛亮的智慧、干練、穩重、機敏。周瑜的狹隘。魯肅的仁義長者之度躍然紙上,引人入勝。不愧大家手筆。
3. 三國演義著名句子
1、此名《太平要術》,汝得之,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南華老仙對張角語
2、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語
3、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于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
4、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張飛對玄德、云長語
5、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6、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許劭對曹操語
7、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關于殺伯奢一事,曹操對陳宮語
8、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對呂布的夸獎
9、豎子不足與謀!——關于殺董卓一事,曹操語
10、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
11、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郁郁久居人下!——呂布對允語
12、膺指融曰:此奇童也。煒曰: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融即應聲曰:如君所言,幼時必聰明者。煒等皆笑曰:此子長成,必當代之偉器也。
13、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間耳!——楊彪對朱儁語
4. 三國演義的好詞好句
好詞?指成語么? 好詞:1.三顧茅廬 2.草船借箭 3.望梅止渴(曹操用的計策) 4.青梅煮酒 5.三分歸一 6.樂不思蜀 7.三足鼎立 8.妄自菲薄(見諸葛亮的出師表,演義中有引用) 9.過五關,斬六將 10.千里走單騎 11.白衣渡江 12.火燒赤壁 13.只欠東風 14.身在曹營心在漢 15.三英戰呂布 16.溫酒戰華雄 17.割發代首(曹操干的) 18.單刀赴會 19.水淹七軍 20.桃園結義 好句:1.既生瑜何生亮 2.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演義的開場白) 3.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告誡阿斗的話) 4.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演義中贊趙云的詩句) 5.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曹操) 如果好句詩句不行的話,不知道下面的啊行? 卻說玄德同行軍民十余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者不計其數,路過劉表之墓,玄 德率眾將拜于墓前,哭告曰:“辱弟備無德無才,負兄寄托之重,罪在備一身,與百姓無干。
望兄英靈,垂救荊襄之民!”言甚悲切,軍民無不下淚。忽哨馬報說:“曹操大軍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趕來也。”
眾將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擁民眾數萬,日行十余里,似此幾時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
玄德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百姓聞玄德此言,莫不傷感。
后人有詩贊之曰:“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吊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
玄德不忍相離,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庶辭曰:“不勞使君遠送,庶就此告別。”
玄德就馬上執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會卻在何日!”說罷,淚如雨下。庶亦涕泣而別。
玄德立馬于林畔,看徐庶乘馬與從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將奈何?”凝淚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
玄德以鞭指曰:“吾欲盡伐此處樹木。”眾問何故。
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上面是劉備哭時的一個情景描寫 望梅止渴: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為激勵士氣曹操說:“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
>但見:黃蓋用力一招,前船一齊發火.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漲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時皆著,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
赤壁大戰集天下雄豪,魏蜀吳三方較計,水陸空縱橫交錯.場面情景浩瀚壯闊,人物刻畫惟妙惟肖,其情其景至今猶歷歷在耳.其絕妙的時間人物地點的描繪安排足以冠絕古今. 這時,東吳也密切注視曹軍動向,孫權親率人馬駐守柴桑。為聯吳抗曹,諸葛亮前往柴桑游說孫權,舌戰群儒,曉以利害,終于促成了孫劉聯盟。
孫權令周瑜領兵抗曹。周瑜率兵往夏口,劉備移兵樊口,共拒曹操。
周瑜嫉恨諸葛亮才華不能為吳所用,先派諸葛瑾勸說諸葛亮事吳,不成,即起心暗害。諸葛亮以大局為重請魯肅勸告周瑜共同對付曹操,不要相互謀害。
周瑜在三江口初敗曹軍,曹操派蔣干勸周瑜投降。周瑜設下群英會款待這位舊友,大談東吳兵強糧足的情況,讓蔣干無法陳述勸降之意。
晚上,周瑜又邀蔣干入帳共寢,故意將假造的曹操水軍都督私通東吳的信件讓蔣干得知。蔣干中計,回去報告曹操,殺了深得水軍之妙的水軍都督蔡瑁和張允,除去了水路進攻的一大障礙。
隨即,周瑜又派龐統去曹營獻計,曹操誤納了龐統的連環計,將戰船以鐵鏈相連。這年冬天,吳蜀聯軍準備就緒,決定采用火攻之策。
而曹操則在戰船上置酒設樂,大會諸將,持朔賦詩。謀士們一再提醒防范吳軍火攻,曹操皆不以為意,以為東吳缺少火攻所必須的東南風。
然而,諸葛亮算準天時,準確預見了東南風的出現。伴隨大風刮起,詐降的黃蓋沖來火船,曹操被張遼救上小船,得以逃脫,此時軍營、戰船火焰騰空,曹軍大勢已去。
曹操急率人馬撤退,在奔往烏林的路上,被呂蒙追殺;在去合肥的路上又被太史慈、陸遜伏擊;在往彞陵逃命時,又先后被趙云、張飛沖殺,曹操被殺得膽戰心驚。待驚魂稍定之后,曹操望華容道逃奔,見此處并無伏兵,不禁大笑道:“人人都說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依我看來,到底是無能之輩。
如在此處埋伏軍隊我等就只好束手被擒了!”話未說完,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關羽跨赤兔馬,提青龍刀,攔住去路。曹操見是關羽,拱手告道:“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關羽聽了曹操哀告,又見曹軍將士驚驚惶惶,哭拜于地,越發心中不忍,于是勒馬回頭,令眾軍四面散開,放了曹操一條生路。
曹操敗歸許都,令曹仁駐守荊州。周瑜攻曹仁,被伏兵射中左肋。
劉備眾將則先后攻下南郡、襄陽、荊州,并招降了黃忠、魏延諸將。至此,劉備占據荊州。
5. 三國演義的好詞12個好句5句
望梅止渴,略施小計。割發代首,工于心計。
對酒當歌,橫槊賦詩。才兼文武,獨步一時。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諸葛孔明,驚才風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用行舍藏,韜晦待時。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
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孔明
大丈夫生于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豐
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豈可偏執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貴在隨機應變. ---仲達
為將之道:勿以勝為喜,勿以敗為憂。——智勇武將
6. 三國東吳哪個名將說了一句很霸氣的話
太史慈是三國里東吳的一員戰將。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7a64e59b9ee7ad9431333363356562有關太史慈的故事描述都不多,遠比不上關張趙馬黃五虎,也比不上黃蓋韓周泰當這些東吳的宿將,連象他一樣也是后來歸附東吳的甘寧都比不上。但這并不表明太史慈不是一名出色的戰將,也不能說明太史慈對東吳不重要。《三國志》就有關于太史慈的記述,其篇幅基本與其他將領相差不大,就足于證明這一點。
太史慈出身低微,是孔融慧眼識英才,用一種非常獨特的方法將其引上了戰火紛飛而又英雄輩出的歷史舞臺。太史慈也不含糊,一出場就得了個碰頭彩,解了孔融的圍。其用計之巧,武藝之高超,呈現給我們的絕對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形象。
此后,他匹馬單槍大戰孫策,及歸附孫策時坦然的“未可知也”,更讓人看到了一個勇猛善戰,俠肝義膽的太史慈。
后來,太史慈跟隨孫權征戰合淝,最后死于魏國名將張遼強駑之下。臨死時大呼:“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這是何等悲壯!
在《三國演義》中,自太史慈歸降孫策后,至其戰死,中間記述不多。作為一名頗受孫策賞識的戰將,他到哪去了呢?《演義》里沒交待。陳壽的《三國志》里卻有記載。
《三國志》記載,劉表的侄子劉磐驍勇異常,經常侵襲東吳的邊境。孫策派太史慈為建昌都尉,駐海昏。此后劉磐不敢再犯。孫策以太史慈御磐有功,就將南方之事全托負給他。
《三國演義》里還說,太史慈死后,孫權將其厚葬于東南北固山。這一點《三國志》里沒有明確記載。但地方史志上有,而且與《三國演義》中的說法不同。
史料記載,漢高帝時豫章郡轄海昏等縣。根據地方志記載,漢海昏包括了今日的永修、武寧、靖安、安義和奉新5個縣。據奉新縣志記載,太史慈在海昏駐軍,曾與劉磐激戰于磐山(現奉新縣赤岸鎮盤山),大獲全勝。后來,太史慈卒于海昏任上,葬于奉新南鄉感古(今林業局苗圃一帶)。后代人為紀念他,曾在其墓前建廟祭祀,名叫“感古廟”。 直到清朝順治年間,感古逐漸荒廢,縣令胡以溫來此祭祀,感概太史慈的一世英名和世事的滄桑,留下《感古廟》詩一首:
蕭蕭風雨一龕孤,碧篆青燈乍有無。
衰草長堤多積雪,夕陽古樹集慈烏。
東吳自此夸英烈,北海于今仰壯謨。
誰道此方廢祀事,千山如戟寫雄圖。
如今,盤山還是一個傍山依河的秀美小村,一點也找不到了當初太史慈屯兵激戰的遺跡,只是一直以來總會有人在河道里,荒坡上撿到銹蝕的箭頭,免不了會讓人遙想起當年的硝煙。而太史慈的墓和感古廟則早已殘敗,至“**”期間,僅留一點殘垣斷壁,終于經不住“**”暴風驟雨般的洗禮,現在已是蕩然無存。
這正是:
英雄三尺志未酬,風吹雨打感古蕪。
一江秋水拾遺矢,點點銹跡入汗竹
7. 三國演義好詞好句
三國演義好詞好句
好詞摘抄:
危在旦夕、危急存亡之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同符合契、吳下阿蒙、敝帚千金
廊廟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釋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文思泉涌、旦夕之危、明眸善睞
月明星稀、土崩魚爛、如入無人之境、如魚得水、妄自菲薄、孑然一生、對酒當歌、屈指可數
好句摘抄: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2、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幾與草木同腐乎?
3、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
4、大丈夫愿臨陣斗死,豈可入墻而望活乎。
5、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
6、吾弟張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三國演義有關東吳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