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治標不如治本的名言和事例
【揚揚止沸,不如去薪】出自《三國演義》。
意思是:要讓水停止沸騰,與其把開水從鍋里舀出來再倒回去,不如徹底抽走鍋底下燃燒的柴火。也就是說,很多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其實只能暫時緩解危急的困境,要想真正解決問題就要從最根本的地方下手。
(1)“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出自《增廣賢文》,說的是,想要得到最好的戒酒方法,只要用清醒的眼光看醉灑的人,這啟發人們,把別人當成鏡子來反觀自己,可以得到很多借鑒和警示,同樣自己也可能是別人的鏡子,因此要常常檢點自己。(2),“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出自《孟子》,人只有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
孟子認為做人應該有原則,處事應當有追求,而有原則就應該有舍取,有追求就一定要專一,只有不甘平庸,舍棄低級趣味,和暫時的安逸,才能真正有所作為。(3)“時過而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出自《禮記》,說得是錯過了時機再去學習,那么即使勤奮勞苦也難有成就,該學習的年齡就不能貪圖享樂,免得將來后悔莫及,常言道,“人過三十不學藝”,也是這個道理,古人以此告誡后人,要珍惜時間,學有所成。
(4)“躁極則昏,靜極則明”,出自《菜根潭》,意思是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干擾而失去理智,從而做出讓人后悔的事情,心情平靜的時候,對事物的考慮就會縝密周詳,反省的效果也更好,如果一個人在喧鬧中也能保持冷靜的頭腦,才算具備了成功的心理基礎。(5),“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出自“論語”,意思是,已經做過的事不要再解釋,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再勸說和阻止,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孔子用這句話教育他的學生,話到嘴邊留三分,不能無所顧忌隨便亂說,謹防造成不良后果。
(6)“治人事天,莫若嗇”出自《老子》,意思是,治理人事,奉行天道,沒有比節儉更好的了,老子認為國之長久,人之長生,都離不開“嗇”的原則,無論修身還是治國,都應該厚培根基,積聚能量,收藏精神,充實肌體,這樣才能使社會長治久安,百姓健康長壽。(7)“鬧中取靜,冷中熱心”,出自《菜根潭》,說得是面對各種熱鬧和紛雜的社會現象,如果能夠用冷靜的態度去觀察事物的變化,就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憂慮,遭受冷落的時候,如果能對生活充滿熱情,保持樂觀、進取的精神,就一定會有東山再起的一天。
(8)“閑時吃緊,忙里悠閑”出自《菜根潭》說得是閑暇的時候,心里要有一番打算,以便應付意想不到地變化,忙碌的時候要擠出時間,享受一點生活中應該享受的樂趣,對未來的事情不提前做好準備,到時就會手忙腳亂,做事情一味急于求成,反而容易失敗。(9)“有才如渾金璞玉,為學似流水行云,”《圍爐夜話》,說得是,有才華的人像未經加工的金玉,不需自我炫耀,時間久了自會彰顯價值,做學問一定不能間斷,要像流水和云,永遠不停地前進,沒有才華的人經不起考驗,要得到才華就需要恒心和毅力。
2. 關于“治標不如治本”的名言和事例
揚揚止沸,不如去薪。
出處:出自《三國演義》。
釋義:要讓水停止沸騰,與其把開水從鍋里舀出來再倒回去,不如徹底抽走鍋底下燃燒的柴火。也就是說,很多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其實只能暫時緩解危急的困境,要想真正解決問題就要從最根本的地方下手。
3. 什么成語和治標不治本相近
中華成語大詞典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拼音】:tóu tòng yī tóu,jiǎo tòng yī jiǎo
【解釋】:比喻被動應付,對問題不作根本徹底的解決。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四:“今學者亦多來求病根,某向他說頭痛灸頭,腳痛灸腳,病在這上,只治這上便了,更別求甚病根也。”
【示例】:~,都不是辦法,你應當朝遠處看,看看明天罷!明天有我們的希望。 ★茅盾《清明前后》第五幕
【近義詞】: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反義詞】:正本清源
【歇后語】:蹩足郎中
【語法】:作定語、分句;指不從根本上徹底的解決
【英文】:adopt sporadic and piecemeal steps as the physician who treats the head when the head aches,and treat the foot
【德文】:ein Problem nicht von Grund auf lǒsen
隔靴搔癢
【拼音】:gé xuē sāo yǎng
【解釋】:搔:抓。隔著靴子搔癢癢。比喻說話作文不中肯,不貼切,沒有抓住要點。或做事沒有抓住關鍵。
【出處】:宋·嚴羽《滄浪詩語·詩法》:“意貴透澈,不可隔靴搔癢。”
【示例】:批語家也必須深入生活,否則,~的事情,總是難免的吧! ★秦牧《鮮荔枝和干荔枝》
【近義詞】:不得要領、勞而無功
【反義詞】:鞭辟入里、一語破的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沒有抓住關鍵
【英文】:useless attempt as scratching an itch from outside one's boots
4. 治標不如治本的議論文
很久以前有一天梟遇到了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移。”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徒猶惡子之聲。”
而這則故事主要講:梟遇到鳩后,鳩曰:“你要去哪里?”梟曰:“家鄉的人要我走,他們討厭我的鳴叫聲,所以我要向東遷移。”鳩說:“你若是改變了你的叫聲還可以,但如果你不改壞習慣,向東遷移,那里的人照樣會討厭你的鳴叫聲。”
這則故事的重點是“治標”與“治本”的問題,如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5323535果這只梟它永遠不會改變自己的壞習慣鳴叫聲,一次又一次地搬家的話,那將是以失敗而告終。它應該學會慢慢地改變自己改掉壞習慣小毛病,讓自己適應環境使自己與大家和睦共處接納自己。在我們的學習中,也是這樣的,我們好比就是梟,老師再怎么努力加強我們,要求我們,再怎么苦口婆心的讓我們好好學習,但那也只是引路,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努力去做,好好學習,如果我們不努力不認真,就知道玩,縱使老師對我們多嚴格,就算是教授級別的人教我們,那也只是無濟于事的。所以最主要的還是要靠自己認真學、勤于學。在生活中,我們更要從點滴做起,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這只能在家長的督促下完成的話,那只能說明自己沒有獨立意識,自立差,有依賴性,會被別人看不起,甚至取笑。所以我們應該自覺完成,從自身做起,我們要明白做錯了,不要去逃避或從別人身上挑毛病,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找缺點好好反省,面對困難更不能逃避、退縮,努力搏擊,努力完善自己。為此,我認為治標不如治本,我們應該學會適應環境不是讓環境適應你。
總之,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做好。真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本上著眼著手才能到達自己理想的彼岸。所以治標不如治本,希望大家記住這一句話不要看它簡單,但它的意義重大,可以讓人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