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講道德的句子
1、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2、創文明校園,譜世紀新聲。 3、團結友愛,嚴肅活潑;鉆研進取,求實創新。
4、普及文明用語,提倡禮貌待人。 5、共建美好環境,同創文明校園。
6、文明用語人人講,校園之內處處春。 7、樹立環保意識,反對白色污染。
8、惡語一出話傷人,好話一句暖人心。 9、拒絕陋言穢語。
10、講好普通話,溝通你我他。 11、生活簡樸,不挑吃穿。
12、人人有禮貌,個個愛學校。 13、自尊自愛,注意儀表。
14、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15、您并非美麗才文明,而是因文明才美麗。
16、一句兩句三四句,文明用語開奇花;春風又綠校園內,明月今日照我還。 17、尊師重道少不了,微笑寬容待人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譯文]有德的人做了有德的事,人們都會認為他有德;無德的人做了有德的事,人們也會認定他沒德。
這是一種固定的看法,在心理學叫刻板效應。有德的人使用了無為,人們也會認為是很正常的,無德的人使用了無為,人們也會認為是有問題的。
如果我們只知道這樣的事情,好像很有道理,但卻是糊涂的開始。用仁來規勸人們的言行,人們可以接受;但是用義來批評人們的言行則人們就會有想法。
如果用禮來制裁人們的言行,人們一般不接受,甚至會采取拒絕的態度。在道上走偏了才有德的衡量,偏的量太大了,被別人或自己評價為無德或失德。
按道而行就有德,走在道的中間就是品德高尚;言行過了就叫失德,失德后會先用仁愛來規勸,用仁愛不行才用義來批評,用批評也不行才用制度來制裁。動不動就用制度來制裁,是不厚道,無忠信可言,可能是會引起大亂,制裁是引起大亂的罪魁禍首。
用仁義可以讓走道偏了的人回到正道上來,但是用禮或刑則就是不一樣了,可能犯過錯誤的人就無法再回到正道上來了。在這里,仁與義相比,仁是無為,義是有為;義與禮相比,義是無為,禮是有為;仁義與禮刑兵相比,仁義是無為,同時,厚黑也是無為之舉的表現。
佛家的胸懷更寬,所以說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管你犯下了多大的罪過,都是可以饒恕的。
所以有道的人,為人處世要厚道,不要太刻薄;要實實在在,不要華中取寵。所以要去掉刻薄,保留厚道。
總結:道德仁義禮是有先后順序的。
2. 關于道德的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
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么,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里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
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
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于(學習和實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里,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么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
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
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于法制的特點。
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3. 關于道德的句子
1、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2、創文明校園,譜世紀新聲。
3、團結友愛,嚴肅活潑;鉆研進取,求實創新。
4、普及文明用語,提倡禮貌待人。
5、共建美好環境,同創文明校園。
6、文明用語人人講,校園之內處處春。
7、樹立環保意識,反對白色污染。
8、惡語一出話傷人,好話一句暖人心。
9、拒絕陋言穢語。
10、講好普通話,溝通你我他。
11、生活簡樸,不挑吃穿。
12、人人有禮貌,個個愛學校。
13、自尊自愛,注意儀表。
14、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15、您并非美麗才文明,而是因文明才美麗。
16、一句兩句三四句,文明用語開奇花;春風又綠校園內,明月今日照我還。
17、尊師重道少不了,微笑寬容待人好。
請參考nciku
4. 關于道德的句子
答:關于道德的句子 1、伸出你的手,足以使一個生命蘇醒;停住你的腳,足以使一份道德重現。
2、道德,就好似一個人的靈魂,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就無生命可言。3、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
4、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
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5、現代價值觀不能到文藝復興的個性解放中挖掘,不能到薩特的存在主義中挑撿,不能到卡夫卡的人性異化中剪取,必須立足于社會主義的廣闊背景,吸取五千年的道德精髓。
讓我們的明天美德隨處可見,讓看到別人困難卻走開的人重新負起助人為樂的責任!6、在社會中穿梭忙碌的人們,身上一定要需要兩種最重要的東西,一種是知識,而另一種是道德。如果說知識是進入社會,貢獻社會的法寶,那么,道德就是立足于社會的身份證。
沒有道德,就不能在社會中生存。7、希望我們都可以領悟道德的真諦,并且如人們所愿:讓美好錦上添花,讓腐朽化為神奇。
8、美好的道德是真金,歷經萬火錘煉仍不改其燦爛輝煌。敗壞的道德要么是污濁不堪的砂石土礫,要么,即使偽裝的再好也僅能成為表面掛有一層浮金的仿冒品,只經一火便足以顯其不得入大雅之堂的本質。
正可謂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9、道德是最美麗的花兒,最圣潔的心靈,它讓人問心無愧,心胸坦蕩。
有時道德是一種感恩。道德有時是一種愛心。
道德,是春天的花兒,是植物的肥料。道德,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財富,更是一種智慧。
10、當道德被人所淡忘社會多么廣闊,而在道德的背后,卻又無處不存在著黑暗。當人類將道德所淡忘,那黑暗的一面也就隨之被放大開來。
11、道德是立足社會的身份證,任何人都不應該丟失這一珍貴的東西。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每個人心中的高尚的觀念。
沒有道德的人,是絕(決)對不能在社會上立足的。12、這些道德模范,卻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偶像,他們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然而,也正是這群普通人,卻用善舉詮釋著溫暖,用平凡詮釋著偉大。13、要遵守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們必須從小事做起,認真做好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14、道德是一雙手,推開封鎖在心里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著無數純潔的心靈。15、有時候我也覺得:社會就相當于一張無形的大網,將好與壞交織在一起,令人辨不清方向。
而當“道德”這根“網絲”被抽斷,也許人們的生活就將面臨著黑暗。而我們更要行動起來,將善良的一面發揚光大,也讓道德永記于每個人的心間。
16、現代價值觀必須擺脫自我與自私的束縛,跨越金錢與名利的柵欄,走出道德淪喪的怪圈,跳出明哲保身的溝壑,才能使道德之花絢爛,才能使助人為樂溫暖人們的心。17、持有道德的身份證,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社會中,很多人從小就進行素質教育。學校就是一個這樣的機構,道德觀也是每一個人必須樹立的。
18、道德準則是這樣說的,道德是建立人與人良好關系的橋梁。你若沒有道德,那么你就只能招來別人的厭惡。
19、從學會說話起,常看到媽媽的道德行為;從上學讀書起,常聽到老師的道德話語;從成熟長大起,常學著生活的道德方法。道德無時無刻不在我心中。
20、道德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范,獲得別人信任的一個標準。有些人以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難,其實只要你去做了,就會發現其實也很簡單,道德就是誠實守信用,不貪圖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5. 關于道德的優美句子 要優美的句子,不是名人名言,是句子
對最高形式的美來說,溫柔的、高貴的性情無疑是最不可缺的,它可以令最平凡的面孔煥發光彩。如果你的腦海中時時擁有美好的思想和善良的愿望,那么你到任何一個角落,你都會給人留下優美和諧的印象,沒有人會注意到你的長相是多么的普通或是你的身體有什么缺陷。
世界盡頭的雨水、云層,奔跑的倉惶和絕望。分享的世界和開滿心房的白色繁花,把對你們的思念…,用云層,包裹成一個漫長的句點,伴隨優美旋律的華麗樂章;帶著不知所措的彷惶,慢慢的一個人等到天亮…
心態始終影響著想法!拋棄所有,回到安靜的夜夜夜空里,聆聽優美的歌聲,把心態調整到最佳狀態,再現出那優美的音韻在我方間回蕩,那些失去的流年,那些失去的光陰,得到了安慰,得到了徘徊,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必問,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
雨灑下最后的風采,旋律是那樣優美,沒有一點兒節奏,給大地一淌清水,很清晰…一個人的命運,打著旋在水面上徘徊…
6. 有關講公德、守規則的名言
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為劉備(161-223)立的傳,是《三國志·蜀書》的第二篇。這句話是是劉備臨終前對兒子劉禪說的。
譯文:不要因為壞事小就去做,覺得沒有關系;也不要因為善行小就不去施行。只有賢德的人,才能使眾人信服。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戰國時代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3、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
釋義:說話做到忠實誠信,行為能篤厚恭敬;懲戒忿憤,控制感情和欲望;學習好的東西,有不對的地方能及時改正。
4、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上》
釋義:誠信是自然的規律,追求誠信是做人的規律。極端真誠而不能使別人感動,這是未曾有過的事;不真誠,是不能感動別人的。
5、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
出處:唐·韓愈《原道》
釋義:古人常說正是因為心的正直懷揣誠意的人,將來必定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