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短的小故事
父子騎驢
父子倆牽著驢進城,半路上有人笑他們:真笨,有驢子不騎!
父親便叫兒子騎上驢,走了不久,又有人說:真是不孝的兒子,竟然讓自己的父親走著!
父親趕快叫兒子下來,自己騎到驢背上,又有人說:真是狠心的父親,不怕把孩子累死!
父親連忙叫兒子也騎上驢背。誰知又有人說:兩個人騎在驢背上,不怕把那瘦驢壓死?
父子倆趕快溜下驢背,把驢子四只腳綁起來,用棍子扛著。經過一座橋時,驢子因為不舒服,掙扎了下來,結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大道理:一個人要有主見,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才不會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不要活在別人的輿論中,要靠自己的腳走路,自己的腦袋思考。
2. 【很短的故事】
1.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現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里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寫好后,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后,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于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3. 簡短的歷史小故事40個,50字左右.
姜太公釣魚 太公 姓 姜,名 尚,西周 時 人,曾 輔佐 周 武王 滅了 商朝.據 民間 傳說,太公 在 出仕 之前,隱居於 渭水(在今陜西省境內)之 濱.他 常 拿 一根 不帶 魚餌 的 直鉤 釣竿,在 水面 上 憑空 釣魚.一些 樵夫 看到 他 這樣 釣魚 都 發笑.太公 說:” 我 不是 想 釣 真 的 魚,而 是 想 釣 一位 賢明的 君主.” 太公 就 這樣 期待了 幾十 年,到 他 快 八十歲 的 時候,周 武王 的 父親 周 文王 得知 太公 有 治國 才能,親自 請 他 出來 做了 丞相.《味如雞肋》 三國 時期,曹 操 帶領 軍隊 攻打 一個 城市,很長 時間 沒有 攻打 下來.這 時候,他 感到 進推 兩難:撤退 吧,就 前功盡棄,實在 可惜;繼續 攻打 下去 吧,又 實在 沒有 取勝 的 把握.一天 他 在 吃雞 的 時候,感到 這 情形 就 像 是 吃 雞肋:實在 沒有 多少 肉 可以 吃,可是 丟掉 又 舍不得.這 時候 有人 來 問 他” 今天 晚上 的 口令 是 什麼?” 他 就 隨口 回答” 雞肋.” 《胸有成竹》 宋朝 有 個 畫家 叫 文 興可,善於 畫 竹子.他 在 自己的 住房 周圍,栽了 許多 竹子,一年 四季,常 去 觀察 竹子 的 不同 姿態 與 變化.因而 對 竹子 的 形象 非常 熟悉,所以 他 畫出 的 竹子 生動 逼真.《宋史·文同 傳》里 說:” 當時 人們 紛紛 請 他 畫 竹子,送去 的 絹,堆了 一大堆,他 有時 厭煩地 把 它們 扔在 地上.” 當時,文 興可 的 一位 很 要好的 朋友 兆 補之 寫了 一首 詩 贊揚 他的 繪竹 藝術,其中 有 兩句:” 興可 畫竹 時,胸有成竹.”。
4. 科學家的小故事(簡短一點)
愛迪生在幾十年間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愛迪生在七十五歲的時候,還每天準時到實驗室上班.有個記者問他:“愛迪生先生,你打算什么時候退休呢?”愛迪生為難地說:“糟糕,這個問題,我活到現在還沒有來得及考慮呢!”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 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么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5. 簡短的小故事及道理我需要一個簡短的小故事和它告訴人們的道理,
笑話 劉庸 某處舉行吹牛比賽,規定非常特殊:(一)愈短愈好,最好短得只有一句.(二)雖說吹牛,卻不準真吹牛,必須是可能真正發生的事.經過激烈的角逐,得獎的作品果然都只有一句:第一名——有個游泳健將比賽前剃光了體毛.第二名——有個胖女人在稱體重前脫下了戒指.第三名——有個吹長笛的人拔掉了她的大門牙.第四名——有個鋼琴家把手上的虎口切開以求多彈一個音.這些笑話除了有意思之外,也告訴我們一件事:人們追求完美,即使為那看來微不足道的差異,也可能付出極特殊的代價.你要珍貴的是生命,而不是價值;對待它,要以愛,不能以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