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短的成語故事
1,按圖索驥
這個成語來源于《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征,并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K吹健斷嗦砭飛纖擔骸扒Ю锫淼鬧饕?卣魘牽吣悅牛笱劬Γ闋酉褶鵠吹木魄欏保隳每詞椋庾呷ィ朧允宰約旱難哿Α?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只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里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2,畫餅充饑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后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饑“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3,望梅止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的心理原理
話說曹操帶兵走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士兵們渴得很,為了激勵士氣,曹操就對士兵們說:“前面不遠處有很大的一片梅樹林,梅子特別多,又甜又酸,到時我們吃個痛快。“士兵們聽了,一個個都流出口水來,不再嚷渴了,行軍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電影《上甘嶺》中,我們可愛的連長也成功地演繹了一回“望梅止渴“的現代版。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坑道里嚴重缺水的危機情況下,連長給戰士們講述了一個“梅子“的故事,引得戰士們一個個都在吞口?
事實上,望梅止渴這個典故道出了一個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見的心理現象--聯覺。聯覺是指由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活動。具體到望梅止渴這個典故,就是由聽覺引起了味覺。除味聽聯覺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驗:看到紅的、橙的、黃的顏色會產生溫暖的感覺,而看到藍的、青的、綠的顏色會產生寒冷、涼快或清爽的感覺,因而前者稱為暖色,后者稱為冷色。這是由視覺引起溫度覺的結果。
最常見的是色聽聯覺,即聽到一種聲音會引起一種色覺,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淺色。心理學家蘭菲爾德(H. S. Langfeld)曾做過一個有關色聽聯覺的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的音符會引起不同的色覺,而且對同一個人來說,音調和顏色的聯系是相當穩定的,有些人在7年后仍保持c音符與紅色,d音符與紫色,f音符與粉紅色,b音符與非常明亮的銅色的對應關系。
正因為聯覺現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們在有意無意中把這一心理學原理應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現代的廣告中有相當普遍的應用
2. 求10篇簡短的成語故事
1、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
他死后,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
劉禪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
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
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有些人安于現狀,樂而忘返。
還形容有些人樂而忘本。 2、臥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因小怨而爆發了一場戰爭! 年輕的越王勾踐以范蠡為軍師,使吳軍大敗,年老的吳王也因傷重而亡! 年輕的夫差登上了王位。
他發誓消滅越國。三年后,夫差率領雄兵攻伐越國。
雙方交戰后,越敗吳勝,吳國大軍攻至越都會稽。 文種買通離間吳國大臣伯嚭與夫差極力周旋,終于讓夫差動了懷仁之心,不滅越國。
越國得以保存。勾踐率王后與范蠡入吳為奴。
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機,讓勾踐為夫差嘗糞而尋找病源,此舉徹底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回到越國的勾踐,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繩子一端栓著一只奇苦無比的豬苦膽,每天醒來,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嘗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二十年,他雷打不動,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踐秘起藏于民間的三萬雄兵,一舉將姑蘇城團團圍困。
此時,夫差還有五萬兵馬,卻因糧草難濟而不敢出城一戰。 勾踐創下了人類君王史的奇跡!他苦心勵志,發憤強國,創下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人間神話!臥薪嘗膽的典故被稱為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經典中的經典,勾踐的超人意志或許更有人類意義! 3、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
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
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
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
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
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4、安居樂業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
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胡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
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于對當時的現實不滿,并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
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于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
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于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
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5、安然無恙 解釋: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
恙,疾病,借指災禍。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
由于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后負責處理。趙威后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
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后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后再出兵。
趙威后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后。威后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
“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里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
3. 成語故事簡短的
哀哀父母 哀兵必勝 哀而不傷 哀感天地 哀感頑艷 哀感中年 哀告賓服 哀鴻遍野 哀毀骨立 哀梨蒸食 哀絲豪竹 哀天叫地 哀痛欲絕 唉聲嘆氣 挨風緝縫 挨家挨戶 挨肩并足 挨肩擦膀 挨肩擦背 挨肩擦臉 挨肩搭背 挨門逐戶 挨三頂五 挨山塞海 藹然可親 藹然仁者 矮人看場 矮子看戲 礙口識羞 礙手礙腳 愛不忍釋 愛不釋手 愛才如渴 愛才若渴 愛財如命 愛莫能助 愛錢如命 愛人好士 愛人利物 愛人以德 愛日惜力 愛如己出 愛如珍寶 愛素好古 愛屋及烏 愛惜羽毛 愛憎分明 曖昧不明 曖昧之情 安邦定國 安邦治國 安不忘危 安步當車 安常處順 安常守故 安車蒲輪 安堵樂業 安堵如故 安分守己 安分知足 安富恤貧 安富尊榮 安魂定魄 安家立業 安家落戶 安居樂業 安老懷少 安良除暴 安眉帶眼 安民告示 安內攘外 安貧樂道 安貧樂賤 安然無事 安然無恙 愛國如家 愛鶴失眾 愛禮存羊 愛毛反裘 愛民如子。
4. 20個成語故事簡短
拔苗助長【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典故】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成語故事】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不共戴天【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典故】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禮記·曲禮上》
【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愿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極深.
【成語故事】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后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一衣帶水【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典故】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南史·陳后主紀》
【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成語故事】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后,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嗎?”于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解衣衣人【注音】jiè yī yī rén
【典故】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解釋】脫下衣服給別人穿.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天衣無縫【出處】徐視其衣并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
【釋義】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5. 最簡短的的成語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6.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20個
成語典故 (一)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
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
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國家的治理。
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
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
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后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
7. 簡單的成語故事
1、雪中送炭【成語故事】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范成大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深受人們的喜愛,晚年退居故鄉石湖,自號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編為《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2、畫餅充饑【成語故事】曹操的孫子曹睿當上皇帝后急于找一個“中書郎”,讓大臣盧毓推薦一個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誡他推薦人才不能只看名聲,名聲就像畫在地上的一張餅,饑餓時不能吃。盧毓經過仔細挑選為曹睿選中中書郎。
3、囫圇吞棗【成語故事】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于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4、爾虞我詐【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強大的楚國包圍了弱小的宋國都城,宋國大帥華元誓死守城不降,楚軍存糧不多,車夫申叔向楚莊王獻計,要士兵蓋房種地,裝做長住的樣子。華元急了,偷偷潛入楚軍統帥子反的營帳,說城里缺糧人們易子而食。
于是兩軍講和。5、草船借箭【成語故事】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周瑜心胸狹隘,很忌妒諸葛亮,設計讓諸葛亮三天之間完成造箭十萬支。
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霧之機,開船向曹營,曹操率軍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圓滿完成任務。6、嫦娥奔月【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天空中有10個太陽同時出來,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為民除害射掉了9個太陽,西天的王母娘娘獎賞他長生不老的仙藥。
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時偷吃了這些藥,突然她就成仙飛向天宮,王母娘娘懲罰她,讓她在廣寒宮里思過。7、恃才傲物【成語故事】南朝時期,齊武帝的侄子蕭子顯從小聰慧過人,文思敏捷。
在任梁國國子博士時,把梁武帝寫的《經義》作太學的教材授課。他寫成《后漢書》100卷,《齊史》60卷。
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認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賜他謚號“驕”。
8、舍生取義【成語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讓發誓舍身取義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
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放了他。后來他把全身漆成癩子,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
9、收買人心【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趙云與劉備的兩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后,四處打聽,終于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趕到,趙云英勇殺敵,突出重圍終于到達劉備身邊,哭訴沒有救下糜夫人,劉備感動得痛哭流涕,當場要摔死阿斗,被眾將勸止。
10、聲東擊西【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劉邦派大將韓信去攻打投靠項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為大將率軍在黃河東岸蒲坂駐守,封鎖渡口。韓信發現蒲坂易守難攻,表面裝作調兵遣將強行渡河,暗地將主力部隊從夏陽渡河直搗安邑,消滅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11、大公無私【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擔任南陽縣令合適,祁黃羊推薦解狐,晉平公問他怎么推薦仇人,他說任人唯賢,解狐不負眾望。朝廷缺一個軍中尉,祁黃羊推薦兒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當出色。
孔子說祁黃羊推薦人才真是大公無私。12、神武掛冠【成語故事】南朝時期,梁國的陶弘景,自幼家貧,經過苦讀而入仕,他沒有當上大官,在一次求一個縣官失敗后,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十分厭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脫下朝服掛在神武門,上表辭官。
辭官后,他就隱居山林。13、草木皆兵【成語故事】東晉時期,前秦國王苻堅企圖消滅東晉,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石為征討大都督,分兵三路夾擊秦軍。
苻堅登上壽陽城,看見晉君陣容整齊有些畏懼。晉軍用計圍攻苻堅的秦軍,秦軍大敗,在潰逃的過程中看到后邊山上草木的陰影,都以為是追兵。
14、聲色犬馬【成語故事】隋煬帝的長子楊昭死后,次子楊湅就成為理所當然的太子,他遠不及兄長那樣有修養,他平時驕縱恣肆,行為不端,經常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同時好女色,同達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無惡不作。15、李郭同舟【成語故事】南朝時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貧寒,但他積極好學,到處游學。
游學到洛陽見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歡與他交往,一時傳為佳話。
后來郭太要回家,京師很多學者來送行,郭太只與李膺兩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說他們像一對神仙。16、舍我其誰【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經常與學生們談論一些治理國家的問題,他把儒家學說加以發揮,認為君主要仁愛,以仁治天下就像運轉一個小泥丸一樣容易。
學生問他為什么有些不愉快,孟子回答:“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17、水陸畢陳【成語故事】西晉時期,荊州刺史石崇靠搶劫外地商人而積累了萬貫家財,他在京城做衛尉,大肆揮霍。晉武帝的舅舅王愷想辦法與石崇比富。
王愷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水陸畢陳的寶物送給王愷。
王愷自嘆不如。18、魑魅魍魎【成語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率軍征討小國陸渾,路過洛陽城旁的洛水時,公然在周王室境內陳兵示威,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
楚莊王。
8. 簡短的成語故事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詩中抨擊奸臣說。老師講解的時候,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后來,一舉一動,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 結果?
有一天。
5:“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用不著認真: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趕忙跑到田里去看,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
2。席間項莊舞劍助興想借機殺劉邦,但是,沒有封侯。
疑鄰盜斧,自己當皇帝,你卻要殺如此勞苦功高的人,他的棋藝非常高超。他心想。凡伯直言相勸,后來收入《詩經》,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建立了隋朝。
秋有兩個學生。
3,美餐一頓該多好、對事胡亂猜疑:“沛公恭候大王的到來,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周厲王飛橫跋扈,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今天可把我累壞了1,再留心看看他:“作惡多端,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4,不可救藥,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明天去看看,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項羽聽說劉邦攻占咸陽,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靠得非常近的兩地,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一大片禾苗,奸臣出入宮廷。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寫了一首詩。可是、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后來,不把凡伯放在眼里,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
呵呵 希望可以幫到你哦,宋國有一個農夫,等他拔完了禾苗!”他兒子聽了,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回到家里還夸口說。樊噲趕緊拔劍上前對項羽說。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今天去瞧瞧,劉邦率軍攻占秦都咸陽后駐守函谷關?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找到斧子后,一個進步很快,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列數朝政弊端,曾說:不注重事實根據,他雖然坐在那里.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凡伯十分憤慨,怎么也不像賊了,廢了周靜帝,就氣急敗壞在鴻門擺宴席請劉邦,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勞苦功高
秦朝末年,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發現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6。
北周的宰相楊堅:“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枉法斷事,對人,他來到田里,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