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單說說三月不肉味知的典故,不超過70字】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專心一意,全神貫注,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現亦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有吃過肉.出處:《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朱熹集注:“蓋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譯文: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簡析:《韶》樂是當時流行于貴族當中的古樂.孔子對音樂很有研究,音樂賞析能力也很強,他聽了《韶》樂以后,在很長時間內品嘗不出肉的滋味,這當然是一種形容的說法,但他欣賞古樂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也說明了他在音樂方面的高深造詣.。
2. 簡單說說我國文字的起源及早期演變過程
漢字作為華夏民族普遍使用的文字,這一事實顯然是伴隨著華夏文明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因此,有關中國文字起源的研究,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僅僅是指漢字起源的研究.換句話說,探討中國文字的起源不僅要關注漢字的起源問題,而且也同樣應該關注生活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古代先民所使用的非漢字系統的文字的起源問題.隨著考古資料的積累,中國文字起源的多源特點已經愈來愈清楚. 先民創制文字的目的首先就是為實現人與神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所以文字乃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從人類早期文字的普遍特點分析,文字的創造則源于象形,這其實是人們建立起人與神對于文字字義具有共同的理解標準和認知內涵的基本條件.因此在我們有能力確鑿無誤地證認一種文字體系之前,任何不具有書面語意義而獨立存在的符號,都無助于自我判明其是否具有記錄語言的功能;同時那些在結構上不能完整地體現依類象形特點的符號,也就無法證明它們是為表達某些相對復雜的概念而有意識地創制的作品.很明顯,這些書契資料并不足以表明它們的性質一定屬于文字.從這一意義上講,以殷商甲骨文為代表的漢字體系無疑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這種文字體系不僅單字的數量已非常可觀(1),而且普遍采用形聲字的造字方法,從而表明其必然經歷了漫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所以,追溯甲骨文之前的古老漢字的起源,一直成為學術界所關注的熱點問題. 殷墟發現的甲骨文的年代約當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的商代晚期,但這顯然不是這種文字的使用年代.按照甲骨文的傳統分期成果,被納入第一期的殷王雖然包括盤庚、小辛、小乙、武丁兩代四王,但真正能夠確定為武丁以前的甲骨文資料卻數量極少,學者雖不遺余力地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索(2),但所提出的為數不多的若干資料,對其時代的判斷迄今仍難取得共識.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武丁以前沒有文字,新資料的出土和研究方法的創新都可能使舊有的認識大為改變,history of wholesale clothing. 早于殷墟時期的商代甲骨文雖然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就陸續在鄭州二里崗等遺址有零星發現(3),而且屬于武丁以前的銅器銘文與陶器文字也基本可以得到證實(4),但河南鄭州小雙橋商代中期遺址陶器上發現的朱書文字顯然對于追溯漢字的來源更有意義.這些文字或一字獨書,或數字并存,可辨識的有“尹”、“天”、“?”等文字(圖一),時代約屬公元前15世紀(5),這些文字不僅與甲骨文明確屬于同一個體系,而且其時代也較殷墟甲骨文更早. 小雙橋的朱書文字并非最原始的漢字當然可以肯定,約屬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的陶寺文化陶背壺上已發現有朱書的“文□”二字(圖二)(6),也與甲骨文屬于同一體系的文字.“文□”的含義似乎與禹名“文命”有關(7),這意味著以商代甲骨文為代表的漢字系統事實上是在繼承夏代文字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8),these latest Handbags,這一事實可以通過殷墟到陶寺文化的相關文字資料清晰地追溯出來. 誠然,目前的考古資料尚不足以為我們尋找夏代文字的淵源提供依據,盡管漢字起源于象形的事實曾使學者認為仰韶文化的彩陶圖像有可能體現著早期漢字的原始形態(9),但依類象形的造字方法卻并不僅僅為漢字所獨有(10).當然,如果從文化地理和考古學文化面貌等因素作為一種文字形成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加以分析,這種比較仍然具有積極的價值. 與夏代文字同時并存的另一種文字顯然不屬于漢字的系統,其中的一件重要物證就是發現于山東鄒平丁公遺址的屬于龍山時代的陶文(11).陶文以利器刻于大平底盆上,尚存11字(圖三),時代約為公元前二十一世紀. 由于丁公陶文的字形結構明顯區別于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漢字體系,而與古彝文絕多相同,因而屬于古彝文(12).對其文字的釋讀,我們曾有詳盡的討論(13).11字自上而下,自右至左漢譯為:“魅卜,阿普瀆祈,告.吉長,百雞拐爪…….”性質為招祖護佑,驅邪求吉的卜辭.其中“魅卜”意即卜魅(14),“魅”為占卜對象,意即為惡鬼諸邪而卜.“阿普瀆祈”意即祈求阿普瀆,“阿普瀆”為洪水后的彝族始祖.“告”為祭名.“吉長”意即長吉,猶殷卜辭所言之“引吉”.“百雞拐爪”意為以雞骨卜卦,屬彝人傳統的占卜形式.陶文反映了彝族百解祭中禳病除邪的祭儀. 彝族自稱ni ,為古稱,漢譯為“夷”,字與古彝文“人”字同源,“人”為本字,“夷”為后起字.而且古彝文“人”字本又為彝族始祖之名,所以彝族的族名實際來源于始祖之名,即彝人以其始祖之名作為族稱(15).將這一事實與甲骨文所反映的殷夷爭勝的史實對觀,顯然有助于我們梳理夷史的源流.殷人以其時位居海岱地區的方伯稱為“人方”,這與夷人的族稱及所居地望恰好密合.這些事實不僅印證了丁公陶文屬于古彝文的文字體系,而且直接涉及到對于新石器時代乃至商周時期分布或部分地分布于海岱地區的先民族屬的認識. 我們曾經通過對新石器時代先民創造的一種特殊八角圖形的研究,討論了自內蒙古東部以至山東、江蘇、湖南和江西地區分布的小河沿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大溪文化之間的文化聯系(16),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