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篇簡單的文言文
1、《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啟示:文言文‘鑿壁借光’表現了匡衡人窮志堅,發奮讀書的精神
2、《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 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矢,復得。”其母引刀裂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 矣。
【譯文】
孟子小時侯,倍數的時候。她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背書有時會中斷下來,過一會就又會背誦下去,她的母親知道他是遺忘了,就叫他過來說,:“背書怎么會停下來呢?”孟子回答說:“有的地方忘記了,過一會又記起來了。”他的母親沒有說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織成的布剪斷了,用這來告戒孟子。從此以后,孟子背書,不再遺忘了。
啟示:學習必須全神貫注,專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廢。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適當的方式,言傳身教,事半功倍. 。
3、《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么東西都能穿透。”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本來嘛,堅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時并存的。
啟示:如果不實事求是,過分強調絕對的一面,前后互相抵觸,勢必造成思維混亂,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局面。
啟示:如果不實事求是,過分強調絕對的一面,前后互相抵觸,勢必造成思維混亂,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局面。
4、《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
宋國有個耕田的人,他的田地里有個樹墩子。一只兔子跑過來,恰巧碰在上面,撞斷脖子死了。他毫不費力地揀到了這只死兔子,于是干脆放下農具,守候在樹墩子旁邊,希望再揀到一只。兔子是不會再得到了,自己卻被宋國人所恥笑。
啟示:偶然性不能代替必然性。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做有意義的事。
5、《買櫝還珠》
【原文】
楚人有賣某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緝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譯文】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后把珠寶裝在盒子里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后,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里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啟示:做事要分主次,別丟了真正珍貴的東西,而留下了不珍貴的東西。
2. 短篇文言文+譯文,要30篇文言文+譯文越少越好,不要粘貼復制.最好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么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中心: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斷變化的,要用變化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古宋國有個人,他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很疲憊的樣子回了家對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苗長高了一大截!”他兒子聽說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苗都死了.中心: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能是好心辦壞事濫竽充數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倉供養的樂手有好幾百人.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王繼位.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 中心: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拖尾于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里,墻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繡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后,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中心: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物,實際上并不喜歡 原文]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謂曰③:“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⑤,子安能為之足⑥?”遂飲其酒⑦.為蛇足者,終亡其酒⑧.——⑧.——《戰國策》 注釋]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貴族手下的辦事人員.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謂——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過酒杯.引,取過來.且——將要. ⑤固——本來. ⑥子——對人的尊稱.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楚國有一家人,祭過了祖宗之后,便將一壺祭祀時用的酒,留給辦事人員喝.辦事人員很多,僅僅一壺酒,到底給誰喝呢?有人提議讓每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畫得好,就把這壺酒給他.大家都認為這辦法很好.有一個人很快就把蛇畫好了.這壺酒就歸他所得.這時,他回頭看別人,都沒有畫好,就得意揚揚地說:“你們畫得好慢呀,等我再畫上幾只腳吧”正在他畫蛇腳的時候,另一個人已經把蛇畫好了.那人把酒壺奪了過去說:“蛇是沒有腳的,你怎麼畫上了腳?”說罷,就喝起酒來.為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 啟示:把功夫用在做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就會失去寶貴的機會.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墻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筑,一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鄰居家的老公公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結果,那個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東西. 《智子疑鄰》的寓意是感情親近與疏遠往往會導致認識錯誤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么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變為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事情都有正反兩方面的可能,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也可。
3. 給我十篇簡單的文言文加翻譯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
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
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
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2、陳蕃愿掃除天下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
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
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原文: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
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3、班超投筆從戎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
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
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
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4、宗愨(què)乘風破浪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斗,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
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
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原文: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
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
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
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原文: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
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
4. 【誰有一篇短小的古文】
馬援戒兄子嚴敦書 馬援 援兄子嚴、敦,并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日:“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 ,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 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愿子孫效也.” 晏子不死君難——襄公二十五年 左 傳 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莊公通焉,崔子弒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 門啟而入,枕尸股而哭.興,三踴而出.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5. 一篇短一點的古文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zhǔ)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shāng)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霪(yín)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yào),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xíe)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jiē)夫!予(yú)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chǔ)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職任巴陵郡的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通順,百姓和樂,許多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建筑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現代人的詩賦刻在它的上面,(并)囑托我寫文章來記述(重建岳陽樓)這件事.我看那巴陵郡的優美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銜接著遠處的山,吞吐著長江,水波浩蕩,寬闊無邊.早晴晚陰,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在岳陽樓所看到的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既然這樣,(從這里)向北面直通巫峽,南面直通瀟湘,降職遠調的官員和失意詩人,大多在這里匯聚,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像那連綿不斷的雨紛紛灑落,一連幾個月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都隱藏起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長嘯、猿猴在啼叫.這時登上岳陽樓,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的感情,擔心(人家)說讒言、懼怕(人家)譏諷的心情,滿眼看到的都是蕭條冷落的景象,感慨到極點而悲傷起來.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游來游去;岸上香草,小洲上的蘭草,香氣濃郁,顏色青翠.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動著金色的光芒,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人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盡頭!(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榮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拿著酒杯迎風暢飲,真是喜氣洋洋啊!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為什么呢?(是因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身居朝廷的高位就為他的百姓擔憂;(不在朝廷做官而)退身江湖的遠地就為君主擔憂.這進入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做官也擔憂.雖然如此,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6. 求20首簡短的古詩,難背的也行,但一定要簡短的
1、《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2、《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5、《相思》【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6、《春曉》【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7、《春思》【唐】皇甫冉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家住層城臨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8、《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 9、《春詞》【唐】劉禹錫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10、《詠柳》【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1、《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3、《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4、《玉樓春》【宋】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15、《江南春絕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6、《早春南征寄洛中諸友》【宋】歐陽修 楚色窮千里,行人何苦賒.芳林逢旅雁,候館噪山鴉. 春入河邊草,花開水上槎.東風一樽酒,新歲獨思家. 17、《玉樓春》【宋】辛棄疾 風前欲勸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隨流落水邊花,且作飄零泥上絮. 鏡中已覺星星誤,人不負春春自負.夢回人遠許多愁,只在梨花風雨處. 18、《春日》【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9、《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20、《絕句》【宋】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1、《游園不值》【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7. 求一些短小的文言文例如智子疑鄰: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
阮宣子論鬼神有無者.或以人死有鬼,宣子獨以為無,曰:「今見鬼者,云著生時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復有鬼邪?」魏明帝于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齏臼,受辛也,于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世說新語》的確值得看幾遍,有意思得很.中國古代的文人,值得佩服的--詩酒風流的唐代文人,獨具風骨的魏晉文人.雖然也很喜愛宋代的全盛,但總覺得是失了特色.活不出一個時代的風格,始終類于前人.后世的絕交書便再沒有如《與山巨源絕交書》那般字字無情而字字有情了.后世之人窮途末路之哭,也不過就是效仿阮籍了.后世酒酣耳熱之際也沒有豪邁的樂府詩章了.封建的全盛止于唐,文人的自滿自得止于唐.之后便是民族間說不清的國仇家恨,文字里也多了悲戚的味道.在我這個極端的人眼里,看不到五代之后的事情,那些林林總總不過是一個悲慘結局的繁華開端,我不否認其間的文人的成就,畢竟這其中就包含了東坡這個曠古絕今的大家,但作為一種形式,我個人更鐘情于樂府和將樂府詩推上巔峰的李白.相對于李白的樂府詩,詞[長短句]這種樂府就顯得陳腐,苛于音律格式,精彩有余瀟灑不足.這點來說,唐代文人和魏晉人物在精神方面是一脈相承的,只是魏晉時瀟灑是小眾,至唐則是主流.但唐的人物也沒有魏晉般可歌可泣,《世說新語》稱不上有多高的文字造詣,其重要的就是敘述了魏晉一個個人物的生活細節,在各個方面豐滿著他們的形象,魏晉文人都是充滿個性的人物.他們的個性之美,最引人注目: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王浚沖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后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于此壚.竹林之游,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婦曰:「敬聞命.」供酒肉于神前,請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隗然已醉矣.魏晉人物的獨特風骨是一種幾似于道骨仙風的氣度,就竹林七子來說大部分還是崇道鄙儒的,他們獨特的審美觀也是形成于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姿容的飄逸與文字的憂傷相結合,便是典型的魏晉審美觀.自然,醉酒狂歌,仙風道骨是談不上積極的,但作為一種獨特的人格魅力,文學魅力與美學風格,在晉代腐敗的社會政治中,卻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