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短的歷史小故事40個,50字左右.
姜太公釣魚 太公 姓 姜,名 尚,西周 時 人,曾 輔佐 周 武王 滅了 商朝.據 民間 傳說,太公 在 出仕 之前,隱居於 渭水(在今陜西省境內)之 濱.他 常 拿 一根 不帶 魚餌 的 直鉤 釣竿,在 水面 上 憑空 釣魚.一些 樵夫 看到 他 這樣 釣魚 都 發笑.太公 說:” 我 不是 想 釣 真 的 魚,而 是 想 釣 一位 賢明的 君主.” 太公 就 這樣 期待了 幾十 年,到 他 快 八十歲 的 時候,周 武王 的 父親 周 文王 得知 太公 有 治國 才能,親自 請 他 出來 做了 丞相.《味如雞肋》 三國 時期,曹 操 帶領 軍隊 攻打 一個 城市,很長 時間 沒有 攻打 下來.這 時候,他 感到 進推 兩難:撤退 吧,就 前功盡棄,實在 可惜;繼續 攻打 下去 吧,又 實在 沒有 取勝 的 把握.一天 他 在 吃雞 的 時候,感到 這 情形 就 像 是 吃 雞肋:實在 沒有 多少 肉 可以 吃,可是 丟掉 又 舍不得.這 時候 有人 來 問 他” 今天 晚上 的 口令 是 什麼?” 他 就 隨口 回答” 雞肋.” 《胸有成竹》 宋朝 有 個 畫家 叫 文 興可,善於 畫 竹子.他 在 自己的 住房 周圍,栽了 許多 竹子,一年 四季,常 去 觀察 竹子 的 不同 姿態 與 變化.因而 對 竹子 的 形象 非常 熟悉,所以 他 畫出 的 竹子 生動 逼真.《宋史·文同 傳》里 說:” 當時 人們 紛紛 請 他 畫 竹子,送去 的 絹,堆了 一大堆,他 有時 厭煩地 把 它們 扔在 地上.” 當時,文 興可 的 一位 很 要好的 朋友 兆 補之 寫了 一首 詩 贊揚 他的 繪竹 藝術,其中 有 兩句:” 興可 畫竹 時,胸有成竹.”。
2. 求10篇簡短的歷史典故
1、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干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墻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于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總結: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于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2、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并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于擊敗秦軍。 總結:置之死地而后生,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3、三遷之教: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里,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總結:環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4、畫蛇添足 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 總結: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總結:不是非要滔滔不絕才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平時不露聲色是為長遠觀察問題,蓄積力量,不但能夠正確地預見未來,更能夠掌握適當時機。
6、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 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總結:由此可見,一個集體起內訌,容易讓敵人有機可趁;惟有團結起來、同心協力對抗外敵。才會讓敵人無機可乘。
就是說,團結好了,才能一致對外,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7、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
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總結: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東施效顰 美女西施因病而皺著眉頭,鄰居丑女見了覺得很美,就學西施也皺起眉頭,結果顯得更丑。
后人稱這個丑女為東施。 總結: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會適得其反 9、守株待兔 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結果自然再無所獲! 總結: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不能死守狹隘經驗、墨守成規。 10、濫竽充數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拿數百人的口糧來供養他。齊宣王去世。
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后便逃走了 總結:弄虛作假是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喝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蒙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3. 簡短的歷史故事
抉 擇 在一個村莊里,住著一位睿智的老人,村里有什么疑難問題都來向他請教。
有一天聰明又調皮的孩子,想要故意為難那位老人。他捉了一只小鳥,握在手掌中,跑去問老人:“老爺爺,聽說您是最有智慧的人,不過我卻不相信。
如果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鳥是活還是死的,我就相信了。”老人注視著小孩子狡黠的眼晴,心中有數,如果他回答小鳥是活的,小孩會暗中加勁把小鳥掐死;如果他回答是死的,小孩就會張開雙手讓小鳥飛走。
老人拍了拍小孩的肩膀笑著說:“這只小鳥的死活,就全看你的了!”每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就像那只小鳥一樣,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升學也罷,就業也好,創業亦如此,只要奮發努力,均會成功。
一位哲人說: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抉擇,每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努力,終會有成。 目標要明確 有一位父親帶著三個孩子,到沙漠去獵殺駱駝。
他們到達了目的地。 父親問老大:“你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獵槍、駱駝,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
父親搖搖頭說:“不對。” 父親以相同的問題問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獵槍、駱駝、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父親又搖搖頭說:“不對。”
父親又以相同問題問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駱駝。”
父親高興地點點頭說:“答對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一個人若想走上成功之路,首先必須有明確的目標。
目標一經確立之后,就要心無旁騖,集中全部精力,勇住直進。 選定目標不放棄 有一位老師在講臺上諄諄勉勵學生做事要專心,將來才會有成就。
為了具體說明專心的重要,老師叫一名學生上臺,雙手各持一支粉筆,命其在黑板上同時用右手畫方,左手畫圓,結果學生畫得一團糟。 老師說:“這兩種圖形都畫得不像,那是因為分心的緣故。
追逐兩兔,不如追逐一兔。一個人同時有兩個目標的話,到頭來一事無成。”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要成功,只能一次選定一個目標,咬住不放,鍥而不舍。再冷的石頭,坐上三年也會暖。
所以,不論就業或創業,一定要選好自己的目標,在選定了目標之后,萬萬不可操之過急,要勤奮努力,遭到挫折也不放棄。 請記住這樣一句名言:成功最大的障礙,就在于放棄。
人生就象爬階梯一樣,必須一步一階,絲毫取巧不得;只要一步一階,終必抵達山頂。 欲速則不達 有一個小孩在草地上發現了一個蛹。
他把蛹撿起來帶回家,要看看蛹是怎樣羽化為蝴蝶。 過了幾天,蛹上出現了一道小裂縫,里面的蝴蝶掙扎了好幾個小時,身體似乎被什么東西卡住了,一直出不來。
小孩子看著于心不忍,心想;我必須助它一臂之力。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剪開,幫助蝴蝶脫蛹而出。
可是,這只蝴蝶的身軀臃腫,翅膀干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就死去了。 從這個故事里,我們可以體會到“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的真諦。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蝴蝶必得在蛹中痛苦掙扎,直到它的雙翅強壯了,才會破蛹而去。 人何嘗不是如此呢,煎熬、磨煉、挫折、掙扎,這些都是成長的必經的過程。
急于成功的人,別忘了一句哲人的名言:人生必須背負重擔,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穩穩地走,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是走得最遠的人。 絕不墨守成規 有一天,兩個和尚結伴從一座廟走到另一座廟去。
走到半路,突然被一條河擋住了去路。這條河上沒有橋,水并不太深,他們決定涉水而過。
正在這時,一位美貌的婦人也來到河邊,她說有急事必須過河,可是又怕河水把她沖走。 第一個和尚見此情景,毫不猶豫地背起婦人,涉水過河,把她安全地送到了對岸。
第二個和尚跟在后面也順利地過了河。 兩個和尚默不作聲地繼續趕路。
又走了好幾里路,第二個和尚終于憋不住了,突然對第一個和尚說:“師兄,我們和尚絕不能近女色的,剛才你為何犯戒背著那個婦人過河呢?” 第一個和尚淡淡地回答:“我一過河就把她放下來了,怎么你走了好幾里路,到現在還背著她呢!” 一位哲人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要輕易就被一個成規束縛住了。墨守成規是前進的絆腳石,真正成功的人,本質上流著叛逆的血。
嚴于律已 有四個和尚,為了修行,他們一起參加禪宗的“不說話修練”。 在四個和尚中,有三個道行較高,只有一個道行較淺,由于修煉時必須點燈,所以點燈的工作就由道行淺的和尚D負責。
修煉開始了,四個和尚圍繞著那盞燈,盤腿打座。幾小時過去了,四個人始終默不作聲。
這時,油燈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就要枯歇了。D和尚眼睛始終盯著那盞燈,見此情景甚為著急,可是他不敢說話。
突然,一陣風吹來,燈被風吹得左搖右晃,眼看就要熄火了。 和尚D實在忍不住了,他大叫一聲說道:“糟糕!燈熄了!” 其他三個和尚,原來都是閉目打坐,始終沒有說話。
一聽到和尚D的叫喊聲,三個和尚都睜開了眼晴。 和尚C立刻斥責和尚D說:“你叫什么!我們是在做‘不說話修煉’,你怎么能夠開口說話呢!” 和尚B聞聲大怒,他沖著和尚C說:“你不是也說話了嗎?太不象說了!” 和尚A一直沉默靜坐,這時卻傲視著另外三個和尚說:“哈哈!只有我沒說話了。”
看起來,“嚴以責人。
4. 簡短的歷史小故事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
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
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
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
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
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
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
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于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
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
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
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
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于感動了陳長興,終于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
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于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
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于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5. 簡短的歷史小故事,要有內容
草船借箭
三國時期,曹操率八十萬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便打算聯手伐魏。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愿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靶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你家都督知道,否則就不靈了。” 魯肅信以為真,并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準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
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靶子上。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這時船的兩邊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6. 求一個簡短的歷史小故事
司馬光砸缸
戰國時候,齊國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他每次和齊威王賽馬,都要押上重金賭輸贏。他們把各自的馬分為上、中、下三等。比賽時,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由于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每次賽馬,田忌都以失敗而告終。 一次,田忌又比輸了,正悶悶不樂地離開賽場,他的朋友孫臏對他說:“從剛才比賽的情形看,齊威王的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下次比賽,你只管下重金和他賭輸贏,我有辦法讓你取勝。”田忌疑惑地看看孫臏:“你是說給我換幾匹好馬嗎?”孫臏搖頭說:“不是。”田忌知道孫臏足智多謀,看著他胸有成竹的樣子,沒再多問。 等到比賽那天,孫臏向田忌面授機宜說:“第一場,用你的下等馬去同他的上等馬周旋;第二場,用你的上等馬去對付他的中等馬;第三場,你用中等馬對付他的下等馬。”結果,第一場比賽田忌輸了,第二、三場比賽贏了,最終以2:1獲勝。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只好眼睜睜地看著田忌得意地拿走了自己的千金。齊王很驚異,便問田忌其中的原委。田忌便如實地告訴了他,并借機將孫臏推薦給齊王。齊王通過跟孫臏交談,對他的軍事才能甚是佩服,便當下拜孫臏為軍師。 “孫臏賽馬”的故事源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典故“孫臏賽馬”啟發人們,只有學會動腦筋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靈活多變,統覽全局,才會變劣勢為優勢,最終獲得成功。
7. 歷史小故事,要短一點的,五六個,謝謝
荊軻刺秦王 · 李斯諫逐客 · 信陵君救趙 · 紙上談兵的趙括 · 范雎的遠交近攻計 · 廉頗負荊請罪 · 屈原沉江 · 田單的火牛陣 · 燕昭王求賢 · 孟嘗君與他的門客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 商鞅南門立木 · 墨子破云梯 · 范蠡和文種 ·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 孔子周游列國 · 伍子胥過昭關 · 晉文公退避三舍 · 公子重耳流亡他國 · 曹劌抗擊齊軍 · 齊桓公九合諸侯 · 周公輔佐成王 · 盤庚遷都 · 婦好及婦好墓 · 商湯和伊尹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沉魚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閉月 · 一騎紅塵妃子笑 · 劉羅鍋智告貪官 · 魯班造木鳶 · 梅妻鶴子 · 吳三桂·陳圓圓和逼死坡 · 漢武帝封將軍柏 · 高力士脫靴 · 楊貴妃與“貴妃雞” · 諸葛亮拜師 · 腰斬李斯 · 管仲輔佐齊桓公 ·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 趙飛燕姊妹花擅專寵 · 趙高指鹿為馬 · 項羽自任西楚霸王 · 張良進履 · 藺相如完壁歸趙 · 徐福東渡日本 · 周文王重用姜尚 · 呂后誅殺韓信 · 三潭如何印明月 · 秦王滅六國 · 蕭何月下追韓信 · 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 · 秦王政誅嫪毐 · 勾踐臥薪嘗膽 · 玄武門之變。
8. 隋唐時期歷史小故事
1.隋唐小故事—毛驢告假 胡趲是唐朝宮廷的雜戲演員,因皇帝賞識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閑無事,便天天騎上毛 驢到朋友家下棋取樂.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熱情遠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驢子牽 到后院,細心喂養!”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燈,主人絕不肯讓他回家.一天兩天不新鮮,數月如此,都知心頭很為有這樣一個難得的知心朋友而高興.一天,他正與主人下棋,殺得難解難分之際,突然接到皇帝傳旨,要他立刻進宮應差.胡趲不敢怠慢,急忙讓主人把驢牽來.過了一會兒仍不見主人出來,胡趲急了,奔進后院,只見驢子渾身是汗,直喘粗氣,正從磨盤上卸下肩來,胡趲這才恍然大悟.第二天早晨,胡趲又來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樣,習慣地拉開嗓門喊道:“仆人們 多加草料,好好喂驢!” 胡趲冷笑一聲說:“抱歉得很,今天驢子來不了啦.” 主人問:“為什么?” 都知就說:“昨天回去頭旋惡心,臥在棚里起不來了,請您準它幾天假,讓他緩緩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