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故事
桃園結義,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草船借箭,三顧茅廬,畫餅充饑,望梅止渴,妄自菲薄,智取陳倉,七擒七縱, 1、草船借箭 【cǎo chuǎn jiè jiàn】: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
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愿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給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
魯肅答應了,并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準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
魯肅很納悶。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
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兒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
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一會,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
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2、三顧茅廬【sān gù máo lú】: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
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
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
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
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
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之句。 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3、七擒七縱【qī qín qī zòng】: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后方,率領軍隊南征。
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
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
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諳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布置過的軍營,之后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么樣?”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里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給你贏了一次,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并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
他料定盂獲今晚準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孟獲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里,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么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
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 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后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
后來,孟獲又被擒住。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
2. 有關三國成語小故事
樂不思蜀 當時魏軍入川,蜀后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
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于是設宴款待,并以歌舞助興。
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
劉禪聽后,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谷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
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么像是谷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
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余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3. 三國成語小故事
七禽孟獲 三國中期,蜀國占據西蜀一帶,這時南方孟獲作亂。
諸葛亮出征南蠻孟獲,為了收買人心,七次俘獲孟獲而又其次將其釋放。第七次釋放孟獲的時候,孟獲終于歸順蜀國,諸葛亮平定了南方。
空城計 三國中后期,諸葛亮出兵討伐魏國,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導致滿盤皆輸。諸葛亮被迫撤兵,司馬懿大軍追至,這時孔明手下的將領士兵基本都分配軍務調完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開城門,獨自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疑心有伏兵。
調頭就撤兵。諸葛亮躲過一劫! 失街亭 就是在空城計之前了,馬謖自告奮勇去守街亭,結果反了低級錯誤。
被司馬懿打敗。蜀軍被斷了咽喉之路。
被迫撤兵。 斬馬謖 馬謖失了街亭。
諸葛亮非常生氣。想起了劉備臨死前囑咐他的話“吾觀馬謖,言過其實也”。
后悔不已。悲痛了斬了立了軍令狀的馬謖。
舌戰群儒 三國中前期,劉備勢力還很小,被曹操趕得走投無路。想去投靠東吳,就是孫權。
派諸葛亮去做說客。但是東吳謀臣處處刁難諸葛亮,諸葛亮憑著他的滿腹經綸舌戰群儒。
說得他們個個啞口無言。后來經魯肅協助,說服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 孫劉聯軍和曹操在赤壁對峙。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智。
想除掉諸葛亮,于是刁難諸葛亮要他在十日之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料定過幾天有大霧,于是便答應,而且期限還自己減少到三天。
周瑜認為諸葛亮是自尋死路。一天兩天過去了,諸葛亮都沒動靜。
到了第三天夜里。諸葛亮向魯肅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滿草人,一字排開向曹操營寨駛去。
江面上霧很大,曹操不清楚敵軍虛實。于是叫將士瘋狂放箭。
箭射滿了草船。諸葛亮滿載而歸!! 火燒博望坡 三國前期,曹操勢力非常強大,統一了北方,接下來就是南下。
攻打劉備,此時劉備投靠劉表,駐在新野。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進攻新野。
這時劉備已經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在新野設下埋伏,令趙云去誘敵深入,然后火攻。
夏侯敦果然中極。大敗而歸。
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
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
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白帝城托孤 關羽失荊州被殺后,劉備悲憤不已,舉大軍伐吳。
誓要“踏平東吳”。不料被東吳的陸遜“火燒連營”。
大敗,逃往白帝城,憂郁成疾,危在旦夕。召大臣吩咐后事。
將太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 溫酒斬華雄 三國前期,曹操發起聯軍討伐董卓。
董卓的先鋒是華雄,華雄是三國第一高手呂布 的手下,也是非常勇猛,一連殺了聯軍好幾個大將。聯軍正愁無人能敵華雄之時,關羽按耐不住請戰。
可是劉備這時沒什么地位,關羽的軍銜也小得可憐。于是聯軍盟主袁紹反對,怕被敵人恥笑軍中無人。
但是曹操見識過關羽的能力,很贊賞他,于是為他斟酒。關羽說等斬了華雄回來喝也不遲。
于是飛身上馬沖入敵營,不一會兒就提著華雄的人頭回來了,這時候酒還是熱的。這就是溫酒斬華雄! 過五關斬六將 徐州之戰劉備戰敗。
關羽經張遼勸說,約法三章暫時投降了曹操。為曹操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
后得知劉備在袁紹處便想去找劉備。曹操為了挽留關羽便掛避客牌對其避而不見。
關羽只能不辭而別。沿路上經過了五個關口,守將都不放行,關羽一一殺之。
一共六個。最后與劉備會合。
這就是著名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 單刀赴會 赤壁之戰之后。三國鼎立逐漸形成。
劉備留關羽鎮守荊州,主力向西擴張。荊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本屬東吳。東吳一直想找機會討回。
魯肅又獻上一計:騙關羽過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擲杯為號沖出殺之。便遣請關羽赴宴。
關羽明知是計坦然答應!只帶了周倉隨身為他提刀。席間魯肅提起索回荊州之事,關羽卻絕口不談,說酒席之間不談國事。
魯肅再三糾纏,周倉插嘴,關羽借機故作生氣狀奪過周倉手中大刀,喝退周倉。周倉會意,退出去。
關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魯肅手將魯肅扯到江邊。東吳將士怕誤傷魯肅,又攝于關公武力,不敢動手。
關云長上船乘風而去。 三英戰呂布 華雄被關羽斬了之后,呂布親自出馬,無人能敵。
張飛沖出和他交鋒50多回合不分勝負,關羽上來夾攻,30回合戰不倒呂布。劉備也上來夾攻,三英戰呂布,打得非常激烈。
呂布虛刺劉備一戟便敗退。(呂布不愧是三國第一武將啊) 水淹七軍 關羽圍困曹仁于樊城,曹操派大將于禁和龐德領七支軍隊去救援。
屯兵在山谷中。當時正值秋雨連綿。
關羽命人堵住襄江各處水口。等江水高漲時,水淹七軍。
曹軍死傷無數,龐德被斬,于禁被俘。 刮骨療毒 水淹七軍之后,關羽攻打樊城,在樊城下罵陣。
曹仁命令弓箭手射箭,關羽右臂中箭,回兵。箭頭有毒,毒已入骨。
于是請來了曾經為周泰療傷的名醫華佗。華佗說要割開皮肉,把骨頭上的毒刮去,這會極其疼痛,請關羽把手臂套住綁緊,把頭蒙住。
關羽卻說不用。一邊和馬良下棋,一邊伸手刮骨,談笑中沒有絲毫痛苦的神色。
事畢,兩人互相驚嘆,關羽稱贊華佗的醫術,華佗贊嘆。
4. 關于三國的成語故事,要簡潔
這個網上隨便一搜就有很多啊挑燈夜戰,三顧茅廬,草船借箭,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走麥城,水淹七軍,桃園結義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1.女博士 24.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47.豎子成名 70.斗酒只雞 2.清塵濁水 25.釜中之魚 48.掩目捕雀 71.冢中枯骨 3.平視獲罪 26.升堂拜母 49.龍驤虎步 72.捉刀人 4.煮豆燃萁 27.少女風 50.闊步高談 73.太丘道廣 5.才高八斗 28.生子當如孫仲謀 51.五字客 74.難兄難弟 6.司馬昭之心 29.中圣人 52.坐談客 75.同惡相濟 7.去梯之言 30.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53.坐不窺堂 76.藍田生玉 8.窮鳥入懷 31.梁上君子 54.坐不安席 77.木 奴 9.扇火止沸 32.求田問舍 55.作奸犯科 78.枕石漱流 10.哭竹生筍 33.百里才 56.樂不思蜀 79.十鼠同穴 11.青白眼 34.長林豐草 57.弊車贏馬 80.巾 幗 12.窮途之哭 35.池中物 58.吳下阿蒙 81.心膂爪牙 13.青蠅吊客 36.倒 屣 59.髀肉復生 82.開門揖盜 14.引咎責躬 37.浮瓜沉季 60.聞雷失箸 83.方 寸 15.引虎自衛 38.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61.望梅止渴 84.不謀而同 16.牽裾而諫 39.士別三日,便當刮目相待 62.相斫書 85.車載斗量 17.迅風振秋葉 40.官渡柳 63.神 傷 86.雙 珠 18.言過其實 41.懷 橘 64.荀令香 87.日月入懷 19.輕財好施 42.枯樹生華 65.懸 棒 88.形影相吊 20.青蠅染白 43.還 鮓 66.云中白鶴 89.秉燭夜游 21.窮兵黷武 44.老牛舐犢 67.的盧馬 90.留 犢 22.三馬同槽 45.捋虎須 68.玉山傾倒 23.三 余 46.虱處裈中 69.衣繡晝行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1、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后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一身是膽(趙云):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行。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東漢末年,民生凋敝.兵荒馬亂,群雄競起. 梟雄曹操,首屈一指.龍驤虎步,躊躇滿志. 唯才是舉,遠見卓識.濟濟多士,如虎添翼. 發號施令,假傳圣旨.身經百戰,出生入死. 青梅煮酒,旁敲側擊.夢中殺人,狐性多疑.望梅止渴,略施小計.割發代首,工于心計. 對酒當歌,橫槊賦詩.才兼文武,獨步一時.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諸葛孔明,驚才風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用行舍藏,韜晦待時. 三顧茅廬,精誠所至.知遇之恩,投桃報李. 隆中對策,審時度勢.指點江山,面授機宜. 初出茅廬,錦囊妙計.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舌戰群儒,力排眾議.草船借箭,妙算神機. 巧借東風,火燒赤壁.空城妙計,化險為夷. 七擒七縱,有膽有識.六出祁山,矢志不移. 文韜武略,經天緯地.苦心經營,不遺余力. 事必躬親,日理萬機.出師未捷,積勞成疾.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繼無人,此恨何及. 武圣關羽,義薄云天.赤膽忠心,天人共鑒 桃園結義,相見恨晚.同生共死,披肝瀝膽. 身在曹營,忠心在漢.過關斬將,一往無前. 華容讓道,網開一面.知恩圖報,仰不愧天. 刮骨療毒,處之泰然.夜讀春秋,手不釋卷 單刀赴會,視若等閑.水淹七軍,智勇雙全.位高權重,志得意滿.顧盼自雄,自負不凡. 痛失荊州,令人扼腕.敗走麥城,虎落平川. 三強會戰,臨軍對陣.決一雌雄,赤壁鏖兵. 旌旗蔽日,檣櫓連云.刀槍林立,劍戟森森. 風猛火烈,流急水深.人喊馬嘶,鼓角齊鳴. 短兵相接,弓折刀盡.血海尸山,觸目驚心. 曹軍敗北,豕突狼奔.灰飛煙滅,片甲不存. 周郎赤壁,羽扇綸巾.以寡敵眾,大獲全勝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天下大勢,鼎足三分.。
5. 有關三國的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
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
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
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
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
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
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
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
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
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
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于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后問,宜泣而答曰:先父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會王復問,對如前。
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選自《三國志》) 蜀后主劉禪投降后,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于前,蜀官傷感,獨有后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于前,蜀官盡皆墮淚,后主嬉笑自若。
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后主曰:“頗思蜀否?”后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
這個典故就產生于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后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
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于是設宴款待,并以歌舞助興。
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
劉禪聽后,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
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么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
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余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6. 關于三國的成語故事,要簡潔
這個網上隨便一搜就有很多啊挑燈夜戰,三顧茅廬,草船借箭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38653234,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走麥城,水淹七軍,桃園結義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1.女博士 24.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47.豎子成名 70.斗酒只雞 2.清塵濁水 25.釜中之魚 48.掩目捕雀 71.冢中枯骨 3.平視獲罪 26.升堂拜母 49.龍驤虎步 72.捉刀人 4.煮豆燃萁 27.少女風 50.闊步高談 73.太丘道廣 5.才高八斗 28.生子當如孫仲謀 51.五字客 74.難兄難弟 6.司馬昭之心 29.中圣人 52.坐談客 75.同惡相濟 7.去梯之言 30.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53.坐不窺堂 76.藍田生玉 8.窮鳥入懷 31.梁上君子 54.坐不安席 77.木 奴 9.扇火止沸 32.求田問舍 55.作奸犯科 78.枕石漱流 10.哭竹生筍 33.百里才 56.樂不思蜀 79.十鼠同穴 11.青白眼 34.長林豐草 57.弊車贏馬 80.巾 幗 12.窮途之哭 35.池中物 58.吳下阿蒙 81.心膂爪牙 13.青蠅吊客 36.倒 屣 59.髀肉復生 82.開門揖盜 14.引咎責躬 37.浮瓜沉季 60.聞雷失箸 83.方 寸 15.引虎自衛 38.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61.望梅止渴 84.不謀而同 16.牽裾而諫 39.士別三日,便當刮目相待 62.相斫書 85.車載斗量 17.迅風振秋葉 40.官渡柳 63.神 傷 86.雙 珠 18.言過其實 41.懷 橘 64.荀令香 87.日月入懷 19.輕財好施 42.枯樹生華 65.懸 棒 88.形影相吊 20.青蠅染白 43.還 鮓 66.云中白鶴 89.秉燭夜游 21.窮兵黷武 44.老牛舐犢 67.的盧馬 90.留 犢 22.三馬同槽 45.捋虎須 68.玉山傾倒 23.三 余 46.虱處裈中 69.衣繡晝行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1、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后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一身是膽(趙云):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行。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東漢末年,民生凋敝.兵荒馬亂,群雄競起. 梟雄曹操,首屈一指.龍驤虎步,躊躇滿志. 唯才是舉,遠見卓識.濟濟多士,如虎添翼. 發號施令,假傳圣旨.身經百戰,出生入死. 青梅煮酒,旁敲側擊.夢中殺人,狐性多疑.望梅止渴,略施小計.割發代首,工于心計. 對酒當歌,橫槊賦詩.才兼文武,獨步一時.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諸葛孔明,驚才風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用行舍藏,韜晦待時. 三顧茅廬,精誠所至.知遇之恩,投桃報李. 隆中對策,審時度勢.指點江山,面授機宜. 初出茅廬,錦囊妙計.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舌戰群儒,力排眾議.草船借箭,妙算神機. 巧借東風,火燒赤壁.空城妙計,化險為夷. 七擒七縱,有膽有識.六出祁山,矢志不移. 文韜武略,經天緯地.苦心經營,不遺余力. 事必躬親,日理萬機.出師未捷,積勞成疾.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繼無人,此恨何及. 武圣關羽,義薄云天.赤膽忠心,天人共鑒 桃園結義,相見恨晚.同生共死,披肝瀝膽. 身在曹營,忠心在漢.過關斬將,一往無前. 華容讓道,網開一面.知恩圖報,仰不愧天. 刮骨療毒,處之泰然.夜讀春秋,手不釋卷 單刀赴會,視若等閑.水淹七軍,智勇雙全.位高權重,志得意滿.顧盼自雄,自負不凡. 痛失荊州,令人扼腕.敗走麥城,虎落平川. 三強會戰,臨軍對陣.決一雌雄,赤壁鏖兵. 旌旗蔽日,檣櫓連云.刀槍林立,劍戟森森. 風猛火烈,流急水深.人喊馬嘶,鼓角齊鳴. 短兵相接,弓折刀盡.血海尸山,觸目驚心. 曹軍敗北,豕突狼奔.灰飛煙滅,片甲不存. 周郎赤壁,羽扇綸巾.以寡敵眾,大獲全勝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天下大勢,鼎足三分.。
7. 關于三國演義的成語典故,10個,要簡略的
初出茅廬
諸葛亮答應劉備出山,就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后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準備并吞江東。東吳君臣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后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后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并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云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云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并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后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后,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后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樂不思蜀
蜀漢后主劉禪被司馬氏俘虜,問之是否想家,說:此間樂,不思蜀。形容快樂過頭,忘記了老家。
紙上談兵
原為戰國時期趙國將領趙括書讀兵書卻生硬套取不思變通,導致長平大敗
在三國里指馬謖街亭一役,自認為飽讀兵書一意孤行,而失去街亭從而導致失去戰機的事情.
后比喻一些人只注重理論而不切實際導致失敗.
空城計
三國時期,蜀兵敗而退,諸葛武侯在手下無兵的情況下,彈奏撫琴大開城門迎接追來的司馬懿,司馬懿恐有疑兵而不敢冒進,后撤退.
后比喻在自己陷入危機的時刻,利用周圍環境造成假象,令對手不敢輕進.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吳國呂蒙,自幼刻苦,習武讀書.后成為吳國將軍,令孫權震驚,孫權很難想象得出此人就是當年那個吳下阿蒙了.
后比喻在一段時間后再與某人重逢時,此人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白帝托孤: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危,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對他說:“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國,完成大業。我的兒子劉禪,才能平庸,如果他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他實在無才,你可自取之!”諸葛亮流著淚說:“陛下這樣信任我,我怎敢不竭盡全力輔佐幼主,我愿以死效忠貞之節。”劉備又遺命劉禪:“你要像侍奉父親那樣與丞相相處。”劉備死后,諸葛亮便肩負起管治國家和復興漢室的重擔。
正好十個!!還有很多啊,網上都有的!
8. 關于三國的成語故事
百步穿楊(黃忠) 2:百戰百勝(曹操) 3:負薪救火(諸葛亮) 4:七擒七縱(孟獲) 5:樂不思蜀(劉禪) 6:大獲全勝(劉備) 7:鼎足之勢(劉備,孫權,曹操) 8:不計其數(曹操) 9:不識時務(魯肅) 10:肺腑之言(貂禪) 11:橫行無忌(李催,郭汜) 12:三顧茅廬(劉備) 13:頓開茅塞(孫權) 14:捶胸頓足(劉備) 15:膏粱子弟(夏侯茂) 16:措手不及(孟達) 17:寡不敵眾(周瑜) 18:詭計多端(姜維) 19:鶴發童顏(李意) 20:虎入羊群(張飛) 22:初出茅廬(諸葛亮 ) 23:草船借箭(諸葛亮) 24:望梅止渴(曹操) 望梅止渴 桃園結義 一手包辦 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一親芳澤 七步成詩 三顧茅廬 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不由分說 不知所云 不容偏廢 乘虛而入 五內如焚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間 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偃旗息鼓 出言不遜 初出茅廬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吳下阿蒙 敝帚千金 廊廟之器 才高八斗 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旦夕之危 明眸善睞 月明星稀 土崩魚爛 如魚得水 妄自菲薄 孑然一生 對酒當歌 屈指可數 周郎顧曲 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回腸蕩氣 三顧茅廬 初出茅廬 舌戰群雄 羽扇綸巾 隔岸觀火 上房抽梯 七擒七縱 恩威并重 樂不思蜀 得隴望蜀 三讓徐州 三顧茅廬 三足鼎立 三國歸晉 三氣周瑜 過關斬將 望梅止渴 桃園結義 錦囊妙計 舌戰群儒 孔融讓梨 木牛流馬 割須棄袍 火燒連營 草船借箭 器宇軒昂 轅門射戟 單刀赴會 暗渡陳倉 志大才疏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危急存亡之秋 如入無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