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諸葛亮的五個故事,簡潔點概括回答字數盡量少一點,
1.三顧草廬諸葛亮他很拽,劉備前兩次去都不在家,第三次到他家才把他盼來了,說明這個男人,他不顧家2.赤壁之戰眾所周知的赤壁之戰,本來是孫權和周瑜的功勞,可是就因為諸葛亮的所謂“借東風”不用一兵一卒,獨占了這個功勞,最后還“氣死”周瑜.劉備很惡毒,居然挑撥孫權和曹操作對,也是這個諸葛亮給他出的主意,這個諸葛亮實在是,是個“壞東西”3.華容道關羽華容道為什么要放走曹操?因為關羽,他不夠狠,作為黑社會三大頭目之一,膽敢反叛當時的正規軍曹操.可是諸葛亮卻夠惡毒,居然派這個心慈手軟的關羽去砍曹操,壞事都讓關羽去做,好事功勞都給自己攬~4.斬馬謖因為自己的用人失誤,拉不出屎怪茅坑,把馬謖砍了5.魏延之亂諸葛亮死后,魏延沒有叛亂,只是不同意撤軍,希望能夠自己率領一支部隊繼續北伐,結果被楊儀陷害死.而魏延這個悲劇,完全是因為諸葛亮用他們兩個人,卻沒有分清他們兩個人的職責,最后導致他們兩個的惡性競爭,最后兩個人都沒好果子吃,蔣琬搶了他們倆的飯碗。
2. 關于諸葛亮簡短的故事
下面可以分十幾個故事了 夠了吧 諸葛亮是三國時間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
字孔明,人稱臥龍,東[漢末]年徐州瑯邪郡陽都縣(在今山東沂南縣)人。諸葛亮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
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發了黃巾大起義。軍閥割據,戰亂不休,諸葛亮又失去了雙親,依隨叔父諸葛玄生活。
諸葛亮十五歲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去依附劉表。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
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了十年,他廣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有匡天下之志。
他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人稱“臥龍”。
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舉薦下,劉備三顧草廬,請計于諸葛亮。
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孫抗曹的道路。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
公元208年,曹操大舉南下,敗劉備于長阪。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使江東,聯結孫權。
諸葛亮以隆中路線的堅定原則與孫權談判,訂立雙邊同盟,而不是附庸順從。孫權認識到“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讓步,同意鼎足三分,發兵拒操。
赤壁戰后,孫權履行諾言,將荊州借給劉備。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
曹丕代漢為帝后,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后事說:“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
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后,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系。
劉備死后,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于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系。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后庭。諸葛亮執政后,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
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后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
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采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斗結束后,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征調南中“青羌”萬馀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
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于后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
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
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采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縣,并使趙云、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陜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
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指揮不當,大敗于魏軍,丟失街亭。
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并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
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馀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
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托孤,共為輔臣。
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系還比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還稱贊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
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
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
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后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
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后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后,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
3. 關于諸葛亮的傳說要比較短的
吃瓜留子
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傳說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諸葛亮七擒孟獲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處位于今云南省沾益縣。諸葛亮南征,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中。
夷陵之戰后,劉備憂憤而卒。乘此機會,益州郡(今云南東部)漢族豪強雍闿背蜀附吳,煽動本郡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和周圍諸郡反叛。為穩定后方,諸葛亮經過充分準備,於公元225年春季,兵分三路,進軍南中(今云南、貴州及四川西南地區, 該地區在巴蜀之南, 故稱南中)。諸葛亮采用參軍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在誅殺其他反叛的頭目后, 於5月揮師渡過瀘水(今金沙江四川攀枝花市至金陽一段),在盤東(今云南曲靖、瀘西一帶)生擒孟獲.
孟獲在當地少數民族和漢人中威望特別高, 如果能使他誠悅歸服, 南中就會穩定下來, 蜀國的后顧之憂就解除了.因此, 諸葛亮不但不殺孟獲, 還帶他參觀蜀軍的營陣, 但孟獲卻反出狂言:”只恨我從前不知道你們的虛實, 所以才戰敗.現在承蒙您讓我看了你們的營陣, 要是就這般模樣, 想戰勝你們也就太容易了!”.諸葛亮聽罷孟獲這番話, 知道他心里并不服氣, 當即就放他回去再來交戰.如此戰而復擒、擒而復縱, 到第七次被擒時, 仍然讓孟獲再去重整旗鼓, 決一勝負.這時孟獲拜倒在諸葛亮面前說: ”先生真是威力無比, 我們再也不反叛了.”諸葛亮見孟獲終於心悅誠服, 便舉薦他到成都為官, 還起用當地人充任官吏.此后, 在諸葛亮有生之年, 南中未再發生大的動亂.從此孔明便不再為南蠻擔心而專心對付魏國去了。
奉節白帝城----劉備托孤、水八陣
白帝城坐落在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口。位于夔門北側,扼川鄂咽喉作為軍事要防的白帝城,地域很寬,年代久遠。那是公元一世紀(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自稱“白帝”,在此筑城設防。 三國時蜀漢皇帝劉備伐吳兵敗,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宮。臨終前無限悲壯地將國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兒在世)一并托付丞相諸葛亮,這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劉備托孤”。現存的白帝廟系清代建筑,明良殿、武侯祠、托孤堂、觀星亭等,多側面地宣揚著與“托孤”有關的歷史名人。
水八陣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城東約六里的長江北岸,據說諸葛亮曾在壩上壘石而成八陣圖,俗稱“水八陣”。陣圖上,石壘縱橫八行,行壘間相距兩丈,共六十四壘。
諸葛亮與空城計
諸葛亮的空城計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諸葛亮的空城計,最早不是出現于明清以后的《三國演義》,反而出現于來自于正史陳壽所著《三國志》的附注(郭沖三事)。
4. 關于諸葛亮的故事的簡單概括
諸葛亮: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
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
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
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43236時喂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
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么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
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喂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
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
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蒙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
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并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后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后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么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于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
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于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
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并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
后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
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并運用扇上的謀略。
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張飛和關羽:張飛,字益德,素來跟關羽齊名,并為劉備陣營首席大將。
雖然「張飛」這個名字可以說已經是家喻戶曉了,然而一般人心目中的「張飛」,是否就是史傳中所記載的張飛呢? 民間傳說中的張翼德 民間傳說中的張飛勇極、猛極、強極,卻也愚笨至極。其強者,舊說部話本中聯軍才得進入洛陽還是因為呂布被張飛打敗的緣故;三國志平話一書干脆直接說張飛是「三國志」里第一條槍,謂其天下第一。
至于其愚,則常常有張飛被劉備、關羽或孔明用計戲耍的故事,謹舉一例: 張飛欲與關羽一較高下,關羽怕動起手來會傷了和氣,于是順手拿起一根稻草,要張飛將稻草扔過河。張飛自以為就算巨石他也能扔過河,何況區區稻草?于是接過稻草便扔,但稻草太輕,試了好幾次,每次都被風吹了回來。
此時關羽捆了一把稻草,一下子就扔過河去,唬得張飛一楞一楞的,心想自己連一根稻草都扔不過河,關羽卻能把一把稻草扔過河去,那本事豈不是比自己大上不知道多少。從此張飛對關羽心服口服。
5. 關于諸葛亮的故事的簡單概括
諸葛亮: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么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喂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蒙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并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后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后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么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于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于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并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并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張飛和關羽:張飛,字益德,素來跟關羽齊名,并為劉備陣營首席大將。雖然「張飛」這個名字可以說已經是家喻戶曉了,然而一般人心目中的「張飛」,是否就是史傳中所記載的張飛呢?
民間傳說中的張翼德
民間傳說中的張飛勇極、猛極、強極,卻也愚笨至極。其強者,舊說部話本中聯軍才得進入洛陽還是因為呂布被張飛打敗的緣故;三國志平話一書干脆直接說張飛是「三國志」里第一條槍,謂其天下第一。至于其愚,則常常有張飛被劉備、關羽或孔明用計戲耍的故事,謹舉一例:
張飛欲與關羽一較高下,關羽怕動起手來會傷了和氣,于是順手拿起一根稻草,要張飛將稻草扔過河。張飛自以為就算巨石他也能扔過河,何況區區稻草?于是接過稻草便扔,但稻草太輕,試了好幾次,每次都被風吹了回來。此時關羽捆了一把稻草,一下子就扔過河去,唬得張飛一楞一楞的,心想自己連一根稻草都扔不過河,關羽卻能把一把稻草扔過河去,那本事豈不是比自己大上不知道多少。從此張飛對關羽心服口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諸葛亮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