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足常樂的例子
第一個知足常樂的例子: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里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么?
第二個知足常樂的例子:平凡的生活最好
從前有一只海鳥落到了魯國都城的郊外,魯國的國君把它迎到宗廟,設酒宴款待,演奏的是舜帝時期最隆重的音樂"九韶",膳食是豬牛羊都齊備的宴會最高規格的"太牢"。
鳥兒哪里見過這個陣勢,眼花繚亂,驚懼憂愁,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
這是按照自己的習性來養鳥,不是按照鳥的習性來養鳥。鳥本來棲息在叢林,游戲在河洲,漂浮在江湖,以泥鰍和小魚為食,隨著鳥群飛翔和歇息,自由自在地生活。它們最厭惡聽到人的聲音,現在可好了,弄得喧鬧嘈雜,它怎么能受得了?
第三個知足常樂的故事例子:知足常樂的農夫(寓言故事)
在非洲有一個知足長樂的農民。因為滿足所以快樂,因為快樂所以滿足。一天一個聰明的男人過來告訴他鉆石有多么珍貴,擁有鉆石可以帶給他多大的力量。如果你擁有拇指大的一塊鉆石,你可以擁有屬于你的城市。如果你擁有拳頭那么大塊的,你可能會擁有屬于你的國家。說完以后他就離開了。
那天晚上農民無法入睡。他不快樂因為他不滿足,他不滿足因為他不快樂。第二天他做出安排,賤賣了農場,告別了家人,去尋找鉆石。
他尋遍了非洲,一無所獲。接著他尋遍了歐洲,仍然一無所獲。當他到了西班牙的時候,心灰意冷,筋疲力盡,身無分文。他決定自殺,縱身跳進了巴塞羅那河,結果也沒死。
回到家里,他看到買了他農場的那個人正在溪流邊給駱駝洗澡,這條小溪可以流到農場。在小溪的另一邊,早晨的陽光照到一塊石頭上,閃閃奪目,像一條彩虹。它是如此美麗所以他撿起石頭帶回家放在客廳。那天下午,那個聰明的男人又來了,看到了那塊石頭閃閃發光。他問農民:“你找到寶石回來了嗎?”農民說:“為什么這么問啊?”他接著說道:“這就是鉆石,當我看到它時我就認出來了。”
農民說那只是我從溪邊撿的石頭。來,我帶你去看看。還有很多。他們到了溪邊撿了很多以作確認。結果那些石頭的確是鉆石。而且農場里遍地都是鉆石。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可以總結為五點:
第1, 如果我們態度正確就會發現我們就走在遍地的鉆石上。機會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不需要到其它地方。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它。
第2, 當人們無法確認機會的到來時,他們就會會怨天尤人。
第3,另一邊的草總是更綠。
第4, 不會有相同的兩次機會,下一次也許更好也許更壞,但是絕不是同一個。
第5, 當我們羨慕那邊的草時,別人也在我們這邊的草。他們很樂意和我們交換一下。
第三個知足常樂的例子:女人的貪婪
女人就是貪婪,有了物質的就想要精神的。有了平淡的就想要浪漫的。
當然,男人天生也是浪漫的制造者,再無趣再木訥的男人也夠才華制造出浪漫的情景打動女人,前提是,只要他想。
可是現實中為什么能夠給出浪漫的男人那么少?給出的浪漫又那么不盡人意?心不在?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他們的心著重放在生活方面,對自己妻子的體貼,關心。
就很少再有心思琢磨亂七八糟的事情。
人是不能一心多用的。
第四個知足常樂的例子:人生懂得知足常樂,在淡泊中進取
如果你能夠領悟放下的道理,你將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因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當下。更何況,在世,如果不能把一些不是很必要的東西放下,你的行囊將很快就沒有空間去擱置你真正需要的東西。
孫子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天地之間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萬事萬物,隨時而變,隨地而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運轉輪回,好運也不可能與你長相守,倘若你能夠放下心中妄念,從容理性、胸懷寬廣、心平氣和,該退則退、該讓則讓,以變應變,你完全可以以退為進,以守為攻,一旦時機成熟,你即可反敗為勝。
2. 知足常樂的例子
普希金童話《漁夫與金魚》 因為漁夫的老婆貪得無厭,所以最后所有從金魚那里得來的東西都化空。
告訴我們要知足常樂,不要貪心。陶淵明 不為五斗米折腰,寄情山水,知足常樂,才留下傳世佳作胡九韶的故事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
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餓受凍。
第三慶幸的是家里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么? 先秦·李耳《老子》:“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古人的“布衣桑飯,可樂終身”是一種知足常樂的典范 諸葛亮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知足常樂。
沈復所言“老天待我至為厚矣”表達著知足常樂的真情實感。
3. 誰有 知足常樂的事例 可以反面 事例新穎一些 不要古人
四年前的雅典奧運會上,劉翔,成為世界的焦點。“我的運動生涯才剛剛開始,以后還有無數輝煌要等待著我去創造。”這句話,讓世界人民記錄了這個中國田徑史乃至亞洲田徑史上的奇跡。四年后的北京奧運會上,人們坐在那“黃牛票”已經炒至100倍的110米欄比賽場地,看著他痛苦地撕下2號號碼牌轉身離開的時候,萬民落淚。他說,不到萬不得己的時候,是不會退賽的。可見當時的他的跟踺是多么劇痛。這,也許就是一種知足吧!不會為了一次的比賽而犧牲自己的健康,犧牲自己的運動生涯,這不是懦弱,不是膽怯,而是以一種知足的方式去面對生活,看待生命!知足常樂,劉翔的放棄是一種超越,是失敗的英雄!同樣,中國人民從20年前對本片失利的奇刻,到如今對劉翔退賽的理解,也正是一種對他人知足的思想態度的轉變。
而在1908年英國倫敦的奧運會上,在馬拉松的比賽中,瘦小的意大利運動員第一個跑進了賽場。途中他多次摔倒,在最后的15m撲倒在地。兩名醫護人員將他攙扶著中過了沖刺線。最后,這句運動員的金牌被取消了,因為裁判認為他不是憑借著自己的力量到達終結的。英國的彼得太主教在頒獎典禮上說:“參賽比金牌重要”。而這名運動員也很釋然,雖然沒有得到金牌,卻讓所有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努力。這,就是知足。
因為知足,所以常樂。
李娜在前日比賽中,未能進入澳網8強。她滿臉笑容的接受了訪問;王楠在奧運會上不敵張怡寧獲得亞軍,卻微笑著與家人擁抱,為自己的運動生涯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只有人心知足了,靈魂富裕了,豐盈的芳香才會從心底溢出,彌漫幸福!
當來自地中海岸邊,圣火點燃華夏地火紅的熱,當綿延不斷的熱情渲染了五千年璀璨耀眼的天空,讓圣火,去傳遞那知足常樂的幸福,讓世界充滿靈魂的香味,知足,常樂
4. 學會滿足知足常樂的名人故事論據
1、胡九韶知足常樂 住在江西金溪的胡九韶,家境十分貧苦,一邊教兒子讀書一邊耕種,勉強維持溫飽。
他每天下午,還焚香感謝上天又給他享受了一天清福。他的妻子笑他,說:“一日三餐全是菜粥,這叫什么清福呀?” 胡九韶回答說:“我們有幸生活在太平之世,沒有戰亂。
一家大小有吃的有穿的,沒有饑寒。家中沒有人病在床上,也沒有人被關在監獄里,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2、辜鴻銘喜歡妻子淑姑的小腳,每當無聊時,辜就讓她脫掉鞋子,然后低下頭,如聞花香;而寫作需要靈感時,他就會將淑姑叫進書房,讓她把玉足放到事先準備好的凳子上,時捏時掐,自得其樂,一時文思泉涌,妙筆生輝。
辜曾對人津津樂道說:“前代纏足,實非虐政,我妻子的小腳,乃我的興奮劑也。”(意思是:前朝的纏足其實不是不好的政策,我妻子的小腳是我的興奮劑。)
康有為為此送過辜一張“知足常樂”的橫幅,辜說:“康有為深知我心。” 擴展資料 知足常樂的出處為先秦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意思是天下有道,退馬還田以耕種。天下無道,兵馬馳騁于郊。
禍患沒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過失沒比中敵人利誘之計更大的了。所以知識充足的足,才是永遠的足。
知足常樂的出處為先秦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意思是天下有道,退馬還田以耕種。
天下無道,兵馬馳騁于郊。禍患沒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過失沒比中敵人利誘之計更大的了。
所以知識充足的足,才是永遠的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知足常樂。
5. 知足常樂的事例有哪些
知足常樂,語出《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欲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
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滿足的快樂的。 有一個民間故事:胡九韶,明朝金溪人。
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餓受凍。
第三慶幸的是家里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么?---------------------------------------------------------不知足常樂的人,最有名的就是《漁夫和金魚的故事》/*?topic_id=3040391&board_id=98&reply_num=5&tn=1138771929&lr=%D0%A1%BB%A2%D1%C0%A1%FA%C5%F4貪心不足蛇吞象/*?topic_id=3040391&board_id=98&reply_num=5&tn=1138771929&lr=%D0%A1%BB%A2%D1%C0%A1%FA%C5%F4
貪心不足蛇吞象
/Article_*?ArticleID=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