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簡要寫出《曾子殺豬》這一寓言故事的情節
誠實守信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于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后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后,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于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么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新問題請重新發帖提問,這里不再回答謝謝。
2. 曾子殺豬故事簡介五十字
曾子夫人為不讓哭鬧的兒子去集市,說謊回來給孩子殺豬吃。曾子認為父母作為榜樣不能欺騙孩子,親手殺了豬。
這個故事講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導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也教育了成年人,自己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做事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欺騙,否則會將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個待人不真誠的人。
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雖然殺了一頭豬,暫時利益受損,但從教育子女的長遠利益看,大有好處。
擴展資料: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今山東臨沂市平邑縣南武城)。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悼公三十二年),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子女將來的成長起很大的作用,家長在孩子面前就應該處處以身作則,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曾子殺豬
3. 關于曾子的簡短小故事(50)
曾子殺豬明不欺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兒子跟在后面哭著要去。
曾子的妻子沒有辦法,對兒子說:“你回去吧,我從街上回來了殺豬給你吃。” 曾子的妻子剛從街上回來,曾子便準備把豬抓來殺了,他的妻子勸阻他說:“我只是哄小孩才說要殺豬的,不過是玩笑罷了。”
曾子說:“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識都需要從父母那里學來,需要父母的教導。
現在你如果哄騙他,這就是教導小孩去哄騙他人。母親哄騙小孩,小孩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辦法。”
說完,曾子便殺了豬給孩子吃。
4. 關于曾子的故事,簡短的
曾子殺豬
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導,不但學問高,而且為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別人,甚至是對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說到做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著叫著要和母親一塊兒去。于是母親騙他說:“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趕集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一邊歡天喜地地跑回家,一邊喊著:“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媽媽回來,村子里的小伙伴來找他玩,他都拒絕了。他靠在墻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想像著豬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興了。
傍晚,孩子遠遠地看見了媽媽回來了,他一邊三步作兩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邊喊著:“娘,娘快殺豬,快殺豬油,我都快要饞死了。”
曾子的妻子說:“一頭豬頂咱家兩三個月的口糧呢,怎么能隨隨便便于工作殺豬呢?”
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
曾子聞聲而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話沒說。轉身就回到屋子里。過一會兒,他舉著菜刀出來了,曾子的妻子嚇壞了,因為曾子一向對孩子非常嚴厲,以為他要教訓孩子,連忙把孩子摟在懷里。哪知曾子卻徑直奔向豬圈。
妻子不解地問:“你舉著菜刀跑到豬圈里干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殺豬”。
妻子聽了撲哧一聲笑了:“不過年不過節殺什么豬呢?”
曾子嚴肅地說:“你不是答應過孩子要殺豬給他吃的,既然答應了就應該做到。”
妻子說:“我只不過是騙騙孩子,和小孩子說話何必當真呢?”
曾子說:“對孩子就更應該說到做到了,不然,這不是明擺著讓孩子學著家長撒謊嗎?大人都說話不算話,以后有什么資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聽后慚愧地低下了頭,夫妻倆真的殺了豬給孩子吃,并且宴請了鄉親們,告訴鄉親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雖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為后代人所尊敬。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后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陳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幾個哥哥聽父親講授《孝經》第一章。
父親說:“古人沒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們授課,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講著講著,他忽然提了個問題,叫他的弟子曾子來回答。曾子見老師要他回答問題,趕緊站起來,往邊上一站,垂下雙手,畢恭畢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問……”
“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們明白了嗎?”
幾個哥哥都說明白了,只有陳祎站了起來,整理好衣襟,站到邊上,畢恭畢敬的說:“明白了。”
后來陳祎出家當了和尚,法名玄奘。
(出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