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關于貝多芬勵志的小故事.
貝多芬為藝術而生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一生中,貧困、疾病、失意、孤獨等種種磨難折磨著他,其中最大的災難是耳聾給他帶來的痛苦。
貝多芬28歲時,由于疾病,聽覺就開始減退,到了48歲,再優美的歌聲他也聽不見了。他只能用書寫的方式來和別人交流。
即使這樣貝多芬仍進行著創作。他的不朽名作――九十部交響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聰的情況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響曲被認為是永恒的杰作。
他用敏銳的觀察力來感受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經常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反復推敲,精心錘煉。例如第五交響曲的創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時間。
貝多芬在給他的兄弟卡爾和約翰的信中傾訴了耳聾給他帶來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戰勝疾病的決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聽到遠處的笛聲,而我卻聽不到,這是何等的恥辱啊!這樣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絕望的邊緣,幾乎迫使我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的藝術,只有我的藝術要我活下去。”貝多芬在這種困境中曾大聲疾呼:“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為了藝術,他犧牲了平庸的私欲,戰勝了一切不幸。他說:“犧牲,永遠把一切人生的愚昧為你的藝術去犧牲!藝術,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2. 貝多芬勵志小故事
貝多芬是個不一般的天才,他雖然一生專注于音樂,但是他的許多事跡非常觸動人心。
貝多芬的悲慘身世讓他的脾氣變得暴躁古怪,但他并沒有因此自暴自棄。他的父親從他苦練鋼琴,他并沒有因此痛恨音樂。
反而把他的所有精力都用于創作音樂,由于他的天賦和勤奮,他很快得以成名。少年時期的貝多芬失去了母親,他并沒有陷在對于母親那種溫柔的感情里無法自拔。
不久后父親也去世,他得到了自由的空間。貝多芬的感人事跡在于他一個人承擔起全家的生計,他的弟弟妹妹們的生活全由他自己一人照顧。
貝多芬不得不以喜愛的音樂當做養家的工具,以此供養家人的生活,為了生計,他只好努力賺錢。當貝多芬徜徉在音樂的世界,享受音樂帶來的幸福時。
他的耳朵出現了問題,在此之后,他的聽力一天天衰退,最終導致了耳聾。耳聾給他帶來打擊非常大,他無法再聽到喜愛的音樂,也沒有辦法再創作音樂。
但貝多芬對音樂非常執著,他用骨傳導法來聽聲練習,在耳聾的情況下仍然創作出了偉大的作品。貝多芬做到了常人無法做到的事情,貝多芬的感人事跡在于一次次戰勝自己,戰勝苦難。
他有著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悲慘的幼年,凄涼的少年,窘迫的中年,他都執著于音樂。
貝多芬的感人事跡不止于此,他堅持的一生不是沒有意義的,貝多芬給后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音樂作品。
3. 貝多芬的精彩勵志故事一則(100~200)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5666235一生中,貧困、疾病、失意、孤獨等種種磨難折磨著他,其中最大的災難是耳聾給他帶來的痛苦。
貝多芬28歲時,由于疾病,聽覺就開始減退,到了48歲,再優美的歌聲他也聽不見了。他只能用書寫的方式來和別人交流。
即使這樣貝多芬仍進行著創作。他的不朽名作9部交響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聰的情況下完成的。
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響曲被認為是永恒的杰作。 他用敏銳的觀察力來感受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經常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反復推敲,精心錘煉。
例如第五交響曲的創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時間。 貝多芬在給他的兄弟卡爾和約翰的信中傾訴了耳聾給他帶來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戰勝疾病的決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聽到遠處的笛聲,而我卻聽不到,這是何等的恥辱啊!這樣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絕望的邊緣,幾乎迫使我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我的藝術,只有我的藝術要我活下去。”貝多芬在這種困境中曾大聲疾呼:“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為了藝術,他犧牲了平庸的私欲,戰勝了一切不幸。
他說:“犧牲,永遠把一切人生的愚昧為你的藝術去犧牲!藝術,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擴展資料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于維也納,創作于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此后20余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并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于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后世尊稱為“樂圣”、“交響樂之王”。
早年經歷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于德國波恩。 1775年左右,4歲的貝多芬被父親逼著學習鋼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強制性手段將他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1778年,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臺演出 。 1781年,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當小樂師,有機會師從選帝侯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聶弗是位啟蒙運動的參與者,對貝多芬一生影響很大。
1783年,13歲的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但無薪俸;同年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woO63),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1785年至1786年,貝多芬轉向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完成《三首鋼琴奏鳴曲》(woO36) 。
1787年春天,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贊賞;同年結識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他是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 1790年,作曲家海頓去倫敦途經波恩,貝多芬結識海頓;同年受委托完成了兩部清唱劇:《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woO87),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沾上邊的作品;以及《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woO88) 。
1792年11月,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鼓勵支持下離開故鄉,開始拜海頓為師學習作曲,定居于維也納 。 貝多芬創作的九部交響樂,兩首彌撒曲,還有不勝列舉的序曲、協奏曲、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深深影響了后來作曲家的風格,例如:交響樂《英雄》、《命運》、《田園》,第九交響樂的最后樂章《歡樂頌》;序曲《愛格蒙特》;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等已是家喻戶曉。
他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對世界音樂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被世人尊稱為“樂圣”。 參考資料: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