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給一篇《短歌行》的鑒賞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面對美酒應該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郁長久填滿心窩。 何以解憂?難有杜康。
——靠什么來排解憂悶?唯有狂飲方可解脫。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那穿著青領(周代學士的服裝)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正是因為你們的緣故,我一直低唱著《子衿》歌。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賓客。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你運轉著,永不停止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我久蓄于懷的憂憤喲,突然噴涌而出匯成長河。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遠方賓客踏著田間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彼此久別重逢談心宴飲,爭著將往日的情誼訴說。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明月升起 ,星星閃爍,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里才有它們棲身之所?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
—— 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比喻用人要“唯才是舉”,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有像周公那樣禮待賢才(周公見到賢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馬上接待。
《史記》載周公自謂:“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賢。”),才能使天下人心都歸向我。
《短歌行》,屬樂府《相和曲·平調曲》。曹操《短歌行》有二首,這是第一首。
本篇通過宴會的歌唱來表達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全詩分為四節,首八句為第一節,寫人生有限,詩人苦于得不到眾多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立功業。
次八句為第二節,詩人兩次引用《詩經》成句來表現求賢思想:一則求之不得而沉吟憂思,再則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再次八句為第三節,前四句寫愁苦,后四句設想賢才到來,分別照應前兩節。
最后八句為第四節,先以情景啟發賢才,要他們擇善而棲;后則披肝瀝膽,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1383434表白自己能容納賢才,使天下歸心統一。
2. 曹操 短歌行 賞析
賞析: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求賢若渴,希望人才都來投靠自己。
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后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 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全詩分為四節,第一節主要抒寫了詩人對人生苦短的憂嘆。第一節中有兩處都提到了“酒”,酒在魏晉時期,多受到魏晉詩人的喜好。
無論心情愉悅,或是悲傷,感慨時都不難找到酒的影子。本詩中,第一句話就用酒來作開頭引出詩人對人生苦短的憂嘆。
第一節最后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其中“杜康”相傳發明釀酒的人,這里也是指代酒的意思。
其中我們如去何理解詩人這種人生苦短的憂嘆呢?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改變亂世局面,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嘆。 第二節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
“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
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 曹操在這里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么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
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緊接著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里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并合作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
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同時,“但為君故”這個“君”字,在曹操的詩中也具有典型意義。
本來在《詩經》中,這“君”只是指一個具體的人;而在這里則具有了廣泛的意義:在當時凡是讀到曹操此詩的“賢士”。 都可以自認為他就是曹操為之沈吟《子衿》一詩的思念對象。
正因為這樣,此詩流傳開去,才會起到巨大的社會作用。第三節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
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 倘若借用音樂來作比,這可以說是全詩中的兩個“主題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
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后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 表面看來,意思上是與前十六句重復的,但實際上由于“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復詠嘆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
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含有深意的。 那就是說“賢才”已經來了不少,我們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滿足,我仍在為求賢而發愁,希望有更多的“賢才”到來。
天上的明月常在運行,不會停止(“掇”通“輟”,“晉樂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輟”,即停止的意思。 高中課本中“掇”的解釋為:拾取,采取。
何時可掇:什么時候可以摘取呢);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說這種話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現,因為曹操不斷在延攬人才,那么后來者會不會顧慮“人滿為患”呢?所以曹操在這里進一步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
人們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顧慮,早來晚來都一樣會受到優待。關于這一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里不過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第四節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進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也有比喻的深意。
清人沈德潛《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實際上是說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
詩人以烏鴉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擇枝而棲,趕緊到我這邊來。最后“周公”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順我曹操,點明了全詩的主旨。
關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這話似也表達詩人心情。 總起來說,《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詩作如《蒿里行》、《對酒》、《苦寒行》等一樣,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
3. 短歌行賞析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于《相和歌辭·平調曲》。
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最初的古辭已經失傳。
樂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這首。這種樂曲怎么唱法,現在當然是不知道了。
但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艷歌行》“咄來長歌續短歌”等句,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我們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
《短歌行》這個樂曲,原來當然也有相應的歌辭,就是“樂府古辭”,但這古辭已經失傳了。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
所謂“擬樂府”就是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曹操傳世的《短歌行》共有兩首,這里要介紹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
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后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短歌行》原來有“六解”(即六個樂段),按照詩意分為四節來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在這八句中,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
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來他是苦于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試想連曹操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居然在那里為“求賢”而發愁,那該有多大的宣傳作用。
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賢才”的話,看了這些話就不能不大受感動和鼓舞。他們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沒有想到曹操卻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為有才的許許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躍躍欲試,向他“歸心”了。
“對酒當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這里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
又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像“朝露”那樣易于消失,歲月流逝已經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這里來施展抱負。
所以一經分析便不難看出,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包含了相當強烈的政治目的。這樣積極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調子來發端,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說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通過這樣的調子更能打開處于下層、多歷艱難、又急于尋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
所以說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這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這里就用他的名字來作酒的代稱)。
“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頹廢、甚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么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著某種有進步意義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一種積極的情感。
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在這里所表達的愁緒就是屬于后者,應該得到恰當的歷史評價。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說:“此詩即漢高祖《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
‘人生幾何’發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并建圣哲,以貽后嗣。”這可以說基本上懂得了曹操發愁的含意;不過所謂“并建圣哲,以貽后嗣”還未免說得迂遠。
曹操當時考慮的是要在他自己這一生中結束戰亂,統一全中國。與漢高祖唱《大風歌》是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里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
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么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緊接著他又引用。
4. 曹操短歌行鑒賞
這首詩是曹操詩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詩通過對時光易逝、賢才難得的再三詠嘆,抒發了自己求賢若渴的感情,表現出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氣韻沉雄,質樸簡潔,大巧若拙是曹操詩歌語言藝術上的主要特點。鐘嶸《詩品》謂之“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短歌行》氣魄雄偉,想象豐富,古樸自然,慷慨悲涼,正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
轉來的,個人也非常喜歡這首詩。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5. 短歌行 鑒賞2篇,1000字以上
短歌行作者: 曹操 其一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其二周西伯昌,懷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隆。
崇侯讒之,是以拘系。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
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猶奉事殷,論敘其美。齊桓之功,為霸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孔子所嘆,并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賜圭瓚,鉅鬯彤弓,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6. 《短詩行》 曹操 賞析
賞析題首先要翻譯大概意思,然后再評價 譯文2 面對美酒伴以高歌,人生短暫歲月幾何? 好像晨間的露水一般,過去荒廢的日子已經太多,所剩下的已經不多。
聽著席上的歌聲慷慨激昂,心中的憂愁卻難以遺忘 用什么來排解憂愁?只有那美酒名曰“杜康”。
“青青”的是您的衣襟,悠悠的是我的愁心。 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輕聲吟誦至今。”
“呦呦”的是麋鹿在鳴叫,因為取食到了野外的蘋草。 正是因為我有高貴的客人,演奏起瑟琴吹奏起笙笛” 明亮得如同天上的月亮,什么時候我才能夠摘取? 憂傷正從中而來,連綿不絕從未停止。
越過田間交錯的小路,屈就了您前來拜訪。 久別重逢長談暢飲,心中重溫著往日的恩情。
月亮皎潔星星稀疏,烏鴉向南飛去。 繞著大樹徘徊不止,有哪個枝頭是可以依附的呢? 高山從不滿足于自己的高大,大海從不滿足于自己的深廣。
我愿如周公一般禮賢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歸順與我! 譯文3 面對美酒應該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郁長久填滿心窩。(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靠什么來排解憂悶?唯有狂飲方可解脫。(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那穿著青領(周代學士的服裝)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正是因為你們的緣故,我一直低唱著《子衿》歌。(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賓客。(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你運轉著,永不停止;(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我久蓄于懷的憂憤喲,突然噴涌而出匯成長河。(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遠方賓客踏著田間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彼此久別重逢談心宴飲,爭著將往日的情誼訴說。(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明月升起 ,星星閃爍,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里才有它們棲身之所?(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只有像周公那樣禮待賢才(周公見到賢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馬上接待。《史記》載周公自謂:“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賢。”
),才能使天下人心都歸向我。(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詩歌主題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于《相和歌辭·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
最初的古辭已經失傳。樂府里收集的同名詩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這首。
這種樂曲怎么唱法,現在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艷歌行》“咄來長歌續短歌”等句,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
我們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短歌行》這個樂曲,原來當然也有相應的歌辭,就是“樂府古辭”,但這古辭已經失傳了。
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所謂“擬樂府”就是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曹操傳世的《短歌行》共有兩首,這里要介紹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后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詩歌賞析 《短歌行》原來有“六解”(即六個樂段),我們現在按照詩意分為四節來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在這八句中,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來他是苦于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
試想連曹操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居然在那里為“求賢”而發愁,那該有多大的宣傳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賢才”的話,看了這些話就不能不大受感動和鼓舞。
他們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沒有想到曹操卻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為有才的許許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躍躍欲試,向他“歸心”了。 “對酒當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
這里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又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
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象“朝露”那樣易于消失,歲月流逝已經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這里來施展抱負。所以一經分析便不難看出,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包含。
7. 求曹操的《短歌行》賞析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后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本篇通過宴會的歌唱來表達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全詩分為四節,首八句為第一節,寫人生有限,詩人苦于得不到眾多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立功業。次八句為第二節,詩人兩次引用《詩經》成句來表現求賢思想:一則求之不得而沉吟憂思,再則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再次八句為第三節,前四句寫愁苦,后四句設想賢才到來,分別照應前兩節。最后八句為第四節,先以情景啟發賢才,要他們擇善而棲;后則披肝瀝膽,表白自己能容納賢才,使天下歸心統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調悲涼,并非表現及時行樂的思想,而與詩人求賢未得、功業未就有密切關系。建安時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暫,不能及時建功立業,曹操如此,他的兒子曹植也如此,曹植《求自試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干,而身名并滅。”又是一例。此詩三次寫到憂,曹操《秋胡行》云:“不戚年往,世憂不治。”年歲的流逝本不足過于傷心,令人擔憂的是天下不太平。所以,此詩的情調蒼茫悲涼,但詩人的情緒并不低弱,表現的仍然是奮發進取的精神。
8. 曹操 短歌行 賞析
“短歌行”是漢樂府一個曲調的名稱,是用于宴會場合的歌辭。
曹操集子里現存《短歌行》兩首,課文選的是第一首。作為一位政治家兼軍事家的詩人曹操,十分重視人才,這首詩抒發了他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愿。
全詩三十二句,分四節,每八句一節。 第一節抒寫詩人人生苦短的憂嘆。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當”,對著。
“去日”,指逝去的歲月。這四句意思是:在邊喝著酒,邊唱著歌時,忽然感嘆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會兒就干了,又苦于過去的日子太多了。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慨當以慷”是“慷慨”的間隔用法,“當以”,沒有實在意義,即指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杜康”相傳是發明釀酒的人,這里作酒的代稱。
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詩人內心的憂愁還是難以消除。用什么來消除胸中的憂愁呢?只有借酒澆愁。
我們如何理解詩人這種人生苦短的憂嘆呢?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嘆。這一點我們可從他的另一首詩《蒿里行》中得到佐證:“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第二節抒寫詩人對賢才的渴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詩經?鄭風?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問的人。
“悠悠”,長久的樣子,形容思念之情。這兩句意思是:你的衣領青青啊,總是讓我如此掛念。
原詩后兩句是:“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意思是: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使用這種含蓄的話來提醒他們,希望賢才主動來歸。“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沉吟”,低聲叨念,表示渴念。這兩句意思是:只因為你的緣故,讓我渴念到如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四句以女子對心愛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對賢才的渴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四句引自《詩經?小雅?鹿鳴》,《鹿鳴》是一首描寫貴族盛宴熱情款待尊貴客人的的詩歌。
前兩句起興,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歡快地吃著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寫賓客歡宴的場面,這里引用的兩句意思是:我有許多尊貴的客人,席間彈起琴瑟,吹起笙樂。
詩人引用這幾句詩,表示自己對賢才的熱情。 第三節抒寫詩人對賢才難得的憂思和既得賢才的欣喜。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
意思是:賢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時候才能摘取呢?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由于求才不得,內心不禁產生憂愁,這種憂愁無法排解。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 陌”、“阡”,都是指田間小路,東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駕,屈駕。
“用”,以。“存”,探問,問候。
“契闊”,久別重逢。“讌”,通“宴”。
“舊恩”指往日的情誼。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駕來訪。
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前四句詩人把尋求賢才生動地比作“欲上青天攬明月”,借以表明求賢不得的苦悶和憂思;后四句描寫賢才既得,喜不自勝,歡樂無窮的情景。
第四節抒寫詩人對猶豫不決的賢才的關切和渴望天下賢才盡歸自己的抱負。“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烏鴉向南高高飛。
繞樹飛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樹枝可棲息。這四句是說那些賢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無所適從,不知道投靠到誰的門下。
詩人希望他們不再猶豫,趕緊到自己這邊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前兩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
后兩句借用典故,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說他“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滿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滿足。
周公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悅誠服地來歸順。詩人用“山不厭高,還不厭深。”
比喻賢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決心禮賢下士,希望賢才全部歸己,幫助自己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宏圖大愿。
這幾句畫龍點睛,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短歌行》的藝術表現手法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言志與抒情相結合。詩歌抒發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愿。
言志的同時也抒發了詩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憂嘆之情,有對賢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賢才的欣喜之情,有對猶豫徘徊的賢才的勸慰之情,有堅信自己禮賢下士,天下賢才定會歸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詩人把這些復雜的感情,通過似斷似續,低廻沉郁的筆調表現了出來。
引用《詩經》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現女子對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渴望;引《鹿鳴》中描寫歡宴賓客的句子,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期待和禮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賢才,以明月不可。
9. <<短歌行>>詩歌鑒賞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于《相和歌·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這種樂曲怎么唱法,現在當然是不知道了。
但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艷歌行》“咄來長歌續短歌”等句,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我們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
《短歌行》這個樂曲,原來當然也有相應的歌辭,就是“樂府古辭”,但這古辭已經失傳了。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
所謂“擬樂府”就是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曹操傳世的《短歌行》共有兩首,這里要介紹的是其中的第一首。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
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后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短歌行》原來有“六解”(即六個樂段),我們現在按照詩意分為四節來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幽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在這八句中,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
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來他是苦于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試想連曹操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居然在那里為“求賢”而發愁,那該有多大的宣傳作用。
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賢才”的話,看了這些話就不能不大受感動和鼓舞。他們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沒有想到曹操卻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為有才的許許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躍躍欲試,向他“歸心”了。
“對酒當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這里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
又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象“朝露”那樣易于消失,歲月流逝已經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這里來施展抱負。
所以一經分析便不難看出,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包含了相當強烈的政治目的。這樣積極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調子來發端,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說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通過這樣的調子更能打開處于下層、多歷艱難、又急于尋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
所以說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這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這里就用他的名字來作酒的代稱)。
“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頹廢、甚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么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著某種有進步意義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一種積極的情感。
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在這里所表達的愁緒就是屬于后者,應該得到恰當的歷史評價。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說:“此詩即漢高《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
‘人生幾何’發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并建圣哲,以貽后嗣。”這可以說基本上懂得了曹操發愁的含意;不過所謂“并建圣哲,以貽后嗣”還未免說得迂遠。
曹操當時考慮的是要在他自己這一生中結束戰亂,統一全中國。與漢高祖唱《大風歌》是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里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
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么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