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知足"的名人例子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還是單身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卻總是樂呵呵的。有人問他?“和那么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么可高興的?”
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起,隨時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難道不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蘇格拉底一個人,但他仍然很快樂。那人又問:“現在的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還有什么好高興的?”
蘇格拉底又說,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位老師,和這么多老師在一起,我時時刻刻都可以向他們請教,這怎么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后,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了七層高的大樓里,但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的境況是非常差的,既不安靜,也不安全,還不衛生。那人見蘇格拉底還是一副樂融融的樣子,便問:“你住這樣的房子還快樂嗎?”
蘇格拉底說:“你不知道一樓有多好啊!比如,進門就是家,搬東西方便,朋友來玩也方便,還可以在空地上養花種草,很多樂趣呀,只可意會,無法言傳
又過了一年,蘇格拉底把底層的房子讓給了一位朋友,因為這位朋友家里有一位偏癱的老人,上下樓不方便,而他則搬到了樓房的最高層。蘇格拉底每天依然快快樂樂。那人又問他:先生,住七樓又有哪些好處呢?
蘇格拉底說,好處多著呢!比如說吧,每天上下幾次,這是很好的鍛煉,有利于身體健康:光線好,看書寫字不傷眼睛,沒有人在頭頂干擾,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靜。”
2. 有關"知足"的名人例子
1,胡九韶 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談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
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里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么?“ 2,陶淵明 陶淵明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于他心目中的美好完美的社會的追求,在桃花源記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如此美麗的景色如此和諧的社會無一不體現出了陶淵明對于自己的理想的不懈追求。
3,許由隱于沛 堯聽說許由很有才德,就到處去尋訪,后來在沛澤找到了許由。 堯說:“十個太陽出來了,我還拼命的把火燒旺嫌光線不夠,不是太辛苦了嗎?你能當天子,那么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請讓我把天下交給你。”
許由推辭說:“你這樣做是因為怕天下治理不好嗎?既然你已經治理得很好了,這又是為了甚么呢?小鳥在樹林里筑巢,只用一根樹枝;鼴鼠在河里喝水,只不過滿腹。還是把天下留給你自己吧!我要天下有甚么用?” 后來就跑到箕山下、潁水的南面,過著自耕自食的生活,終生也沒有過問天下大事。
4,蘇格拉底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還是單身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卻總是樂呵呵的。有人問他?“和那么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么可高興的?” 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起,隨時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難道不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
屋子里只剩下蘇格拉底一個人,但他仍然很快樂。那人又問:“現在的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還有什么好高興的?” 蘇格拉底又說,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位老師,和這么多老師在一起,我時時刻刻都可以向他們請教,這怎么不令人高興呢?” 5,辜鴻銘 辜鴻銘喜歡妻子淑姑的小腳,每當無聊時,辜就讓她脫掉鞋子,然后低下頭,如聞花香;而寫作需要靈感時,他就會將淑姑叫進書房,讓她把玉足放到事先準備好的凳子上,時捏時掐,自得其樂,一時文思泉涌,妙筆生輝。
辜曾對人津津樂道說:“前代纏足,實非虐政,我妻子的小腳,乃我的興奮劑也。”康有為為此送過辜一張“知足常樂”的橫幅,辜說:“康有為深知我心。”
3. 知足的名人事例
篇一:《胡九韶》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
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餓受凍。
第三慶幸的是家里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么? 篇二:《蘇格拉底》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還是單身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卻總是樂呵呵的。有人問他?“和那么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么可高興的?” 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起,隨時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難道不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
屋子里只剩下蘇格拉底一個人,但他仍然很快樂。那人又問:“現在的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還有什么好高興的?” 蘇格拉底又說,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位老師,和這么多老師在一起,我時時刻刻都可以向他們請教,這怎么不令人高興呢?” 擴展資料:胡九韶字鳳儀,江西金溪人。
自少從學康齋(吳與弼,字子傅,號康齋,撫州之崇仁人也。)。
家甚貧,課兒力耕,僅給衣食。每日晡,焚香謝天一日清福。
其妻笑之曰:“齏粥三廚,何名清福?”先生曰:“幸生太平之世,無兵禍,又幸一家樂業,無饑寒;又幸榻無病人,獄無囚人,非清福而何?”康齋奔喪金陵,先生同往,凡康齋學有進益,無不相告。故康齋贈之詩云:“頑鈍淬磨還有益,新功頻欲故人聞。”
語學者曰:“吾平生每得力于患難。”先生曰:“惟先生遇患難能進學,在他人則隳志矣。”
成化初卒。 胡九韶的品質:樂觀主義精神,知足安樂(幸生太平之世,無兵禍,又幸一家樂業,無饑寒;又幸榻無病人,獄無囚人,非清福而何)。
蘇格拉底(希臘語:Σωκρ?τη?/英語: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后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盡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參考資料:蘇格拉底-百度百科胡九韶-百度百科。
4. 關于知足的名人事例,簡要概括,100字內即可
貝克漢姆:從“賭局”中領悟父親的良苦用心
有誰統計過,貝克漢姆在球場上到底吸引過多少人的目光?每當這位世界頂級球星的身影出現在球場,無數的尖叫聲立刻響遍全場,相機快門也閃個不停。小貝從3歲就開始踢球,盡管那時還是“玩”球多于“練”球,但父親一直苦心培訓他,頑皮的他漸漸奠定了對足球事業的熱愛。
上小學時,小貝跟父親之間甚至還約定了一個常規“賭局”:如果小貝能站在禁區邊不助跑射門,每次把球踢中門柱,就能從父親那兒賺到50個便士。總是贏到零花錢的小貝很開心,直到長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5. 知足的名人事例
塞翁失馬的故事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里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么?
知足常樂,語出《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欲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滿足的快樂的。
有一個民間故事: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里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么?
陶源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回歸田園知足常樂,所以才會寫出釋然的作品,他也體會到了人生的樂趣。
顏回:孔子門生,"一簞食,一瓢飲",生活貧窮,但很滿足,自得其樂.
陶淵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李白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鄭板橋 難得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