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紹一位書法家的作品,短一點的
仲亭公,祖淄博張氏,一九四七年七月生于濟南,父祖為書香寒門,幼承家教,六七歲為兒嬉戲亦樂于書字也已。及長,得學長之啟發而遂成興趣。一九八九年始任職濟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書法即此步入專業境地。一九九零年當選濟南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一九九五年當選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二零零一年當選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仲亭公苦法二王,廣臨眾帖,悟其要而感其情。繼唐初歐、虞二王入北碑成就唐揩之后,新辟二王行書性情意境與小楷嚴謹工整立意結合之成功范例。楷為主而行變其中,以靜求穩、以動疏氣,以楷求法,以意敘情,婀娜多姿。于結構遵章求變,有偏有正,有主有次,收放得體;于筆意骨肉停勻,靜中求動,有虛有實,氣脈貫通。更覺音樂美感者矣,小楷運筆為節奏,間或以行書點線為跳動音符,基本功底為依托,把握行筆之節奏速度,使其前后韻律保持平穩且氣象一貫。此乃厚重莊嚴而又能幽雅清心哉!
顏真卿,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于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于時。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提高其于書法界的地位。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人稱“顏體”。 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千百年來不朽的地位,顏真卿是中國書史上富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他的“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2. 書法名人小故事,簡短些
1 偶創飛白 (東漢) 漢朝的蔡邕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
“飛白書”就是他獨創的。什么叫“飛白書”呢?你們聽完這個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個閉門讀書、寫字的人,他經常出門旅行,為的是捕捉靈感,豐富閱歷。這一天,他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
那兒的人架子挺大,誰來了都得在門外等上一陣。蔡邕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這石灰水在刷墻。
他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 一開始,他不過是為了消磨一下時光。
可看著看著,他就看出點“門道兒”來了。只見工匠一掃帚下去,墻上出現了一道白印。
由于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墻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掃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墻皮來。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一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墻一樣,讓黑筆道里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一下來了情緒。
交上文章,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顧不上休息,準備好筆墨紙硯。
想著工匠刷墻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
一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點兒也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
他終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 蔡邕獨創的這種寫法,很快就推廣開來,并成為“飛白書”。
直到今天,還被書法家們所應用。 2 羲之換鵝 (晉)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
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
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后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游覽山水。
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
最后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里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凈,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
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跡弄臟了,就用刀把字刮掉。
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
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
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
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
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
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
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3 王羲之與天鵝餃子 王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
在瑯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
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路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非常。
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
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但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呆呆板板。
。
3. 求簡短,意境深遠,超凡脫俗,大氣蓬勃的古典短句
劉邦晚年曾返回故鄉沛縣,與父老子弟飲酒,席間作《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完后,他令青年跟著學唱,還親自舞蹈,情動之處,淚流滿面。
意思是:大風吹起啊白云在天飛揚,權威籠蓋天下啊回到故鄉。哪里得到猛士啊守衛四方!
《大風歌》表達了劉邦重返故鄉的得意之情和安邦定國的迫切心愿。他死后,漢惠帝便將沛宮立為宗廟,祭祀劉邦,并讓當年隨劉邦唱歌的120年青年專門從事音樂工作,至漢景帝時,《大風歌》便一直是沛地一年四季祭祀宗廟的樂舞。后遂用“大風詩,大風詞,大風篇,大風曲”指這首歌,用“歌大風,唱大風”表達治國安邦的壯懷。
注:海內:天下。
4. 書法的價值,簡短點
法是藝術,藝術是無價的,這是人們常說的,按“價值”理論,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有“價格”,只是高和低之分。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或專供皇上欣賞的“三希堂”等一些國寶級文物,是無價之寶,“價值”就高。一些沒有名的、作品低劣、粗糙的,是沒有價值的,或“價值”很低。
判定書法是否有“價值”,這是一門學問,要弄懂分清作品優劣,那得下一番功夫。像徐邦達那樣的鑒賞家見過很多常人見不到的書畫作品,對書畫作品的鑒定有很深的功夫,也是常人無法達到的。但這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