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段簡短的能平心靜氣的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2. 《心經》簡單解釋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 覺心齋主敬著 心經乃佛門經典之最短小者,然其義精深非可小視也。
余多年讀誦略有所悟,非敢妄論佛語,惟以一愚之得發一言而利眾,幸不以為不才,見著有所小補,余愿足矣。 般若,猶言智慧也,然此非世俗之俗智小聰明,而是諸法實相智慧也。
波羅蜜,猶言從此渡至彼岸也。多,為語氣助詞,無一定意義。
經者,可作經緯法度解,一說原作契機契合之義,猶言契合諸佛之本意也。 【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淺釋】 此開篇論菩薩之于般若波羅蜜所應為也。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于以智慧法門廣度眾生之際甚深行持,純一中道普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也。
照見五蘊皆空,即金剛經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乃空有不二法,執空執有皆屬偏執,而非中道。
觀一切有皆為假有,只是緣聚而生之有,待其緣散而自滅矣。然真空不礙假有,若謂假有為沒有,則又入斷滅相也。
是故中道者非空有二邊別有一中也,實為于空于有皆無所執。 【原文】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淺釋】 舍利子,即是菩薩稱呼舍利弗。眾生追逐名聞利養時刻不休,心中妄想時刻不斷,故眾苦云集。
經云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若得放棄世俗名聞利養,轉求般若正智諸法實相,則苦自離而樂自在。
色受想行識,即一切幻有之總謂。色者一切有形有色之物也;受者接受也;想者一切妄想也;行者一切行為及動作也;識者計較分別之意識也。
此五者皆幻有,非為實有。有空不一不異,故色受想行識不異于空,亦即是空也。
【原文】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知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淺釋】 此篇實乃般若要義,切不可等閑視之,而此也絕非凡俗之聰慧所可能解。然般若乃佛法最重要之處,又不可不解。
古德云: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便同魔說。故經之難解可知。
諸法空相亦即諸法實相也,亦即絕待真空。此真空者,絕非和有相對那個空,若以為相對之空則落斷滅相也。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都是說自性之中本來沒有生滅,也沒有有垢凈之別,更不可增一毫亦不可減一毫。實即真心不動念時,則生滅垢凈增減皆無所著矣。
即經云: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之義也。空中無色受想行識,亦正是說假有之有非真實之有,只是緣聚假合也,緣散自滅而無有也。
眼耳鼻舌身意是為六根也,色聲香味觸法是為六塵也。無此六根六塵,就是不著于此的意思。
金剛經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也。不取于相即外舍六塵而不著塵境也;如如不動即內舍六根而不起妄念也。
能如此方可不著于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識界也。真心不動,于無明之有無、盡不盡也是毫無所著,以至生老病死全無所著矣,苦集滅道亦無著也。
苦集滅道乃四諦也,依此四諦而發四愿。即,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
大德云:佛說一切法,因眾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無知亦無得,就是說對于所知所得皆無所著也。
亦即正因無所得,或說不著所得,而能無知無得也。此亦心不動念而得失無著矣。
空有不一不異,實乃般若要義。古德云:不落斷常兩邊,方為無執中道。
斷者即空邊,常者即有邊,而中道又絕非此兩邊之外別有一中道也。其義即指,心不動念,觀一切皆無所執,雖無所執,而仍觀照一切也。
世俗常見,以為世界一切皆為實有;而斷見者,以為一切皆無。般若正智則謂:一切有皆為因緣假合之假有,雖此有非真實之有,然畢竟于因緣假合之時而顯示假有之相。
然而對于空有之義,佛曰:寧執有如須彌山,勿執無如芥子許。執有者尚且可以明白因果善惡之報,而執空者誤認為一切終是空,縱然是因果善惡亦沒有了,那么作惡也就無所忌憚了,必致墮落無間地獄而沒有出期,可不慎乎。
【原文】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淺釋】 古德云,諸佛以般若為師。可知般若法門之重要。
菩提薩埵即大自在菩薩也。其依般若法故,心中無所掛礙,無所取著,無有驚恐疑怖,遠離一切貪嗔癡慢計較分別,故達圓滿不生不滅之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也。三世諸佛亦皆依般若法門而成最正覺也。
【原文】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淺釋】 大神咒猶言此經咒神驗之大也;大明咒猶言此經咒乃令人明白自性一如之理也;無上咒猶言此經咒乃最上之法也;無等等咒猶言須知般若正智實無平等與不平等之別也。般若正智能除眾生一切苦自不待言也。
苦樂兩邊,于其不動念時,亦是一不是二也。故除一切苦者,即從眾生根本上除。
我佛世尊有云,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3. 心經大概內容是什么意思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覺,非從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這二百六十個字,已經夠了。
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難徹了。這個經,最主要是說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說的空,那是斷滅空,他們誤解佛法是消極自了的。
今把此經判分七段,用白話來逐字逐句解釋,使世人明白空的真義,不至誤會造業。由此斷一切苦厄,并可發大悲平等心救世,證明佛法在社會上的大用,實是開發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寶。
【般若】 這是梵文,我國名為大智慧。因為中國文字難盡其義,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這幾個字,所以不譯。
這個般若,全是說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眾生,無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
論其性體,是不生不滅的金剛;論其相貌,卻是無形無狀的實相;論其妙用,乃是不可測知的圓通神妙。這個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不過佛是開了般若慧,眾生是有而不開,被無明所蒙住了。
至于般若兩個字,解釋卻有許多字,當云“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融通無礙,恰到好處,而又不執取諸法的大智慧。”才能盡其義。
因為世間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覺義,能覺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
盡了人道,才可成佛。總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顛倒煩惱,貪嗔癡迷,是六道眾生的心;如能空凈自在,不固執,便是佛菩薩的心。
所以離世法,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羅】 此言彼岸;因為有個度字,所以假定一條生死河,眾生在苦惱的此岸,要度過到清凈的彼岸,用來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槃,涅槃就是清凈。
【多】 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
現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發心的人,亦是初果羅漢;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間,如聲聞緣覺;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薩,終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見,掃除了執心,斯是了無掛礙的等覺菩薩和佛。 【心】 心是什么?是個影子,不能說有,不能說無:所以無形段,不過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對起了認識,叫做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是集起的。
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緣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執住個幻我成個幻見,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這個生死的是幻心,要開般若智慧了脫生死的,還是要用這幻心;成到佛(涅槃),也是用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槃,還不是一樣是幻的?由此可覺本來沒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
既無生死,就用不著涅槃了,所以說諸法空相,涅槃生死等空華,即是此意。但又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這是不得已而替初學的人說,其實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過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廢,所以權分真心妄心。
真心是無心之心,何以叫無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時,而見聞覺知仍舊了了,卻無分別,寂然不動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別人事,而可以心不顛倒,亦不逐境流浪,頓然歸到無心本位,此還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覺漸漸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體勿失的。
這部心經,就教你凜覺的法子,用智慧觀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歸到清凈寂滅無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 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復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貫”,貫通前后的義理;“契”,契合各人的機,各事的理,有這幾種解釋。
現在二百六十個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觀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實證實相般若的究竟,總不出眾生心行中事,所以經是完全指我們自身而說的。 此經共有七個翻譯,這是唐朝三藏大師玄奘所譯,文是簡單的,義是深奧的。
雖有七譯,意義是一樣的。讀經當重意義,不可徒在文字上死執。
此經是替大乘菩薩登佛位說的,表至高無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曉得,說不出的,所以叫做無字真經。并不是真的無字,愿學人自己領會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卻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薩可以測知的。
我們東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論男的女的,識字不識字,。
4. 請問念七遍《心經》等于一遍《金剛經》嗎
金剛經講述的,是般若智慧的實體;心經講述的,是完全深入地運用般若智慧后的真實感受,是指明運行般若的結果。
般若是手段是方法是因,四大皆空見真心是果。依據般若波羅密多,能得到體驗真空非空的真心覺受,因此經名為心經。
心經講,依般若波羅密多,則如何如何,可你如果連什么是般若波羅密都不知道,又有什么用呢?金剛經就是講,什么是般若波羅密,其性如金剛,無堅不摧。
金剛經是度人的船,是斬魔的劍;心經則已經到岸,講的是岸上風景。
很顯然,對我們這些還未入門的凡夫來說,金剛經,更重要得多的。
有些朋友因為工作忙,或者懶惰,不肯誦金剛經,選簡短的心經代替。根據前面所述因果關系,先誦金剛經,后誦心經,相對更容易得益。金剛經的獨特作用,是不能被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