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簡短的小古文
原發布者:灰機04dm
簡短文言文1、《鑿壁借光》【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2、《孟母戒子》【原文】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矢,復得。”其母引刀裂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矣。【譯文】孟子小時侯,倍數的時候。她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背書有時會中斷下來,過一會就又會背誦下去,她的母親知道他是遺忘了,就叫他過來說,:“背書怎么會停下來呢?”孟子回答說:“有的地方忘記了,過一會又記起來了。”他的母親沒有說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織成的布剪斷了,用這來告戒孟子。從此以后,孟子背書,不再遺忘了。3、《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
2. 十篇超短小的文言文
一、楚人學舟 楚①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師之是聽。
于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③鼓徑進,亟犯④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⑤。
【注釋】①楚:古國名。②折:調頭。
旋:轉彎。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戰,前進時以擊鼓為號。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譯文:楚地有個學習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快、慢,完全聽從船師傅的話。于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
馬上謝別了船師,擊鼓(古人大概是靠擊鼓來發布號令的吧)快進,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二、魯人徙越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于越。
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 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①屨:麻鞋。
②縞:白絹,周人用縞做帽子。③履:鞋,這里用作動詞,指穿鞋。
④跣:赤腳。 譯文:魯國有個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編織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織縞(生絹),(他)想移民到越國去。
有人對他說:“您(去越國)必然會窮的。”(那)魯國人說:“為什么?”(回答)說:“屨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 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發。
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你的產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 可能嗎?” 三、打撈鐵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注釋:1浮梁:浮橋。2維:系,連結。
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
5權衡:秤錘秤桿。 翻譯:宋時曾建浮橋,并鑄八頭鐵牛鎮橋。
治平年間河水暴漲,沖毀浮橋,鐵牛沉入河底。官員懸賞能使鐵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個叫懷丙的和尚建議,將鐵牛固定在兩艘裝滿泥土的大船中間,用勾狀的巨木勾住牛身,這時慢慢減去兩船的泥土,船身重量減輕,自然浮起,連帶也將鐵牛勾出水面。轉運使(官名,掌軍需糧餉、水陸轉運)張燾(字景元)賜給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獎。
四、勉諭兒輩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節儉到奢侈很容易,但是從奢侈再回到節儉就很困難了。)
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
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翻譯: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
我今天的(高)俸祿哪能長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罷官或病死了,情況)與現在不一樣,家里的人習慣于奢侈生活已經很久,不能立刻節儉,(那時候)一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饑寒無依,何如(不論)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著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標準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樣)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謀遠慮,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五、景公令出裘發粟與饑寒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
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饑寒者。
注釋: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動詞。
陛:宮殿的臺階。聞命:聽到辭命。
聞,聽;命,辭命。 翻譯:景公在位當政時,曾連續下雪三天而不放晴。
景公穿著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邊的臺階上。晏子入宮覲見,站了一會兒, 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卻不那么冷。”
晏子說:“天真的不冷嗎?”景公笑了笑。晏子說:“晏嬰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王自己飽了卻知道別人餓著,自己暖了卻知道別人凍著,自己安逸了,卻能知道別人正在辛勞。
可惜現在您卻不知啊!” 景公說:“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與糧食,發放給那些受饑寒煎熬的人們 參考資料:/2%B0%D9%BA%CF%BB%A8/blog/item/59b5b7db30daab62d0164ecf 六,『原文』 昔有學步于邯鄲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譯文』 從前有一個到邯鄲學習走路姿勢的人,沒有學會他們走路的姿勢,又忘記丟失了自己原來的步法,于是只能爬行回去了。 陸績懷桔 七,『原文』 陸績六歲時,于九江見袁術。
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欲以遺母。”
術大奇之。 『譯文』 陸績六歲的時候,便會到九江地方去拜見袁術。
袁術就拿出許多橘子來,給陸績吃。陸績暗地里把三個橘子裝在袖子里,等到告別。
3. 求10篇短小經典的文言文
1~諸葛亮的《誡子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里,悲傷嘆息,還有什么用呢 注釋 致,使動用法 廣、成,使動用法,使。
廣,使。
成 淫慢:過度的享樂與怠惰 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物 勵精:奮發向上 險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窮廬:借代,指自家的狹小天地里。
..2~劉向《說苑·談叢》 《梟將東徙》 梟逢鳩. 鳩曰:「子將安之 」梟曰:「我將東徙.」 鳩曰:「何故 」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 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翻譯: 貓頭鷹遇見了斑鳩,斑鳩問它:“你要到哪兒去呀?” 貓頭鷹說:“我準備搬到東邊去。” 斑鳩問:“為什么呢?” 貓頭鷹說:“村里人都討厭我的叫聲,因此我想搬到東邊去。”
斑鳩說:“你改變叫聲,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變叫聲,即使搬到東邊去,東邊村里人照樣討厭你。”
【說明】這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對待自己的重大缺點和某些重大問題,要從根本上加以解決,不能像貓頭鷹搬家那樣,就事論事,回避矛盾,這樣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3~《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 其一人專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一個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4~《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5~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6~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
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7~.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8~智子疑鄰: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
.9~執竿入城: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0~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①,譽之曰②:“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③。”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韓非子>。
.11~紀昌學射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
弟子名飛衛,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
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
二年后,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
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后可。
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懸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以告飛衛。
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譯文如下,僅供參考: 甘蠅是古代擅長射箭的人。拉上滿弓還未發射,鳥獸便都趴下了。
有個弟子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技藝)又超過其師傅。紀昌,又向飛衛學習射箭。
飛衛說:“你先學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談及射箭。” 紀昌回到家,仰臥在妻子的織布。
4. 急求30篇短小文言文(越短越好),最好有譯文
1.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譯: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
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并不是圣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么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后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于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2.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翻譯: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
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
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么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
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3.葉公好龍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
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拖尾于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
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翻譯: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
在他的家里,墻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蓋的上面都繡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
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后,嚇得魂飛膽破,臉色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4.鄭人買履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翻譯: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后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
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
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5.自 相 矛 盾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譯: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
(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于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么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6.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翻譯: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見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
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
結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7.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翻譯: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后,便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是足夠的。
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
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那壺酒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么能給它添上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沒有喝到酒。8.狐假虎威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
5. 簡短的小古文加上譯文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6. 求一些短小的文言文例如智子疑鄰: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
阮宣子論鬼神有無者.或以人死有鬼,宣子獨以為無,曰:「今見鬼者,云著生時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復有鬼邪?」魏明帝于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齏臼,受辛也,于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世說新語》的確值得看幾遍,有意思得很.中國古代的文人,值得佩服的--詩酒風流的唐代文人,獨具風骨的魏晉文人.雖然也很喜愛宋代的全盛,但總覺得是失了特色.活不出一個時代的風格,始終類于前人.后世的絕交書便再沒有如《與山巨源絕交書》那般字字無情而字字有情了.后世之人窮途末路之哭,也不過就是效仿阮籍了.后世酒酣耳熱之際也沒有豪邁的樂府詩章了.封建的全盛止于唐,文人的自滿自得止于唐.之后便是民族間說不清的國仇家恨,文字里也多了悲戚的味道.在我這個極端的人眼里,看不到五代之后的事情,那些林林總總不過是一個悲慘結局的繁華開端,我不否認其間的文人的成就,畢竟這其中就包含了東坡這個曠古絕今的大家,但作為一種形式,我個人更鐘情于樂府和將樂府詩推上巔峰的李白.相對于李白的樂府詩,詞[長短句]這種樂府就顯得陳腐,苛于音律格式,精彩有余瀟灑不足.這點來說,唐代文人和魏晉人物在精神方面是一脈相承的,只是魏晉時瀟灑是小眾,至唐則是主流.但唐的人物也沒有魏晉般可歌可泣,《世說新語》稱不上有多高的文字造詣,其重要的就是敘述了魏晉一個個人物的生活細節,在各個方面豐滿著他們的形象,魏晉文人都是充滿個性的人物.他們的個性之美,最引人注目: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王浚沖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后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于此壚.竹林之游,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婦曰:「敬聞命.」供酒肉于神前,請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隗然已醉矣.魏晉人物的獨特風骨是一種幾似于道骨仙風的氣度,就竹林七子來說大部分還是崇道鄙儒的,他們獨特的審美觀也是形成于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姿容的飄逸與文字的憂傷相結合,便是典型的魏晉審美觀.自然,醉酒狂歌,仙風道骨是談不上積極的,但作為一種獨特的人格魅力,文學魅力與美學風格,在晉代腐敗的社會政治中,卻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