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余光中的短詩 《故鄉》
沒有月光
還是想起我的故鄉
土街
土墻
土房
還是我小時候的模樣
鐵匠
小貨郎
走街串巷
說書的
變戲法的
你來我往
地里不長細糧
年年是地瓜秧
紅高粱
奶奶把傍晚煮出飯香
我就爬上房
向著家長里短扯開童嗓:
“回家吃飯了,娘!”
沒有月光
正適合小伙伴捉迷藏
石頭,剪子,布讓我先藏
偷偷回家爬上炕
進入夢鄉
2. 余光中的詩除了《鄉愁》還有哪些
余光中詩3首~2007-09-11 20:08 星之葬 ___余光中淺藍色的夜溢進窗來 夏斟得太滿 螢火蟲的小宮燈做著夢 夢見唐宮 夢見追逐的輕羅小扇 夢見另一個夏夜 一顆星的葬禮 夢見一閃光的伸延與消滅 以及你的驚呼 我的回顧 和片刻的愀然無語 或者所謂春天 -----余光中或者所謂春天也不過就在電話亭的那邊 廈門街的那邊有一些蠢蠢的記憶的那邊 航空信就從那里開始 眼睛就從那里忍受 郵戳郵戳郵戳 各種文字的打擊 或者所謂春天 最后也不過就是這樣子 一些受傷的記憶 一些欲望和灰塵 或者所謂春天也只是一種清脆的標本 一張書簽曾是水仙或蝴蝶 風鈴 ------余光中我的心是七層塔檐上懸掛的風鈴 叮嚀叮嚀嚀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個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嗎? 這是寂靜的脈搏, 日夜不停 你聽見了嗎, 叮嚀叮嚀嚀? 這惱人的音調禁不勝禁 除非叫所有的風都改道 鈴都摘掉, 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風鈴 叮嚀叮嚀嚀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個人的名字。
3. 余光中描寫鄉愁的詩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相信很多人知道這首詩歌及作者。這首詩傳誦了幾十年,余光中老人也年近八旬了。余光中及其詩歌散文等在當代中文領域的影響力是震撼人心的。
本人認為《鄉愁》這首詩,雖然簡潔易懂,但蘊涵了游子極大的人生真情,雖然直觀通俗,卻讓人熱血沸騰。
這首詩歌在幾十年的反復傳誦過程中,吸引了很多著名作曲家,“大陸老民歌王”王洛賓,“臺灣民歌只父”楊弦等等都曾為《鄉愁》譜曲。可惜至今各種歌曲版本的《鄉愁》都沒傳唱開來。人們依然接受著詩歌朗誦版的《鄉愁》,可見其獨特魅力。
“欲記其事可用散文,欲傳其情可以寫詩”。被譽為“詩文雙絕”的余光中最近參加了第三屆珠江(國際)詩歌藝術節。他把詩歌和散文比喻成兩只眼睛,只用一只眼睛的話就看不完整。
4. 短一點的現代詩【除了余光中和席慕蓉的鄉愁】
徐志摩的:2113
《雪花的快樂》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5261
飛揚,飛揚,飛揚,4102——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1653—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飛舞,
認內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里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容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5. 余光中300字散文摘抄短篇
生命像一串美麗的風鈴,環境是風,生命是鈴,風一動,鈴就發出聲音,脆生脆生的,好讓人感動。無論有不有風,鈴是一種存在,它靜靜懸掛在那里一個挨一個,相互依存,共同生存。鈴生來是為了發出聲的,它以聲響展示著自己的存在。訴說著自己的祝福,它渴望風。
無風的時候,風鈴便靜靜地守侯默默無言,無風則靜。恬靜的風鈴讓人想到,生命是需要守侯的。生命不是孤立的,它依存許多。比如說,依存風。再比如說,一個風鈴依存另一個風鈴,風鈴只有在有風時,才會相互碰撞發出聲響,不起風,就只能靜靜地守侯。有風則響,這就是風鈴。她時刻在期待,而從不在乎期待多久,守侯多久。一響就動聽,清脆、銀亮,不摻和一絲噪音。友好的撞擊永遠是鈴與鈴發出響的前提。不必說你碰撞了我,還是我碰撞了你,不必說是你動聽,還是我動聽,有一個令人感動的聲音就夠了!那聲音是風之聲,也是鈴之聲。風急則切切,風輕則渺渺,美麗的風鈴永遠是變化的,在變化中吐露著茫茫的心跡。當然,也是脆弱的,有強風惡暴突襲而來時,風鈴猝然落地,破碎出一片凄美。我的心是七層塔檐上懸掛的風鈴
叮嚀叮嚀嚀
此起彼落,敲叩著一個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受到微震了嗎?這是寂靜的脈搏
日夜不停
你聽見了嗎,叮嚀叮嚀嚀
那惱人的音調禁不勝禁
除非叫所有的風都改道,鈴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地風鈴
叮嚀叮嚀嚀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個人的名字《風鈴》
6. 要一些簡短的詩歌,每一首詩歌還要寫出這首詩歌的意思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甜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徐志摩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行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靜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斷章——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雨后 作者: 席慕蓉 生命 其實也可以是一首詩 如果你能讓我慢慢前行 靜靜盼望 搜尋 懷帶著逐漸加深的暮色 經過不可知的泥淖 在暗黑的云層里 終于流下了淚 為所有 錯過或者并沒有錯過的相遇 生命 其實到最后總能成詩 在滂沱的雨后 我的心靈將更為潔凈 如果你肯等待 所有飄浮不定的云彩 作者:余光中 作品:深山聽夜 內容: 山深夜永 萬籟都渾然一夢 有什么比澈底的靜 更加耐聽呢? 再長,再忙的歷史 也總有這么一刻 是無須爭辯的吧? 可是那風呢?你說 風嗎?那是時間的過境 引起的一點點,偶爾 一點點回音 舒婷的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也不止象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吹過,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象刀象劍也象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象沉重的嘆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一代人 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7. 《余光中散文》摘抄10篇
[臺灣]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選自《白玉苦瓜》,臺灣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后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