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孟母三遷的故事內容,急.還要簡短些.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2. 孟母三遷的故事簡略點只要100字
1、孟母三千的故事一百字簡述: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
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2、基本釋義:
(1)注音:mèng mǔ sān qiān
(2)解釋:孟母三遷,即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
(3)英文解釋:mencius' mother moves her home three times to better her son's education
(4)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褒義詞;形容教子有方。
(5)性質:褒義詞。
(6)另外寫法:孟母擇鄰、慈母擇鄰。
擴展資料:
1、關于“孟母三遷”的辨析:
“孟母三遷”的“三”字的意思為“多次、屢次”解釋,而不是簡單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親的確是搬遷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學宮之旁。不過作為引申義,“三”還是虛詞,泛指多次。“三”字類似的用法如“韋編三絕”等。
2、孟母三遷的社會影響:
(1)孟母教子的影響特別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 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
(2)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謚,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 孟母三遷
3. 孟母三遷的故事梗概
概要是: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于此.詞語解釋信息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 .故事的內容: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在他年幼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仉氏不再結婚.孟子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至屠場附近,這次,孟子又學起屠夫宰殺豬羊,孟子媽媽知道了,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后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這也說明了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4. 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講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兒子成才,選擇良好的環境,為孟子創造學習條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鄉下,他家附近有一塊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親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頗為熱鬧.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強,對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這些情景,也學著他們的樣子,一會兒假裝孝子賢孫,哭哭啼啼,一會兒裝著吹鼓手的樣子.他和鄰居的孩子嬉游時,也模仿出殯、送葬時的情景,拿著小鐵鍬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為好讀書、有學問的人,看到兒子的這些怪模樣,心里很不好受.感到這個環境實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長,認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決定搬家. 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戰國初期,商業已經相當發達,在一些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鋪,也有遠來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條街十分熱鬧,有賣雜貨的,有做陶器的,還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鄰是打鐵的,東鄰是殺豬的.鬧市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行商坐賈,高聲叫賣,好不熱鬧.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閑逛,對商人的叫賣聲最感興趣,每天都學著他們的樣子喊叫喧鬧,模仿商人做買賣.孟母覺得家居鬧市對孩子更沒有好影響,于是又搬家.這次搬到城東的學宮對面. 學宮是國家興辦的教育機構,聚集著許多既有學問又懂禮儀的讀書人.學宮里書聲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時常跑到學宮門前張望,有時還看到老師帶領學生演習周禮.周禮,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來往的禮節儀式.在這種氣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鄰居的孩子們做著演習周禮的游戲.“設俎豆,揖讓進退.”不久,孟子就進這所學宮學習禮樂、射御、術數、六藝.孟母非常高興,就定居下來了. 孤兒寡母,搬一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為了兒子的成長,竟然接連三次搬遷,可見孟母深知客觀環境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常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一點在少年兒童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因此,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雖然不是一個人成才的唯一條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沒有選擇墨學、道學等曾經顯赫一時的學說,又沒有像蘇秦等縱橫家那樣,從個人的權利思想出發,圖得個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選擇儒家學說作為他畢生奮斗的事業,終于成為一位在現實的人生中,不為一己之身而謀,舍生取義,只為憂世憂人而謀國、謀天下的“圣人”,這與孟母早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準備殺豬.孟子見了很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干什么?”“在殺豬.”“殺豬干什么?”孟母聽了,笑了笑,隨口說到:“是給你吃啊.”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鄰居不是為了孩子殺的豬,我卻欺騙了他.這不是在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來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 “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說:“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說:“你背給我聽聽.”可是孟子總是翻來復去地背誦這么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訓兒子說:“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說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后,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于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熏陶,并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5. 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里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里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后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后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圣人的教誨,終于成為一代大儒,被后人稱為“亞圣”。
6. 孟母三遷的故事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后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這也說明了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7. 孟母三遷的詳細故事
一、典故其一
1、原文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
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2、譯文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
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二、典故其二
1、原文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于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2、譯文
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
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三、典故其三
1、原文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2、譯文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于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游戲。
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游戲,他母親說:“這里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里住了下來。
擴展資料:
啟示:
我們今日同學的生活環境,即與誰在一起,是不是非常重要呢!這也是不是在告訴大家,我們同學,和誰在一起,的確非常重要?因為,正如老話所說,跟著好人學好樣,跟著巫師學鬼叫。道理就是如此!
這也就是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吧!在現實生活中,同學們都清楚:你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甚至能改變你的成長軌跡,決定你人生道路的成與敗。
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和什么樣的同學在一起,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和勤奮的同學在一起,你就不會懶惰;和積極的同學在一起,你就不會消沉;與陽光向上的同學同行,你就會不同凡響;與志存高遠的同學為伍,你就能登上巔峰。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孟母三遷
8. 孟母三遷的故事
故事]:孟母三遷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里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里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后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后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圣人的教誨,終于成為一代大儒,被后人稱為“亞圣”。
9. 孟母三遷的故事
母三遷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譯文]:從前孟子的母親,選擇良好的環境居住,是為了讓孩子學好。孩子不肯努力向學,就割斷織布機上的布來勸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