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繩的來歷
跳繩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南宋以來,每逢佳節都跳繩,稱為“跳白索”,原屬于庭院游戲類,后發展成民間競技運動。
北京市毽繩協會秘書長師硯芳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除競技類跳繩之外,現在的大眾跳繩也有許多的花樣。有單人跳、雙人對跳、多人同跳、魚貫順序跳等。
單人跳還分單腳跳、換腳跳、雙腳并跳、雙腳空中分跳、蹲跳、正搖跳、反搖跳、編花跳等多種花樣動作。多人跳的同時,也可增加轉身、劈叉等動作來活動筋骨。繩也分為兩種,有兩人搖、供多人跳的長繩,和單人雙手搖繩、自搖自跳的短繩。
擴展資料
跳繩的小技巧
1、選擇合適長度的跳繩。跳繩前一定要選擇一根長度合適的繩子,繩子太長甩起來就沒有力道,就不能跳得快起來,繩子太短則會束手束腳,妨礙身體伸展。
2、注意手腳協調。跳繩是一項講究手腳協調的運動,一般手上開始甩動繩索,腳就要跟著跳起來,而且跳的時機很講究,跳晚了繩子肯定碰腳了,跳早了可能人已經落地又碰腳。
3、控制跳起的高度。初學者跳繩有時候擔心跳得低繩子就會碰腳,總是跳得很高,但這樣的壞處就是人很容易覺得累,而且跳得不快。
4、學會用手腕。跳繩的過程一般不需要手臂使勁,要學會靠手腕的轉動來帶動繩子的甩動,這樣既省力而且跳得更快。
5、注意呼吸。跳繩子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呼吸情況,盡量保持氣息的平穩,不然氣息亂了就影響自己跳繩子動作的協調。
6、控制跳繩的節奏。跳繩子盡量保持穩定的跳繩節奏,不要跳得太快,太快身體負荷比較大,而且容易出錯,但也不要跳得太慢,太慢就不容易協調手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跳繩 (一種古老的娛樂活動)
2. 跳繩的由來 250字左右
跳繩的由來
繩與我們的生活相當密切。而繩子在孩子們眼中更是童年不可缺的童 玩之一。他們利用繩子玩出來的游戲,就叫跳繩。在古代,跳繩叫“跳百索”,這游戲在我國起碼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最早是孩子們在春節時興的一種游戲,所謂“跳百索”,就是因為當繩飛轉時,可以幻成千百條,而顧名思義。
由于“跳百索”既有趣,又能眾人同樂,所以這項童玩一直被延傳下來。到了今天,孩童們玩這種游戲,已不限于在元宵節,“跳百索”也改口叫跳繩了。
跳繩是一項極佳的健體運動,能有效訓練個人的反應和耐力,有助保持個人體態健美,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跳繩運動的配備十分簡單,只需一條繩、輕便衣服及一對適當的運動鞋便可;此外,跳繩所需的地方也不多。
跳繩是一項全身性運動,孩子可以從中學習手腳配合。如果學齡時期的孩子還不能學會跳繩,說明還缺乏一定的協調性,家長更應該有意加強孩子這方面的訓練。
跳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人精神舒暢,行走有力,對骨骼的生長、增強心肌、促進呼吸系統功能等都有良好的作用。作為家長或老師應該鼓勵孩子多進行這項運動。開始跳繩時可以跳得慢一些,時間短一些,然后逐漸增加運動量。孩子學會跳繩后,還可以變換跳繩的花樣,以提高他們鍛煉的積極性。
祝您生活愉快,望采納。
3. 我正在寫作文,想知道一下跳繩的來歷或傳說
遠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就有這種運動。過去的人稱「跳繩」為「跳索」。明朝時帝京景物略中說:「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輪,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跳白索」又稱「跳百索」;幽州風土吟書中說: 太平鼓,聲冬冬,白光如輪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歌,一童跳入白光中。」-這就是現在跳中的母子跳。另外如宛書雜記里,也有現在我們今日跳繩中的半回旋跳。根據以上記載可以知道,現今國外的韻律操所采用的繩操,都是由我國跳百索中應用而成,所以,我們自己要珍惜祖先的文化遺產,并加以發揚光大。繩與我們的生活相當密切,早在古遠的時代,老祖宗們就拿它來記事,用它來捆扎收獲的農作物、搬運東西,或是驅使牛馬等家畜,是人類生活上重要的工具之一。
而繩子在孩子們眼中更是童年不可缺的童玩之一。他們利用繩子玩出來的游戲,就叫跳繩。在古代跳繩叫「跳百索」,這游戲在我國起馬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最早是孩子們在春節時玩的一種游戲,所謂「跳百索」,就是因為當繩飛轉時,可以幻成千百條,而顧名思義。
由于「跳百索」即有趣,又能與人同樂,所以這相童玩一直被延續下來。到了今天,孩子們玩這種游戲,已不限于在春節,「跳百索」也改口叫跳繩了。
4. 跳繩的來源、好處、種類
彈跳能刺激骨骼、肌肉,促進血液循環,此外還能加強淋巴系統的免疫功能,這對緩解便秘十分重要。便秘的人走路時,可以盡量加大腰和胯部的轉動,像模特一樣走貓步,這能起到對腹腔按摩的作用,能夠加強內臟,特別是腸胃的蠕動,促進營養的吸收和廢棄物的排出。
跳繩能確定兒童數學觀念:不少兒童會數數,但往往是背書式或機械式的,他們并不明白數的真正含義。而跳繩活動能使他們把抽象的數與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從而使兒童能初步理解數的實際含義和形成數的概念。跳繩能提高兒童記憶能力:由于在跳繩過程中不斷數數和跳繩次數所建立的“對應關系”,從而使抽象枯燥的數字變成了具體形象的事物。這樣,使兒童的大腦皮層產生興奮并提高兒童的興趣,因而將抽象記憶轉變為形象記憶。
跳繩能促進兒童心靈手巧:人的機體在運動時會把信息反饋給大腦,從而刺激大腦的積極思維,而跳繩時的自跳自數正是這樣,通過信息的來回往返,促進大腦思維加快,判斷更準確,肢體活動靈活有力而達到心靈手巧。同時,能使語言變得清晰流暢,從而促進兒童智力、體力、應變能力的協調發展。
跳繩能培養兒童節奏平衡:跳繩活動是左右兩只手和左右兩只腳都同時操作且有一定節奏的活動。這可以有效地促進兒童左半腦和右半腦協調發展,還可培養孩子具有規律性節奏感,使兒童的心理、生理都得到全面發展。
跳繩能形成兒童的方位知覺:在跳繩活動中,有時是單人跳,有時會雙人跳或是多人跳,有時還會簡繁結合跳出許多新花樣。這有利于培養兒童準確地形成時間概念和方位知覺。
最常用的十大種類
1. 7米-9米多少跳繩、主要用于多人跳繩和多人花樣跳繩
2. 負重跳繩、主要用于田經和專業訓練腿部的項目中
3. 計數跳繩 主要用于比賽,因為這種上面帶有自動計數功能
4. 按摩跳繩 主要是有按摩作用,在人們在跳繩過程,減少疲勞
5. 精裝跳繩 外面精美,便于攜帶
6. 橡膠跳繩
7. 軸承跳繩
8. 精裝跳繩2
9. 盒裝跳繩
10. 精裝橡膠跳繩
5. 跳繩的名人故事
王守中,人稱北京繩王,是中國五搖跳第一人,曾創造的百人網繩跳世界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王守中年輕時本來學的是地理專業,卻因為熱愛運動而轉行當了體育老師,在體育課上為了讓學生們喜歡上跳繩,他絞盡腦汁不斷創新跳繩的花樣,這下可好,學生們是真的愛上跳繩了,小有成就感的王守中從此也陷在繩中無法自拔。如今他的跳繩花樣有幾百種,經常跟國內外的跳繩愛好者進行交流,家里還收藏了不同國家有特色的繩子。
要說起王守中的徒弟,那可是遍布京城,有上萬人之多,這其中包括在公園里結識的老哥哥老姐姐們,節目現場他特別帶來了11位得意高徒,展示難得一見的繩上絕活兒。(2009年02月16日搜狐娛樂)原帖網址 北京盧溝橋鄉三路居村73歲的退休教師王守中,人稱“繩王”。
2002年4月12日,他創造了71根繩142個人搖,2002年7月11日又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至今百人網繩跳世界紀錄無人能破。王守中創造了“交錯繩”“短飛飛”“波浪繩”“外手換棒”“平行轉”等幾百個跳繩花樣,還出版了《跳繩》《花樣跳繩》,全國中小學課外文體活動工程體育藝術2+1項目的教科書等書籍。
他先后擔任首都職工體協花樣跳繩表演隊教練,首都大學生跳繩協會技術指導、北京市毽繩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中國論文網 /6/* 1963年,王守中到北京東城區黃化門小學開始教體育,就與跳繩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教學中,他跳出過空中“四搖跳”,還曾跳過被常人稱為人體極限的“五搖跳”。1995年,退休在家的王守中被豐臺區三路居小學聘為跳繩教練。
在他的倡導下,這個當時僅有380多名學生的小學校人手一繩,“交錯繩”“短飛飛”“波浪繩”“外手換棒”“平行轉”等幾百個跳繩花樣被學生們運用自如。 2001年7月13日,國際奧委會宣布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召開。
那一刻,王守中就想雖然跳繩還不是奧運會比賽項目,但表演一下也可以呀,因為中國人愛好跳繩的人多,我們的繩技又在國際上獨樹一幟。為此,三路居小學校長韓淑強給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同志寫了“請戰書”。
2008年三路居小學的43名學生和6位教師,終于在北京奧運會主會場向各國觀眾朋友展示了花樣跳繩和繩網跳繩技藝。6分鐘的花樣跳繩節目,5路縱隊,100米行進間隊列,涵蓋了“1965”“5人飛”“波浪”“交錯”“波浪交錯”,最后是以兩個像“鳥巢”一樣的20根繩“繩網跳”收尾,其中“6條繩交錯”跳是第一次面世,給人以極大的驚喜。
王守中說:“我雖然年事已高沒能親自在北京奧運會上表演,但我的弟子終于把我創造的花樣跳繩和繩網跳繩技藝在賽場上向全世界觀眾展示,圓了我7年的奧運夢,這輩子值了!” 在王守中的帶動下,他家門口的胡同常常成了鄰里的快樂天地。王守中家里衣柜中裝的不是衣服,全是跳繩的書籍和記錄本,130多個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載了繩技。
每周日上午9時至10時30分,景山公園“跳繩角”成了王守中展示跳繩技藝的地方。 一根面條粗細的塑料尼龍繩,在王守中手中便會出神入化地變成休閑健身的民間技藝,不僅如此,他編創的600多種花樣跳繩還創造了奇跡。
有人曾專為王守中做過測量,結果認定70歲的人,卻有著50歲人的心臟。王守中說:“生命在于運動,我從小就迷上了跳繩這一簡單易行的體育運動,大學畢業后當了一輩子體育教師,也研究了一輩子跳繩,為此,我樂此不疲,受益終生。”
6. 跳繩是如何起源的
“跳繩”,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項游戲活動。
這種活動在我國由來已 久,盛行于清代。 據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記錄,在清代北京元宵節民間娛樂 時,稱跳繩為“跳百索”。
濟南府《府志》中載:“每年孟春正月元旦…… 兒女子以繩跳為戲,名日‘跳百索’。”《松風閣詩抄》中也有詩記載:“白 光如輪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輪中。”
當時這種跳繩加伴唱 的游戲,娛樂性很強。跳繩有單腳跳、單腳換跳、雙腳并跳、雙腳空中前 后、左右分跳等多種方法,對促進少年兒童發展靈敏、速度、彈跳及耐立 等身體素質,皆有好處。
因此,跳繩運動一直流傳至今。
7. 跳繩的種類
1、腳跟跳
這種跳法需要兩腳平行站立,間距同肩寬,當腳跳離地面并重回地面時,腳趾及腳掌前部盡量不接觸地面。
2、腳尖跳
這種跳法和腳跟跳法不同,當身體跳起后降至最低點時,用腳尖、前腳掌著地,而腳跟不觸地。
3、全腳跳
全腳跳可以根據以上兩種跳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全腳著地,起跳時,就是腳跟先起,后過渡到前腳掌;下落時,用全腳同時著地。另一種是腳尖著地跳,就是當身體向上跳時,腳跟先起,后過渡到前腳掌;下落時,前腳掌先著地,后過渡到腳跟。
4、弓步跳
弓步跳也分兩種,一種是臂側舉弓步跳,由兩腳并齊開始,做弓步跳躍的同時,兩臂側平舉,手心向下,收腳放臂,同步進行。另一種是叉腰弓步跳,兩手叉腰兩側,由兩腳并齊開始做跳躍動作,一腿在前做弓步,同時,另一腿繃直在后方,跳躍后收腿成站姿,依次進行。
5、轉體跳
轉體跳是在跳起后,身體向左或向右轉動。可連續向左或向右轉,也可左一次,右一次,轉動的角度可大可小,因人而異。
6、單足跳
單足跳對于身體素質的要求比較高,它是一腿屈并懸空,另一腿支撐并跳躍,兩臂維持平衡,協調配合。可一腿連續做數次,后換另一腿支撐;也可做一次支撐腿在空中交換一次。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跳繩
8. 請問跳繩是中國發明的嗎
是中國人發明的!
遠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就有這種運動。過去的人稱「跳繩」為「跳索」。明朝時帝京景物略中說:「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輪,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跳白索」又稱「跳百索」;幽州風土吟書中說: 太平鼓,聲冬冬,白光如輪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歌,一童跳入白光中。」-這就是現在跳中的母子跳。另外如宛書雜記里,也有現在我們今日跳繩中的半回旋跳。根據以上記載可以知道,現今國外的韻律操所采用的繩操,都是由我國跳百索中應用而成,所以,我們自己要珍惜祖先的文化遺產,并加以發揚光大。繩與我們的生活相當密切,早在古遠的時代,老祖宗們就拿它來記事,用它來捆扎收獲的農作物、搬運東西,或是驅使牛馬等家畜,是人類生活上重要的工具之一。
而繩子在孩子們眼中更是童年不可缺的童玩之一。他們利用繩子玩出來的游戲,就叫跳繩。在古代跳繩叫「跳百索」,這游戲在我國起馬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最早是孩子們在春節時玩的一種游戲,所謂「跳百索」,就是因為當繩飛轉時,可以幻成千百條,而顧名思義。
由于「跳百索」即有趣,又能與人同樂,所以這相童玩一直被延續下來。到了今天,孩子們玩這種游戲,已不限于在春節,「跳百索」也改口叫跳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