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舉一個博喻的例子呢
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叫博喻,又叫連比。
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例如: ①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蓮花,像海棠葉兒,像一掛一掛的葡萄,也像仙人騎鶴,樂手吹簫……說不定你忘記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楊朔《畫山繡水》)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王蒙《春之聲》) ③“砰”一聲,郎平的一記重扣,激起了全場經久不息的歡呼聲和鼓掌聲,像海濤擊岸,像山洪爆發,像飛瀑傾瀉。
觀眾們蜂涌到場子里,將一束束散發著馨香的鮮花,獻給教練、領隊和姑娘們。(魯光《中國姑娘》) ④張老師卻是一對厚嘴唇,冬春常被風吹得爆出干皮兒;從這對厚嘴唇里迸出的話語,總是那么熱情、生動、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銹的播種機,不斷在學生們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識的種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學生心田上的灰塵無情地掃去……(劉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蓮花”、“海棠葉兒”、“一掛一掛的葡萄”、“仙人騎鶴”、“樂隊吹簫”五個喻體來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這一個本體;例②用“雪”、“玉”、“飛濺的浪花”三個喻體來比喻“白丁香花”這個本體;例③用“海濤擊岸”、“山洪爆發”、“飛瀑傾瀉”三個喻體來比喻“歡呼聲和掌聲”這一個聯合體;例④用“播種機”、“大笤帚”兩個喻體來比喻“話語”這一個本體。
如果用一個喻體來比一個本體,又用另一個喻體來比另一個本體,這不是博喻,這是比喻的連續運用。
2. 造幾個句子
1、楊子榮一次次孤身闖匪窩,因為他堅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駱駝一張抬頭就能吃樹上的葉子,而小羊使盡渾身力氣拼命往上跳卻怎么也夠不著;小羊輕而易舉就能鉆過小門,而駱駝俯下身子蜷縮前腿還是無法通過,這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啊!
3、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4、有道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有決心和毅力,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5、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我們這個世界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3. 有沒有關于寫月的博喻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用“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連比,盡寫荷花之美。
其中,“明珠”、“星星”當是用來比“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花骨朵,而“剛出浴的美人”,則是形容那些“裊娜地開著的”花兒了。對這一博喻,歷來大多數評者都取欣賞的態度。
不過,也有持異議的,比如,臺灣著名的詩人余光中先生就批評“‘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簡直令人聯想到月份牌、廣告畫之類的俗艷場面;至于說白蓮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則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雜,焦點不準,而且三種形象都太俗濫,得來似太輕易。用喻草率,又不能發揮主題的含意,這樣的譬喻只是一種裝飾而已。”
對此,自然是見仁見智了。
4. 博喻的介紹有哪些
博喻,就是用幾個不同的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用來說明一個本體,又叫作連比。
博喻與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種比喻有所不同,如果博喻運用得當,能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恰當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
博喻能將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內涵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這是其他類型的比喻所無法達到的。 它的最主要特點就是連續性。
請看下面的例子: “砰”一聲,郎平的一記重扣,激起了全場經久不息的歡呼聲和鼓掌聲,像海濤擊岸,像山洪暴發,像飛瀑傾瀉。觀眾們蜂擁到場子里,將一束束散發著馨香的鮮花,獻給教練、領隊和姑娘們。
(魯光《中國姑娘》) 用“海濤擊岸”、“山洪暴發”和"飛瀑傾瀉n 三個喻體來比喻"歡呼聲和掌聲”這一個聯合體,十分形象貼切、生動具體,給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應該注意的是,博喻是用多個喻體來比喻一個本體,如果是用一個喻體來比一個本體,又用另一個喻體來比另一個本體,這不是博喻,而只是比喻的連續運用。
應用分析時一定要有著清醒的認識。